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项专门针对农村贫困人口的政府无条件转移支付项目。基于家庭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利用2012年和2014年的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数据,运用面板倾向得分—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村低保对贫困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并从家庭教育物质投入和时间投入两个角度检验了其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深度贫困还是轻度贫困儿童,农村低保均能够显著提高其认知能力,尤其是对深度贫困儿童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异质性分析显示,相对于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儿童,农村低保对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贫困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同时,相较于东、中部地区,农村低保对西部地区贫困儿童认知能力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进一步路径分析显示,农村低保主要通过影响家庭教育物质投入,间接提升农村贫困儿童的认知能力,但并未改变贫困家庭父母的时间配置偏好。因此,政府应该适当提高农村低保的补助标准和瞄准效率,并从儿童的教育、健康等方面设置合理的受益条件,使得农村贫困家庭优先将一定比例的补助金用于儿童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充分发挥出农村低保的教育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父母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学刊》2019,(3):38-51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的不完全流动产生了大量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对这些儿童的学习生活造成不利影响。一方面,已有的流出地环境极大地制约着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另一方面,留守家庭成员也会通过积极、消极抑或是不自觉的行动来回应现实需求。因此在分析父母外出对家庭结构和个人所带来制约的同时,进一步考察父母外出后家庭成员能动因素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2013年CEPS调查数据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认知水平、学习成绩和综合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母亲外出的流动安排对农村留守儿童造成极不利影响;良好的家庭经济状况和氛围、家庭及个人的自致性因素都显著正向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综合发展;学校和朋辈群体环境中阻碍因素的影响大于支持因素;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留守男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和认知水平优于留守女生,但留守女生的成绩和综合发展能力更好;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主要差异在于身心健康。基于此,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兼顾眼前和长远利益,减少发展代价;公共政策和制度设计应嵌入家庭视角,自觉顺应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强化家庭责任、发掘能动性,联结多方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友好支持环境。  相似文献   

3.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选择性偏差和测度方法的差异,父母外出务工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果联系在当前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为此,文章基于2017年湖北省农村留守儿童健康调查数据,运用反事实方法,从父母缺席的理论视角分析了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社交心理维度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在社交心理维度上,父母外出务工会使留守儿童出现自我孤独感和社交回避的概率分别提高10.63%、10.96%。与父亲相比,母亲外出务工更容易使留守儿童产生自我孤独感。留守儿童年龄越小,产生自我孤独感的概率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儿童更容易产生社交回避。因此,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各阶段的心理状况并给予疏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数据,测度了母亲劳动供给行为对于中国农村儿童健康的影响,重点研究了全职和兼职母亲在儿童不同的年龄阶段进入劳动力市场对于儿童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母亲进入劳动力市场并不必然导致母亲照料儿童时间的减少,从事兼职工作的母亲由于工作的灵活性对于儿童的照料甚至比不参加工作的母亲更为充分;此外,在母亲劳动收入增加的正效应的作用下,母亲从事全职、兼职工作对于儿童健康有正的影响,但兼职工作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控制住儿童健康对于母亲劳动供给的反作用之后发现,母亲在儿童0~2岁阶段进入劳动力市场会对儿童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但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人口学刊》2019,(4):84-93
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1997-2015年数据,采用倾向值匹配分析方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评估农村地区成年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家乡父母的健康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没有成年子女外出务工的对照组,农村成年子女外出务工会使留守父母过去四周患病的概率显著增加2.7%,65岁及以上的留守父母IADL受损概率显著增加6.1%。这种负面影响也显著地体现在对留守父母心理健康的影响上。研究发现留守父母的生活满意程度显著低于非留守父母。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从性别差异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父亲的身心健康产生的负面影响比母亲更大;和女儿相比,儿子外出务工对留守父母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更大。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道路上,农村地区留守父母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政府部门应出台支持家庭老年照料的政策,加强对农村地区社区和机构照料的投入,减少子女外出务工引发照料缺失给父母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CEPS基线调查数据,采用泛精准匹配模型(CEM),考察了留守经历对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的影响效应,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考察父母时间投入和家庭教育投入的中介作用,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进行了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留守经历显著降低了农村儿童的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对农村女童、独自留守儿童的负效应更大,寄宿制和同伴支持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留守的负效应。此外,农村留守儿童并未获得较多的家庭教育投入,且家庭教育投入对非认知能力发展的作用不显著,留守经历完全通过减少父母时间投入,负向作用于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构建减少“留守”的制度体系和有利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全面发展的社会支持体系,以最大化消除留守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农村地区孩子教育投资影响因素分析:山西省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使用家庭内部资源分配的理论框架对中国农村家庭孩子教育投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山西省农村抽样调查数据的经验研究,揭示出在生存经济条件下,父母的劳动参与程度对于孩子的教育投入有显著的影响。作为父母劳动有效替代者,母亲的劳动参与程度增加会减少女孩的受教育年限,增加男孩的受教育年限,而父亲则相反。文章指出,减轻女性家务劳动负担的投资和补贴等政策有利于提高农村女孩受教育程度和缩小性别差距。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已婚者比离婚、丧偶和未婚者的抑郁水平更低;从未结婚者抑郁程度最高,离婚者抑郁程度次之,再次是丧偶者的抑郁程度;并且婚姻对男性精神健康保护效应大于女性.分居会降低个体精神健康水平,这种作用对农村男性更加显著,说明婚姻对精神健康的保护效应受到婚姻质量的影响.婚姻匹配方式会显著影响女性精神健康:女性与受教育程度相当或者低于自己的男性结婚,其抑郁水平会增加,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高质量的婚姻对个体精神健康具有保护效应,家庭和婚姻能有效改善个体精神健康.  相似文献   

9.
王二朋 《南方人口》2011,26(4):16-21
基于2006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截面数据中农村教育阶段儿童样本的研究,本文发现,儿童性别、教育阶段、母亲最高教育年限及父亲身体健康状况是影响儿童辍学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儿童年龄增长性别歧视和家庭财富状况的影响逐渐减弱,并且会在一定年龄阶段改变影响方向。儿童辍学行为的影响因素中家庭财富状况由家庭父母教育程度和职业内生决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陕西为例,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变化对其父母回流决策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持续下降会显著影响父亲回流,但对母亲的影响并不显著;除此之外,家庭孩子数量、耕地面积及父母个人特征也是影响父母回流决策的主要因素。为此,积极发展地方经济、开放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在农村开办更多的住读学校或学生托管机构从而为外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其父母外出矛盾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数据截取是研究儿童入学时经常被忽视的问题,文章提出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加以解决,并根据2004年在云南省一个县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影响农村受教育水平的因素。结果发现,农村儿童受教育水平在整体上已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女孩入学受到的限制更大,更依赖于家庭经济条件和社区内的学校供给;在家庭层面上,有兄弟姐妹、出生在少数民族家庭、母亲文化程度较低、母亲不曾加入过共青团及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儿童面临更少的受教育机会;在社区层面,富裕村子里的儿童将接受更多的教育,村里外出打工人员比例较高有可能刺激儿童较早地结束教育,本村有一所完全小学则能显著改善儿童的入学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相比于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农村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回流儿童处于更加不利的社会结构和环境之中。在这种环境下,劣势处境儿童所接受的社会支持来源主体和数量具有差异性,所形成的饮食习惯也有所不同,从而对他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差异性的影响。文章从社会支持和饮食摄入视角入手,使用多重链式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处于劣势处境对农村儿童身体健康的影响。通过对陕西省以及四川省农村儿童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处于劣势的农村儿童其社会支持状况明显劣于农村其他儿童;在家庭支持功能缺失的情况下,同伴是劣势处境儿童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途径,同伴影响作为劣势处境对农村儿童身体健康影响的中介效应显著;饮食习惯的中介效应同样显著,但是饮食习惯作用于留守儿童、回流儿童身体健康的途径具有差异性。城市生活经历以及较好的经济条件导致回流儿童形成了比农村其他儿童更为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是回流儿童区别于农村其他儿童的重要特征;家庭支持对处于劣势的农村儿童及其健康产生影响的内部机制存在差异,父母亲对留守儿童、回流儿童健康的影响路径具有差异性。干预农村劣势处境儿童身体健康发展需要从不同社会主体出发,根据不同影响机制和渠道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  相似文献   

13.
老龄化背景下,成年子女的异地流动增加了中老年人的健康负担,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和倾向分值匹配法,实证考察了农村地区成年子女跨省外出对留守父母健康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有子女外出的家庭,中老年父母的主观健康如自评健康、认知状况和抑郁程度较差;客观健康也受到不利影响,患关节炎、胃病和肺病的可能性更大。基于收入考量的子女外出确实增加了对父母的经济支持力度,但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从事隔代照料的可能性。隔代照料负担的增加可能是子女外出对父母健康有不利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人口学刊》2019,(5):72-90
按照联合国标准,中国已于1999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同时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尤其是年轻人群体,这使得子代的教育水平通常会高于父辈。自Grossman(1972)从理论上提出教育会对健康产生正面影响以后,国内外大量文献从实证上证明了两者的关系,但是现有研究基本忽略了子女教育对父母健康的影响。本文通过使用2015年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运用OLS和工具变量等计量方法考察子女教育对中老年父母健康的影响。考虑一个家庭可能有不止一个子女,为此以受教育程度最大的子女样本作为基准回归并采用受教育程度最小的子女样本对结果进行检验以保证结果的稳健性。结果发现子女教育对中老年父母健康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采用受教育程度最小的子女样本进行检验结果并未发生改变。异质性分析发现子女教育对父母健康的影响存在年龄异质性,即子女教育对60岁及以上群体父母健康的影响更大。进一步对影响机制分析发现子女教育能够通过放松父母所面对的预算约束和优化父母健康行为促进其健康改善。基于以上分析,文章认为现阶段在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以及农村地区增加对下一代的教育投资可以显著改善其父母健康。  相似文献   

15.
新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为科学论证性格决定命运这一备受关注的观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沿用"大五人格"量表和欧洲基金会的做法分别对农民工的非认知能力和就业质量进行测量,探讨非认知能力对农民工的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对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宜人性特征影响作用最大,并且上述影响在性别之间和代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从而进一步利用中介模型识别非认知能力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发现非认知能力不仅对就业质量有直接影响,还可以通过人力资本效应和社会资本效应对就业质量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人口流动的日益频繁以及城镇青年注重隐私、倾向于独立居住,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了变动,城镇老年人独自居住将成为未来城镇居住模式的主流。基于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本文选取"老人有心事时是否与家人倾诉"与"住房来源"变量作为有效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通过有限信息极大似然法估计空巢对老年人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并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回归作为对比。结果显示,空巢对于城镇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心理健康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空巢老人缺少家庭的支持与帮助,在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方面明显欠缺;同时由于自身健康、生活等条件处于劣势,空巢对于弱势城镇老年人(女性、高龄以及无配偶的老人)的健康水平影响更为显著。研究进一步发现缺乏物质生活保障、难以获得及时的医疗救助机会使得城镇空巢老人的自理能力和认知能力产生变化;参与社会活动的减少对空巢城镇老人的身心健康也存在显著的损害作用。基于以上结论,研究通过重点关注空巢对于城镇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从居住模式角度研究中国老年人健康问题,为探究居住模式和老年人健康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量研究表明学习成绩最差的不是父母均外出的留守儿童,而是父亲在家、母亲外出(以下简称仅母外出)的留守儿童。主导观念认为这是“养不教,父之过”的反映,但基于后天形塑论的理论视角不能在实证层面完整解释此现象。基于经验观察,结合基因社会学的理论逻辑,认为这一现象应是此类留守儿童在健康状况、认知能力、非认知能力三类个体特质上的先天性不足导致的。本文通过逐步线性回归分析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基线数据检验三类特质对学习成绩是否有独立影响,进一步通过固定效应模型(FEM)分析CEPS两期追踪数据,尽可能消除在估计先天与后天影响时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偏误,对理论判断进行交叉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仅母外出类留守儿童不仅健康状况(患先天性特征更强的慢性疾病数)最差,且认知能力水平、非认知能力水平(尽责性)最低,共同导致其成绩最差;认知能力与父母的教养和教育参与无显著关联,非认知能力少部分受到父母教养和教育参与的影响,认知能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远大于非认知能力,此类留守儿童成绩最差的主因并非“养不教、父之过”,而应是先天遗传性的不足。由于父母后天努力对此作用有限,这类儿童的境况亟待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和特别帮扶。  相似文献   

18.
《人口学刊》2018,(1):102-112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和2012年的数据,建构自我健康评价、体质指数BMI和近期的身体状况作为我国农村居民健康人力资本度量指标,研究健康人力资本对我国农村居民非农就业及其非农就业收入的影响。本文选择赫克曼两阶段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观测数据所带来的自选择问题,实证结果发现良好的健康状况对我国农村居民参与非农就业和获取非农就业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健康人力资本对我国农村居民非农就业和非农就业收入具有显著性别差异,对农村男性居民非农就业和非农就业收入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年龄、婚姻、教育、户籍等其他控制变量也对我国农村居民非农就业及其非农就业收入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营养与健康调查”(CHNS)数据,测度了中国农村儿童健康不平等程度,重点计算了收入、医疗保险、母亲教育水平等因素对健康不平等的贡献。回归基础上的集中系数及其分解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地区存在亲富人的健康不平等,高收入家庭儿童的健康状况更好;健康不平等主要的贡献因素是父母亲收入、母亲教育程度、母亲工作状况、父亲身高等:收入对于儿童健康不平等的贡献最大,但不同的收人类型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父母亲的工资收入对于儿童健康不平等的贡献为正,收入不平等会扩大健康不平等;医疗保险的不平等程度不断扩大,进一步强化了健康不平等。  相似文献   

20.
文章使用2014年中国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追踪调查数据,分析0~5周岁儿童意外伤害状况,特别关注母亲特征及其照护的作用.研究发现,儿童个人特征是显著影响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和多种类型意外伤害发生率的重要因素.母亲拥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有助于降低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相比较母亲务农的孩子,母亲非农就业和未就业的孩子的意外伤害发生可能性均显著更低;母亲年龄越大,儿童越不可能发生多种类型意外伤害.主要由母亲照料的情形下,儿童的意外伤害发生可能性会显著下降.研究还针对全面两孩政策普遍实施背景下女性家庭和工作的冲突进行了讨论,指出增强父亲的照料参与,同时加强儿童友好型的社会抚幼设施建设,将有助于兼顾家庭发展与儿童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