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在李欧梵的中国现代文学想象中,浪漫、鲁迅和现代主义构成了其历史想象的主要情节.现代性则是李欧梵历史情节组织的主要句法.是他历史解释的主要策略.这便形成了他的以现代性为中心的中国现代文学想象.之所以如此.在于李欧梵的历史想象与自身所处的"现在"的潜在对话关系,是一种"有我"的历史想象.  相似文献   

2.
海外华人学者李欧梵善于在占有和使用包括印刷文化和都市生活公共空间等广义文本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中国命题,这些命题既采用了西方20世纪文学、社会学研究较新的理论视角,又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在雷蒙德·威廉斯“乡村”、“城市”以及“大都市”等理论范畴及空间批评理论的启发下,李欧梵以“现代性”为基点发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空间维度,揭示了“新文学”传统中以乡村为核心的空间叙事对城市文学的压制。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12月8-9日,由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主办了"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范式新探索——致敬李欧梵先生"国际学术研讨会。李先生请香港中文大学张历君教授对他作了一次访谈,并做成视频,在会上播放。本文依据访谈整理。张历君(以下简称张):老师,这次会议主要是谈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那可否请老师一开始讲一下:您一向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为什么中间会转到文化研究方向?你觉得,文化研究和现代文学研究最  相似文献   

4.
以李欧梵《上海摩登》为叙述资源,从都市文化的现代性想象、上海现代性的文学阐释和特立独行的批评风格三个方面阐述李欧梵文化批评的现代性,引导研究者对现代性构建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5.
美国汉学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关注始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尔后经李欧梵、Julia Lin(林明晖)诸人的努力而成为“合法”的但仍然是零星学者辛勤耕耘的学术领域。自八十年代开始,美国的现当代中国文学研究发展迅速,逐渐成为汉学中的“显学”之一。新一代学者受益于理论的爆炸和拓展的文本,贡献了许多引人注目的亮点和拐点。  相似文献   

6.
李欧梵发掘“颓废”的现代美学和文化意义,建构起“颓废”文学史,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这可视为80、90年代重写文学史热潮下的“现代性”研究的重要一元,促成了文学史研究范式由社会政治研究范式向文化现代化研究范式转换,其中所折射出来的文学史研究的立场和标准问题,在当下学者对“重写文学史”予以重新审视的思潮下,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7.
海外华人学者李欧梵的学术心路,包含了一种交杂与碰撞的"边缘人"意味与"徘徊性"情结。由中国文学及其研究的"边缘"获得一种"不中不西、又中又西"的世界视野,这种文化取向上的相对性,为李欧梵的批评实践带来比较眼界与灵动气象。对"传统/现代"问题的思考,集中显现出李欧梵的现代性情结。李欧梵的科际眼光、反省思想、边缘观念与徘徊意识,使其批评理论具备了中西、传统现代等学术领域的"互文性"特征;徘徊作为一种后现代性的学术策略,其方法论意义正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8.
当代台湾及旅美文学批评家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为台湾,也为20世纪中国的文学批评与研究提供了重要而独特的审美经验。文章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位学者——夏志清、颜元叔、李欧梵、王德威,简要考察论析了他们各自的批评个性与贡献。  相似文献   

9.
观众别忙     
恺蒂 《可乐》2008,(7):56-56
SILF,听说过么?没有?全名是Shanghai International Literary Festival——上海国际文学节。说是国际,还真国际,从2月29日到3月16日,洋洋洒洒三个星期,55位作家,来自12个国家:意大利诗人Valerio Magrelli;印度女作家、布克奖得主Arundhati Roy;爱尔兰女作家、布克奖得主Anne Enright;马来西亚裔加拿大女作家Madeleine Thien。当然,也有几位中国作家(更确切地说,是中国裔作家):虹影、李欧梵、裘小龙。也有不少中国的主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空间体验——兼与李欧梵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欧梵先生挖掘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颓废面向意义重大,但他认为此种现代性的被压抑源于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进而提出西方启蒙思想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时间观念的论断,这是值得商榷的。启蒙思想对中国时间观念的影响,并非如李先生所言如此巨大。从中国现代性的发生,利玛窦的地图开始部分瓦解中国天朝中心观念,到中国文学世界由于发现另一空间,由之更重视自身的空间体验,都可看出对现代性的空间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史研究是哈佛著名学者宇文所安、韩南、李欧梵、王德威等人共同的学术领域,他们的中国文学史研究成果卓著,影响了国内始于1980年代的重写中国文学史大讨论及其实践。在对哈佛学者中国文学史书写进行整体研究的基础上,对国内方兴未艾的重写中国文学史热潮有所启发,可以提出一些可资参考的策略,如文学史重写的常态化、多元化、文学性与史学品格并重、避免汉学心态与大中华心态、中西互释互证等。  相似文献   

12.
利中田教授1950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文学院国文系,随即留校任教,至今执掌中国现代文学教席已三十余年。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茅盾研究学会副会长、吉林省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作为现代文学史家,曾先后研究过鲁迅,巴金、沈从文、老舍、丁玲等作家的  相似文献   

13.
我题目中的浪漫主义要打上引号,或者干脆改为"浪漫派"."浪漫主义"是一个批评术语,出现在中国的文学讨论里头,恐怕要到五四前后.我要说的"浪漫派"指的就是五四时期的一批作家.李欧梵教授有一部书,叫<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里面讨论的也主要是五四时期的作家.他在书中指出,1934年胡适把中国的文学革命比作欧洲的文艺复兴并不十分恰当,倘一定要类比,以浪漫主义运动来代替文艺复兴会更合适.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的提出为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实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这对于进一步明确现代文学的学科特性、重构现代文学研究体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现代性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必然会涉及到对作家、作品以及作家的审美价值取向的重新审视与评判.有关现代性的研究除了要对文学内部多种文学成份的现代性因素进行考察,还应对种种有关文学活动的外部因素进行审视与观照.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有价值的课题。然而,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三个问题,即为什么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应达到什么目标,如何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进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有价值的课题。然而,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三个问题,即为什么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应达到什么目标,如何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进行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发生研究。  相似文献   

17.
话语类型与实践 ,是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种途径。从 2 0世纪 50年代到 90年代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话语类型与实践经历了从政治—进化型、文化—审美型到多元 (以现代性话语和知识分子话语为代表 )话语类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王明科 《东方论坛》2005,(5):127-128,F0003
已著作等身的朱德发先生近年著作连连,从<五四文学新论>到<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换>,从<评判与建构>到<世界化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从<20世纪中国文学理性精神>到<穿越现代文学多维时空>(2004年12月山东文艺出版社),对中国现代文学做了全景的与聚焦的透视与解读.尤其是新著<穿越现代文学多维时空>,其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在榛木苦丛生的现代文化深山大泽中与沧海滉漾浩瀚澎湃的现代文学研究格局里,始终拓宽自己的研究视界与加大研究的理论深度,笔者认为,这具体表现在三大方面.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话语范型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了重大转型,即由八十年代的以启蒙主义作为价值准则的"现代化"到九十年代对"现代性"进行全面反思的"文学现代性"。这一转型意味着我们对现代文学的认识和价值评判更趋多元化,有助于我们从更为广阔的视野中去揭示现代文学中一度"被压抑的现代性",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现代性"话语的遮蔽性,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一定要考虑到它发生的特殊语境、历史进程的具体性和文学文本所呈现的复杂、多样甚至悖论性的"现代性"内涵。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文化阐释一直是最重要的研究角度。由于近百年来文化视角自身经历了从多元并存到狭隘化、再到多元整合这三个阶段的演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面貌。文化视角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进了文学研究的繁荣,时至今日,文化视角已由一种文学研究角度上升为一种批评理论,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如何运用文化视角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