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安德烈.马尔罗是法国20世纪上半期的重要作家。他的写作生涯分为小说创作和艺术史论著两部分,而奠定他在法国文坛地位的则是他的6部小说。由于他年青时在东方的冒险经历,他的3部小说都以东方革命,特别是以中国革命为题材。其小说对当代人的状况、人的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哲理思考。马尔罗是较早提出“荒诞”观点的法国作家,他对荒诞主题的独特表现手法对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和现代派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安德烈·马尔罗是法国20世纪上半期的重要作家。他的写作生涯分为小说创作和艺术史论著两部分,而奠定他在法国文坛地位的则是他的6部小说。由于他年青时在东方的冒险经历,他的3部小说都以东方革命,特别是以中国革命为题材。其小说对当代人的状况、人的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哲理思考。马尔罗是较早提出“荒诞”观点的法国作家,他对荒诞主题的独特表现手法对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和现代派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具体论述了安德烈·马尔罗的<征服者>和<人的状况>的创作动机不在于描写中国革命,而在于以其精心选择的中国革命为小说背景,成功地再现荒诞哲理,即马尔罗哲理.  相似文献   

4.
从人生存的荒诞性、人生存的意义和人道主义三个方面论述马尔罗的著名小说《人的状况》及其对存在主义代表作之一《死无葬身之地》的影响,充分说明马尔罗哲理对存在主义有过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魔道》为例,着重考察施蛰存荒诞小说在意象视野观照下的丰富内涵,指出施蛰存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心理分析见长,因此,以"意象"这样一个与文学和心理学有着双向关联的角度为切人点,不失为理解施蛰存荒诞小说的有效方法,并由此获得对施蛰存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6.
通过美国作家海明威和法国作家马尔罗分别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和《希望》之比较,探讨两位作家在创作上的相似和相异。海明威的创作始终遵循着典型的写实主义传统,马尔罗则以超越常规的叙述形式,预言了后现代派的观点。他们都认为,人类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只有艺术是永恒的。所不同的是,海明威的英雄可能维护了他的高尚品德和人的尊严,但要么失去生命,要么丧失能力,失败是其结局;而马尔罗悲剧却具有潜在的成功,因为被赋予了一种超越个体的集体精神。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存在主义视角分析了《荆棘鸟》女主人公梅吉一生四个重要阶段的遭遇和抗争,证明这部小说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古典悲剧的现代悲剧:构成古典悲剧冲突的双方各自具有伦理力量的合理性,而梅吉的冲突对象则是无穷无尽的荒诞,而且正是这种荒诞最终毁灭了她的幸福。该小说的审美意义在于塑造了梅吉这一现代悲剧人物形象,她那无望而不懈的抗争给人以另一种震撼。  相似文献   

8.
《老人与海》与《年月日》同是反映"硬汉"主题的小说,两篇小说的主人公——桑提亚哥和先爷,是中西方文学中典型的硬汉形象,他们在自然与命运面前都表现出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抗争精神,在他们的抗争中,可以看到中西方民族意识的差异。虽然最终由于人类内在精神的某种弊端和顽症,老人们还是难免于失败,但是他们的失败都体现出一种壮美与震撼!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存在主义解读,阐释了小说死亡模式的荒诞性和死亡内涵的严肃性,从而揭示了这部最具有后现代特征的黑色幽默经典作品,在存在主义的影响下,其死亡主题也呈现了手法荒诞化和心理零散化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0.
张娜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7):64-66,89
重新审视了海明威的死亡主题,着重阐述在海明威作品中的主人公面对死亡时虽然以"硬汉"的精神与死亡抗争,却都具有虚无主义情绪和悲观主义倾向,最后注定以失败告终。这既深刻反映了当时西方社会传统精神文明的危机对作家的影响,又体现了作家自身的个人英雄主义性格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品特的戏剧展示了一个深奥的艺术世界,呈现了现代社会的荒诞性及人类的生存迷惘和生存困境。剧中人物对生活充满焦虑和恐惧,为生存而进行不懈的抗争及在此过程中承受煎熬和痛苦。为了摆脱生存困境,人们不惜虚伪、欺骗和自甘堕落,从某种程度上这成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作家通过艺术地展现荒诞世界中人类的生存困境及精神迷惘和对困境的抗争,彰显了人类生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史铁生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人生命运问题的执著思考。思考的结果,是发现受客观存在的超人力量支配的命运具有诸多不可思议的特性。如:“残酷”性、不合理性;偶然性、随机性;荒诞性、不可预测性等等。对此,作者感到深邃、神秘、敬畏,正是这种澄明悠远的敬畏感、静穆感,构成了史铁生小说的宗教性意蕴。面对“命运”,作者的基本态度,一是坦然接受,敢于直面生存的真相;二是勇敢抗争,在抗争中赢得人的尊严和价值,取得生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余华的小说中总是渗透着一种神秘的宿命论,特别是早期先锋作品中,人物时常作为一个符号在命运的牢笼里争扎,总是逃脱不掉循环轮回、难逃劫数的命运,于是作家便用人的荒诞、死亡、欲望、命运等主题书写了一个个绝望的世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余华在作品里试图寻找对宿命的抗争方式,但发现人怎么抗争也争不过命运。在这种”屈服”下,余华积极地去思考“人”存在的价值,在存在中去发现”生”的意义,用”存在”和宿命进行抗争。可是在欲望无限膨胀的当下社会,终于发现:原来欲望,才是小说中人物走不出的宿命。  相似文献   

14.
小说《鼠疫》借助对苦难、死亡与存在的思考,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推到极致,构造了人类反抗姿态与荒诞处境之间的张力,肯定了一种力所能及的行动,提示无神时代的现代人在爱中寻找信仰之源。因此,在荒诞与反抗之间实现自我的定位,成了《鼠疫》给予现代人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平民小说作家李永康喜登"新世纪小小说风云人物榜",其微型小说集《红樱桃》已列入"最具中学生人气的微型小说名作选"。这本集子显示了作家广阔、雄厚的生活基础,其深刻的寓意性、幽默中展现的荒诞、叙事中带给人们的思考等,都让读者喜悦地看到作者不断吸收西方文学表现手法,尝试叙述主体视角变化所体现的中国优秀微型小说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6.
死亡是人类永恒的归宿 ,面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的共性。然而 ,人不能因为死而放弃生 ,抗争成为人类历史前进的原动力。生命的意义何在 ?如何使有限的生命得以延续 ,成为中国文人一直关注、一直探索的问题 ,蒲松龄以其优美动人的聊斋故事延续了生命的意义 ,超越了死亡 ,获得了永恒  相似文献   

17.
《局外人》是加缪的经典之作,它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诞的概念.主人公默尔索自私、孤独、冷漠,面对荒诞的世界显得麻木不仁,在荒诞的世界里流露出荒诞的情绪体验: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人感到与世隔绝,无依无靠,人面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而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其荒诞的哲学意义在于唤起人们从中听到并发现行动的意义--与其与荒诞的世界共舞,最后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不如摧毁荒诞,重构新的人类世界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8.
史铁生在他的小说《命若琴弦》中,通过老瞎子和小瞎子的悲剧命运,以一种寓言的方式触及到了人类的生存、死亡、困境、超越困境等重大主题。老瞎子和小瞎子与命运的抗争,揭示了人类不屈服于命运的顽强与伟大。  相似文献   

19.
加缪的小说《局外人》通过特殊的小说叙事、小说人物言语 ,凸现了一个从人类主体精神角度充分意识到荒诞 ,并对荒诞持蔑视态度的人物形象 ,实现了小说叙事、人物言语与存在主义观念的审美统一 ,从而使存在主义哲学意蕴获得了完满的诗性彰显。  相似文献   

20.
《我弥留之际》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且荒诞,但是作家正是想通过这样的描述来展示人类的苦难,挖掘人类心灵所经受的矛盾与磨难。《我弥留之际》的另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救赎。福克纳把小说中本德仑一家置于人类两大灾难——洪水与大火之中,其家庭成员各怀心事、貌合神离地送女主人艾迪的棺材长途跋涉的情形像极了"中世纪送灵魂去赎罪"的仪式。福克纳不只是为了揭露人类的丑陋而写作,他更希望借此来帮助人们获得战胜困难的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