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根据福柯等人的观点,空间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基点,更是一个包含复杂权力秩序的集合体。《舍巴日》作为土家族作家孙健忠创作转型的代表作,揭示了土家族在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深刻变化。小说中时间被淡化,突出空间特征,包括地理空间、神圣空间和文化权力空间等,呈现出湘西土家族富有活力的地域文化身份。小说中的不同空间在对话时反复呈现出传统性别秩序,地理空间的性别化体现出女性的"他者"地位,神圣空间的消解与重置体现出女性感性与男性理性的对立,文化权力空间内的两性关系则体现出男性的主导力量。从性别叙事角度考查两性关系在小说不同空间内的反复叠现,有助于了解叙事中作家对土家族内部传统性别秩序的态度,以及土家族在面对现代化冲击时两性关系的变与不变。  相似文献   

2.
城市空间的迅速扩张,让地处大城市边缘的传统村落被卷入城市后变成了"问题化"的"城中村"现象。从个案"城中村"改造更新的观察中发现,在处于强势位置的地方政府和弱势位置的村集体组织之间形成了一个争夺城市空间"正式权力正式行使"的场域,导致地方政府主导推进的"城中村"改造更新过程举步维艰。追求市场理性是村集体"正式权力正式行使"的经济动力,"法人共同体"是村集体"正式权力正式行使"的组织基础,地方政府的"公共物品"供给短缺是村集体"正式权力正式行使"的正当性,村民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是村集体"正式权力正式行使"的有利机会结构,"红头文件"是村集体"正式权力正式行使"的合法契约。概言之,村集体组织是一个理性的"法人共同体",村集体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从不平等的"单向依附型"变成了"双向交换型",地方政府直接用体制内的行政命令方式动员体制外基层社会组织来实现改造更新"城中村"的目标趋于"难产"。于是,尽管"正式权力正式行使"成为城市化过程中,村集体组织与地方政府诉求利益目标进行讨价还价的合法性策略,但村集体组织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民利益代言人,而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立利益目标的理性行动者,这才是"城中村"改造更新项目趋于"难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考察"空"、"宇"、"天"等与传统中国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汉字在先秦时期的造字本义和语义演变以及先秦两汉关于"天"及"天下"的观念建构,可以发现,先秦两汉空间观的发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具象实践到抽象理论再到权力表征的发展转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秩序逐渐被纳入空间认知中,空间秩序、空间关系逐渐成为权力的表征,尤其自秦汉始,权力的空间化不仅体现为帝制中国的疆域扩张,亦表现为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空间秩序,并深刻影响了艺术创作尤其是传统文学、绘画艺术的基本内容、表现方式乃至审美批评。  相似文献   

4.
现代空间是造成女性问题的重要原因.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者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理论探讨,认为女性被置于边缘、被作为客体、被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所排斥根源于现代空间的层级性、主体性、结构性和权力性特质.在重新理解现代性的基础上,进一步重塑对现代空间的认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以美国日裔作家山下凯伦的《橘子回归线》为文本范例,借鉴已有和新兴的空间理论并结合"帝国""全球主义""跨国移动"等后殖民主义论述,对文本中基于民族/国家的边界控制、种族/阶级的都市空间区隔而建构的非正义空间进行解读,剖析了文本中美国统摄全球政治和经济脉络下的南北不平衡以及帝国内部基于种族/阶级区隔而致的贫富分化、社会不公的空间再现,揭示了美帝国权力意志所主导的全球化实质上与帝国权力形成共谋,令帝国特权以及空间结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深入发展的真相,从而质疑与挑战了全球化所标榜的"进步与共同繁荣"的神话.  相似文献   

6.
从外部空间到外部思想——福柯对于主体的解构策略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柯对于空间问题的关注,主要表现在他对知识与权力的批判中。在其早期作品中,福柯发现空间其实已经成为权力与规训的场所;而自我也早已被隐匿——于是,主体需要被批判,也需要被解构。故而,基于解构主体的考虑,福柯向"外部"寻找批判的力量。经由尼采、巴塔耶,福柯发现了"异质空间",也发现了作为文学的"外部";而布朗肖更是给予了福柯以极大的启发——福柯称其思想为"外界思想"。然而,福柯的著作表明,其实他也是这种"外边的思想"的代表。可以说,经由文学和语言的探索,福柯发现了"外界思想";而这种思想也是福柯主体解构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7.
萨义德既继承马克思在差异基础上的现代性批判,并从内部结构的权力区分转向地缘空间的话语关系;又批判马克思历史理性的东方表述是一种东方话语,两者都坚持有关自由、平等与真理的现代性基本观念。现代性被定为一种内部自反的过程,在反现代性的现代性权力表述中,忽略与遮蔽了社会真实的复杂性,不断地回到马克思,永远历史化,才是文化表述的警示与需求。  相似文献   

8.
Web2.0时代开辟了双重公共空间:社会公共空间与虚拟公共空间。虚拟公共空间打破了社会公共空间中阶层排列结构,不同阶层主体源于"深层心理感知",按"我者"镜像与"他者"镜像原则,在虚拟公共空间对流、重组、互动。中国虚拟空间在多数暴力与商业侵蚀双重侵略下同时呈现公共性异化,导致"沉默的螺旋"。网络理性的建构与过滤,使虚拟公共空间逐步回归到理性"公共场域"。  相似文献   

9.
空间因素的凸显是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特质之一。当下,空间概念日渐被社会理论界所关注,人的身体、感觉及日常生活都与空间密切相关。社会空间与权力斗争、支配、控制经常纠葛在一起.从而空间成为后现代政治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域。空间政治理论通过批判城市化及全球化进程中资本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布展,反对任何类似于“启蒙理性”那样的均质、恒定、统一的空间.主张以“空间革命”的形式构建多元的“差异空间”。  相似文献   

10.
公共理性是建构社会合作系统与良序社会的核心理念,政治公共空间则为公共理性的展开提供前提条件。"制度——核心行动者"分析框架为考察当前我国公共理性与政治公共空间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范式,依据这一范式的公共理性构建呈现为以执政党为核心行动者推动民生政治、公民政治与共和政治的进路,政治公共空间构建则体现为执政党、政府、社会组织在不同领域作为核心行动者的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11.
福柯与列斐伏尔的空间观念具有很多相似性,但他们的研究目标、理论构架和对具体问题的解释却不尽相同:在研究目标上,福柯要破除单一空间观,列斐伏尔则要建立宏观的、囊括一切的空间理论;在理论构架上,福柯将空间与知识和权力联结在一起,建立了空间、知识和权力的互动体系,列斐伏尔则是采用了马克思社会学的框架,用"空间的生产"来解释作为社会存在的空间之运动过程;在对空间同质化与差异化问题的理解上,福柯强调通过"他者化"来破除空间的同质化,列斐伏尔则是通过阶级冲突来消解空间的同质化。  相似文献   

12.
虽然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忽略种族意识形态,他的"空间三一论"却体现种族空间政治张力.本论文将莫里森新作<爱>的故事空间作为观察对象,以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为理论框架,分析文本虚构世界的空间关系,探讨虚构社会如何为空间所结构,空间关系如何反映社会关系,权力怎样构建空间,空间怎样表征权力.指出:种族统治体现为空间统治,空间构建表达个体、社会之间的协商.科西一家的空间发展和位移、"丝镇"的空间构成和重组,折射出种族现实的变化,空间生成密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13.
理性与疯癫——新时期文学“疯人”谱系的知识学考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文学喷发了所有被禁闭的疯癫因子,在 "文革"底色上描画了一个斑驳的"疯人"谱系.通过对它的知识考古学发掘,可以查证疯癫与理性间反讽式的辩证法理性命名疯癫,疯癫也见证着理性的癫狂,理性对疯癫的堂皇诊断背后却是赤裸的权力游戏.  相似文献   

14.
视点场:当代视觉传媒下的空间多义性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以当代视觉媒体中频繁出现的一些上海城市形象片断为主要案例,讨论了空间的"视点场"的变化,指出镜头视点将赋予观者一种即时身份,帮助他从固有身份中解脱出来,从而使其观察态度和立场随着频繁切换的影像空间不断转化.作者进而通过分析鸟瞰视点与权力身份之间的关系提出,当鸟瞰这种全知式的视点,可以通过影像媒介被普通民众获得的时候,视点与身份、权力曾经的锚固彻底解体.人们对公共空间的解读,逐渐从物理空间中多样的"恒常立场",转向影像空间中统一的"即时立场".  相似文献   

15.
人成为现实的存在不仅仅是因为语言,也包括其对理性的价值信仰。正是由于理性的作用,方才构成了人的现实性的基本内涵。但是,理性引导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不断地推动新的经济奇迹的产生,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在体验经济奇迹所带来的审美革命的同时,人们又丧失了创造自由思想的能力。他们将自身附着在资本之上并成为物质利益的雇员,他们也不再将社会责任看作是理性的崇高使命来追求。在"历史就是经济的叙事"的观念的指导下,人的形象正被权力所修正,被技术所重塑。  相似文献   

16.
卡斯特的空间理论包括早期的城市空间理论和后期的流动空间理论.在城市空间理论中,空间被视为社会的物质性表达,城市作为一个空间片断,在发达资本主义阶段,它由劳动力再生产的集体消费过程所建构.在流动空间理论中,空间被视为是共享时间之社会实践的物质支撑,在网络社会不断崛起之时,流动空间对地方空间的支配成为当代社会的主导性空间逻辑.从城市空间向流动空间转换意味着:分析视野从一元城市转向多元城市,研究方法从结构主义转向结构化,叙述逻辑从资本转向权力,理论立场则由马克思主义的激进左派转向后现代主义的保守右派.  相似文献   

17.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博士王志刚在来稿中指出:当代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的实质是差异主体之间资源竞争的过程,其中主要包括资本的力量、政府的干预以及民众的影响,空间公正的问题在于权力和资本操纵了的空间生产通过"中心—边缘"、空间排斥、不平衡发展等空间运  相似文献   

18.
"理性"经济人的概念是理论经济学的重要支撑,从地方金融监管权力"理性"实现视角,以监管权力的"理性"实现为切入点来探讨地方金融监管问题,把决策者描述为"理性行为主体",运用经济学中"理性"视角对地方金融监管权力的实现进行研究,契合我国全面深化金融监管改革进程中"旧未完破、新未全立"的情势.对地方金融监管权力的"理性"配置,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探寻其发展规律,并从主体自觉、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维度构建主体"理性"框架.在此基础上探讨主体"理性"实现路径,进一步提出重塑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政府管理与市场调节、中央调控与地方监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王充本着"疾虚妄"的叙事目的和"求真实"的叙事态度创作《论衡》,叙事形式富于逻辑性,三者共同构成了《论衡》"是而直"的叙事空间,体现了王充理性思维模式。在其作用下,王充重新构建了物理空间和伦理空间。王充的理性思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舞蹈空间的营造在舞蹈创作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营造舞台的物理空间进而转化为观众的心理空间,实现从有限的物理空间进入到无限的想像世界,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理性的感受与领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