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泰戈尔是印度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代表了印度近现代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其影响仅次于他的诗歌.他学习并接受东西方文学传统,创造性地运用非人物的灵幻叙述方式,灵活采用多种叙述者类型,运用了不同的叙事视角,使小说的叙事艺术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征.泰戈尔以独特的叙事技巧揭露社会严峻的现实问题,赋予小说浓郁的悲剧精神,把印度短篇小说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体现了作家自觉的叙事艺术探索精神以及深犀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泰戈尔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泰戈尔的短篇小说,在情节处理上,往往利用偶然性事件促进情节的发展,掀起波澜,吸引读者,并在深化主题和揭示主题方面发挥着不可轻估的作用。泰戈尔短篇小说中的情节及其发展的每一进程,常常使人感到意外、偶然、奇特。但是又符合现实生活和人物性格的逻辑,令人感到真实。这种在情节处理上以偶然事件吸引读者,以偶然事件反映生活真实的高度技巧、是泰戈尔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之一。在《河边的台阶》中,女主人公苦森“才不过八岁,就已经做了寡妇”。这即使是在盛行早婚的印度也会使人感到偶然和惊奇。但是,“十年一晃过去了”,(本文中的引文,凡未加注者,均引自《泰戈尔作  相似文献   

3.
泰戈尔短篇小说的诗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戈尔短篇小说独特的风格中最为鲜明的东西就是其中的诗化特征。本文全面阐述这一特征,并提出印度诗学中的“味论”加以说明。从而证明泰戈尔的短篇小说不仅在语言和激情方面而且在创作准则和理论基础上都与诗歌攸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刊编辑董翔薇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巫白慧教授的约稿通信中,了解到巫先生于1991年8月7日至9日应邀赴印度出席了关于泰戈尔的国际学术会议,于是编辑部委托我院在北京作短期学术访问的董驹翔副教授,对巫先生做了专题学术采访。这项会议的主题是“秦戈尔的预见及其对当代的影响”。巫白慧教授的英语论文是“Gurudeva Ever Lives in Our Hearts”(“泰戈尔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重点在扼要论述泰戈尔的吠檩多哲理思想。巫先生介绍说,各国学者提供的论文大体涉及到五个方面:1、泰戈尔的印度历史观点;2、泰戈尔与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3、泰戈尔的预见与现代印度;4、泰戈尔的多元性与同一性的哲理及其在印度的实践;5、关于各国对泰戈尔作品的翻译问题。大会每一篇论文宣读后,立即进行提问发言,与会者积极参与,其议论气氛热烈而愉快。亚先生对大会所讨论问题总的印象是集中在有关泰戈尔的历史观点和他的哲学思想上。就此,巫白慧教授向编辑部提供了他所写的如下书面材料。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精心建构了一个奇特的"水"意象,对它的解读是我们开启作家隐秘心扉和理解作品的一把金钥匙;沈从文对水的钟情有特定的文化和心理根源;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原型意味,沈从文从水与忧郁、水与生命、水与自然三个方面借用了"水"意象的传统资源,来构筑他的艺术世界和传达他的审美理念.在挖掘和利用"水"意象传统资源时,赋予了它浓郁的抒情色彩和乌托邦情怀,显示了卓越的文学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印度当代著名评论家圣·笈多的《伟大的哨兵——罗宾德罗那特·泰戈尔研究》(中译名《泰戈尔评传》),①对泰戈尔的生平、思想及创作做了比较系统的评论。他的许多见解都颇有见地,尤其他又是“对泰戈尔和泰戈尔所创造的文化最为熟悉的那些人之一”,②所以,这部研究著作对于我们了解泰戈尔其人其文,有着十分有益的帮助。如果我说,我在拜读过程中对某些看法产生歧意,绝没有不恭敬之意,而纯粹是学术上的研讨。例如作者在该书的第十章对《河边的台阶》、《玛莎》两个短篇小说所作的评论,就引起了我不同的看法。在谈到《河边的台阶》时…  相似文献   

7.
侯传文 《东方论坛》2009,(6):27-31,51
泰戈尔是印度近现代重要的戏剧家,既有丰富的戏剧创作,又有深刻的理论思考。他重视戏剧的“情味”和象征意蕴,提倡戏剧冲突的内向化与戏剧审美的和谐性,强调戏剧的表演特性,关注戏剧的舞台效果。这样的重“情味”、重表演的戏剧思想是对印度传统戏剧诗学的继承和发展。泰戈尔将东西方戏剧诗学熔为一炉而又实现了双重超越,是东方戏剧诗学现代转型的范例。  相似文献   

8.
泰戈尔小说中走向死亡的女主人公数量众多,而且贯穿了他整个短篇小说的创作.这些女主人公的死亡大都离不开各种旧制度的迫害和反抗的无助,由此反映出现实生活中印度妇女的悲惨命运.她们的死被泰戈尔描写得凄婉而悲哀,这与泰戈尔本人亲历众多亲人死亡的生活经历有密切的关系,也体现了他"宇宙一体,梵我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泰戈尔对王统照五四时期的诗歌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王统照的第一部新诗集《童心》,尤其是其中的“小诗七十六首”,在意象选择,诗行的排列以及对大自然的礼赞诸方面,都深得泰戈尔小诗的神韵。王统照对泰戈尔诗艺的借鉴,在于他与泰戈尔在人生理想与美学追求上的切近。其中,王统照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女性文化氛围”中所形成的审美定势心理,是其与泰戈尔诗歌情新、恬淡、含蓄、哀婉的阴柔美产生强烈共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对“情味”的执著追求贯穿于泰戈尔一生的文学创作和诗学思考。他继承了印度古代味论诗学传统,又对其作了现代性的阐释,强调“味”是人的心灵与外在真实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审美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具有主客观统一性。情味在泰戈尔诗学中不仅具有理论思辨意义,而且广泛运用于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显示了东方传统诗学范畴的现代活力。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将意境分为写境与造境两种形态 ,却未作具体阐述。现代研究者对它们也未作深入的探讨。对此 ,本文从审美的角度来探讨写境和造境的艺术特征 ,认为写境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和自然之美 ;造境具有主观抒情性、表意性和理想化抒情手法等。写境有画境、物境、事境等类型 ;造境有缘情写镜、直抒胸臆、象征虚幻等形态。  相似文献   

12.
爱伦·坡哥特小说源流及其审美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作家爱伦·坡因其在诗歌、小说及文学评论上取得的非凡成就在世界文坛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别开生面的创作模式并非空穴来风,其哥特小说与早期英国小说明显的承继关系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而其哥特小说在美国哥特小说的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后人竞相效仿的模本,这主要是因其唯美主义的创作倾向及其超前的创作理念在心灵深处与读者的审美契合。  相似文献   

13.
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频频以"味"论词,"味"是其词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陈廷焯将传统的"诗味"论移植到词论中,强调作词必须"含蓄蕴藉",同时进一步提出"厚味"的美学主张,对词体的美学品格作了更深层次的审美规定。深入考察陈廷焯的"词味"论,对准确把握其词学思想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从艺术本质上讲,中印两国“味”论从总体上看都属于艺术鉴赏论,都强调了艺术美感的重要性,强调了艺术要经得起玩味、寻味、品味,强调艺术要带给人美感享受。但中国“味”论更突出地强调了艺术的“味外之味”,即艺术美感的多层次性和广泛持久性。而印度“味”论则更强调艺术美感的普遍可传达性、可体味性。从艺术表达的内容和风格上看,两国“味”论都极其重视艺术情感的传达和表现。中国文学一向就有重情的传统,中国诗论也很注重情感传达的论述,而印度“味”论则更是以情为核心,对艺术表达之情进行了条分缕析的研究。但总的来说,印度“味”论更提倡“艳情味”,而中国“味”论则更强调“平淡味”、“冲淡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人对泉的审美体验经历了从形、色到声响的衍变,“听泉”日益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休闲体验方式。听与心灵相联系,“听泉”在古文人的情感投射与不断吟咏中转变为富含闲逸之情的审美意象,并形成“夜间闻泉”与“隔物听泉”两种审美范式。“听泉”由诗歌蔓延至绘画与园林,在诗歌、绘画与园林艺术空间不断流转往复,完成诗意景观的审美建构,成为文人追求闲情逸趣与诗意生活的美学符号。“听泉”意象的形成及其休闲审美内涵,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听觉审美情趣,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传统听觉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6.
“韵”、“势”、“味”、“趣”是汉语口语的四个审美范畴,它们涉及到了汉语口语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作为诉诸于人的感性形式的口语,其形式上的美肯定是占主要的,因而从口语审美的静态和微观表现上,取“韵”范畴作为代表;从口语审美的动态和宏观表现上,取“势”范畴作为代表.“韵”的基础上构成了更加富有整体性和节奏感的“势”;从口语审美的内涵上,取“味”范畴作为代表,“势”是“味”的决定因素之一;在汉语口语的内外结合上,用“趣”范畴来表达汉语口语与其他口语的区别.这四个范畴相互联系、共同依存,组成了认识汉语口语美学现象的网络上的纽结.  相似文献   

17.
<聊斋志异>中涉及到男女爱恋的众多故事中,有着形态各异的审美情趣,在情爱对象的选择上存在着众多差异.从其择偶标准入手,可窥探蒲松龄生活时代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美国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霍桑对故乡萨莱姆有着一种独特而又复杂的乡土情结,这不仅能从他的旅行日记和<海关>一文中得到直接的印证,而且能从他众多的短篇小说中得到间接的反映;本文试图对<伊桑@布兰德>等小说进行解读,以揭示霍桑内心深处那种复杂而又浓郁的乡情.  相似文献   

19.
臧克家新诗文体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含蓄精炼的抒情范式;锤字炼意的苦吟精神;善于运用比喻经营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