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生人生观,是指正校大学生对人生目的、意义以及个人与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它是人的社会性、阶级性、民族性和社会集团性在大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因而,大学生人生观是他们籍以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内在尺度,也是他们认识自我、塑造自我的内在标准。它影响、调节着大学生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制约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活动范围,决定着他们的生活目的和发展方向。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既是一个人求知识、出见识的黄金时  相似文献   

2.
《德国刑法典》第17条的立法,以对有无违法性认识(不法意识)可能性的判断取代有无违法性认识的判断,被认为是在责任概念中抛弃了违法性认识。但第17条其实抛弃的只是那种认为违法性认识只有通过了解法条才能获得的错误理解。违法性认识是一个社会生活经验判断,与是否知法没有必然联系。法规范的内涵不能违反常识、常理、常情。在现代法治国家,法规范的精神即宪法精神。通过不法认识这一概念,第17条的违法性认识应该理解为社会危害性或反社会性认识,或者说违反宪法精神之认识。违法性认识在责任概念的构成中的地位不仅没有失去,反而重获新生。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人们出生后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影响 ,是我们认识社会的开端。对社会的了解 ,一些社会知识 ,都是从家庭中得到的。社会对个人的影响 ,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任何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的 ,他的活动不能不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任何个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无论是物质生活上的需要 ,还是精神生活上的需要 ,要依靠社会发展所提供的条件才能得到满足。青少年在社会中生活和生长 ,各种思想、心理、情感、行为等都要受到社会生活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教育孩子不仅仅是…  相似文献   

4.
调研表明,高校学生缺乏对艰苦奋斗精神的认识和作风。现代社会的诸多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对其有一定负面影响,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高校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志愿工作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志愿精神的产生乃基于个人对人类及社会的积极认识、对于社会发展的积极价值取向,而这个取向又来自个人的背景、教育和经验,也来自于社会环境的作用。所以,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的一种积极态度。志愿者是指那些具…  相似文献   

6.
壮族婚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呈现,是一个民族心理和精神发展的缩影。婚俗文化中的婚姻观念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生活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在婚姻方面整体的、综合的认识,它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两种危机,即人的社会行为危机和人的精神文化危机.社会行为危机可概括为“物性化”危机,精神文化危机则是人的自我反思与文化上的自省机制已经被物化意识锁定,因而在精神层次上处于麻木或简单跟从状态.这两种危机是中国公民廉洁教育的深层社会需求.马克思生活哲学及其生活教育观点为认识和克服这两种危机,同时也为公民廉洁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原理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人在精神认知层面的意义为出发点,认为现阶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不仅需要认识其传统技艺方面的价值,更需要整体认识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对于人在精神认知方面的价值空间。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自主传承的必要条件是建立传统文化的社会认知基础,这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精神认知的价值空间对于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所在。从生活中现存的传统文化资源入手,在细节上建立起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情感联系,使民众在生活中承担起一定的传承义务,这在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逐步实现传承方式的改变方面有很大的空间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精神生活发展的特殊规律主要是指人的精神生活在现代社会表现出的一些典型性,不完全排除发展的特点和倾向。这些特殊规律主要体现在:精神生活的国际化发展与民族特色、一元指导与多样化发展、社会化与个性化发展、迷惘困惑与精神关怀诉求、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失衡发展。在日益开放、流动和不确定的现代社会,研究和掌握人的精神生活发展的这些特殊规律,进而学会利用这些规律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化自觉指人们对于文化认识达到一定高度的标志 ,而社会发展则是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进步。文化自觉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 ,需要经过这样几个中间环节 :知识分子群体的创造性劳动 ,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为基本理念的大学教育 ,对人文学科的重视 ,而道德自觉、理性自觉与文化自觉的融合 ,也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1.
作者论述了对精神及其主体进行研究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社会的精神生活,是社会意识在人们的物质和实践活动中产生、传播和表现的过程。社会的精神生活包括精神财富和精神需求、交往的需要和形式,以及体现这些成分的精神活  相似文献   

12.
社会福利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环节。对社会福利范围的认识,应当以人的需要为基础。对人的各方面需要的满足,应在社会公平的前提下实现最大化。社会福利的内容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的社会福利,应保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福利分配的公平,同时不限于政府独揽,实现福利制度体系化、整体化。社会福利对人的精神需要的关注,应以人们的主观评价作为标准。国家在社会福利的精神层面应侧重提供精神生活所必需的外部条件,而不能介入精神生活本身。  相似文献   

13.
在认识社会现象即解释整个历史进步的过程中,仅根据相互补充的文明观与形态观,就能避免对它们评价的公式化,揭示各种文明活动和发展的特点,以及弄清楚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和精神关系领  相似文献   

14.
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生活中的辩证法必然要反映到文学创作中。文学是人学,它是以人与人的关系,以人的精神风貌为认识和反映的对象,作家是人类心灵的观察者,作为伟大文学家的鲁迅,在观察人类心灵的时候,是把人的实情与社会实情相结合起来,通过对人们精神生活现象的捕捉,紧紧掌握时代的精神,摄取社会的魂魄。鲁迅在反映这一“精神生活现象”时,常常用对比的方法,获取强烈的艺术效果。一、在对比中刻画人物,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种情况是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的对比。在(一件小事)中,面对老女人兜着车把倒下…  相似文献   

15.
文学欣赏中的审美感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欣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活动,是通过对欣赏对象的感受、体验与想象,透过感性形象来认识社会生活。它以把握形象为起点,而又自始至终离不开形象[1]。在这一过程中,读者陶醉于艺术境界之中,驰骋自己的想象,不知不觉地与艺术形象形神交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作家的诱发,去认识他所反映的生活,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体验、想象和思索,从而获得美感享受。那么,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中可以得到哪些审美感受呢?其一,欣赏文学作品,是人们的精神需要。尽人皆知,人有求知欲和进取精神,这是人类长期从事改造生存环境所形成的惯性。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文艺学方法论问题的讨论 文艺学方法论问题的提出,是有着广泛、深刻的社会原因的。(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路线,促使我国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也比较自由的开展起来。人们对文学本体的认识也必然由单一转  相似文献   

17.
正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音乐活动对幼儿的生活、学习、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音乐教育能培养和提高对幼儿的能力,增强幼儿对音乐美的敏感性,是使幼儿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体验音乐的美、追  相似文献   

18.
家庭是有一定婚姻和血缘关系,并共同生活、有紧密经济联系的人类社会组织形式。它在人类社会发展长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当今社会主义社会,家庭仍然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不可替代的场所,是社会的重要细胞。在社会主义家庭关系中,多数情况下,老年人不仅是家庭精神生活的支柱,而且是家庭经济生活的支柱。  相似文献   

19.
人文素质对于理工科大学生认识自己、适应社会、健康生活具有积极意义.高校关注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富足,加深对自我及社会的了解,改善和培养对挫折的应对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性,才能为现代社会培养大量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20.
如何回应与化解人类面临的五大危机 ,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弘扬杜甫精神 ,可作为一剂解患的良药。所谓杜甫精神 ,主要是指杜甫所奉行的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早期儒学的人文精神 ,是杜甫在其生命的运行之中 ,将早期的儒学人文精神化作生动的生活体验和感知 ,通过个人与家庭、社会及自然界的交往实践 ,将早期的儒学人文精神有血有肉地、富于强烈感情色彩和鲜明个性特征地凸现出来 ,因而 ,易于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具体说来 ,弘扬杜甫的“物与”精神以回应生态危机 ,弘扬杜甫的伦理精神以回应道德危机 ,弘扬杜甫的乐道精神以回应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