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廖小平 《浙江社会科学》2012,(10):89-94,158
核心价值本身也是具有价值的。可以依据不同的视角概括核心价值的价值。从一般和普遍的视角,可以将核心价值对于主体的价值概括为五个方面,即核心价值之于人类追求价值理想的价值、核心价值之于文化认同的价值、核心价值之于国家制度的价值、核心价值之于社会整合的价值以及核心价值之于精神家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兰花作为一种商品,凝聚了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包含经济价值及文化价值。兰花自身的价值源于其极高的观赏价值、广泛的药用与食用价值以及珍稀的物种价值。人类认识兰花的过程也是兰文化的发展过程。兰花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两者相互影响,辨证统一。经济价值促进文化价值,文化价值又反过来影响经济价值。经济价值体现文化价值,文化价值蕴涵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沿海地区形成的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当前我国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价值,需要立足现实需求进行价值解读与价值体系构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构建可遵循三层价值生成逻辑:基础价值是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客观存在的价值,是核心价值产生的前提,由本体价值和空间价值组成。本体价值包括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空间价值包括本源性价值和空间延伸价值。核心价值是在海洋强国建设的现实需求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价值的对接中生成的,包括证史价值、文化认同价值、和平发展价值、正名价值、教育价值和创意价值。核心价值的实现既要重视单个或部分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出的典型价值,又要重视全部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出的整体价值。  相似文献   

4.
价值品质是主体以外在价值原则内化而形成的内在价值体系为基础、以价值智慧为核心的价值素养,是个人依据一定价值原则在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而和谐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价值品质是践行价值原则之结果,价值原则乃价值品质形成之质料,每一类价值品质都对应着一条价值原则。价值主体运用价值智慧对外在价值原则鉴别、筛选、批判、重构后内化为心中的、自我认同的价值体系,而新的价值体系推动价值品质向纵深发展。价值品质的心理自然基础是情感,心理文化基础为价值,而其智能中枢是价值智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基于价值品质的实质即情感、价值和价值智慧方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5.
人权价值作为一种正当性价值不等于人的价值,是始源性价值、基础性价值、构成性价值和主导性价值。由于受现实物质条件和历史局限性的制约,人权价值的实现具有局限性和位阶性。现实物质条件的有限性决定了人权价值只能以有限的方式存在和享有,这就使理想的人权价值变成了一种有限的相对的现实价值。因此人权价值存在着先后实现的位阶,要通过生命价值、生存价值和发展价值体现出来。人权价值的实现特征反映了人权价值实现的困境。人权价值的实现困境主要通过人权价值的冲突现象和异化现象表现出来。人权价值的冲突是由人权价值的绝对性与现实物质条件有限性的矛盾所产生。由于人类在对客观世界的把握中存在片面性、盲目性和历史局限性,也会导致人权价值在实现的过程中发生冲突现象。人权价值的异化根源于人在生产生活中的异化劳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使人权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为一种特权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是在不断实现自身解放的过程中实现人权价值的。形成有序实现人权价值的社会观念、保障人权价值的物质基础、加强人权价值的制度化建设,是人权价值的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6.
乔耀章  芮国强 《学术界》2013,(1):44-52,282,283
行政价值是价值在行政领域的具体表现,决定于政治价值,政治价值则是总体社会价值的子系统。多质态的社会存在,决定着多质态的总体社会价值或社会总体价值,进而决定着作为子子系统的行政价值多层面的特质及其生态。然而,行政价值的实现与提升程度,对于政治价值、总体社会价值的实现与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实践、实际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价值自发和价值自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银 《学术论坛》2005,1(12):12-16
价值自发主要表现为在价值本质的认识上,主观性居于主导地位;在价值理论中忽视逻辑一贯性;在价值活动中,推崇工具理性,忽视价值理性。价值自觉主要表现为在价值本质的认识上,坚持唯物辩证法,坚持从实践、事实出发;在价值理论中坚持逻辑一贯性;在价值活动中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价值意识建设,增强对自然的价值、人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等价值的认识,深刻把握价值产生、发展、运动的一般规律,不断克服价值自发,提升价值自觉性,是人和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基于价值本性对价值教育进行诠释,是避免价值教育泛化的重要步骤。价值教育的本质是追求价值之于生命的效用最大化,价值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受教育者的价值赋予能力、价值发现能力以及价值运用技术,价值教育的现实焦点则是寻求价值欲望与价值资源的有效平衡。  相似文献   

9.
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不同标准分,从不同角度看,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按条件和依据分,有理想价值和现实价值;按性质作用分,有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按效果显现分,有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按评价分,有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按价值主体分,有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论价值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追求是对一定价值目标的执着向往并力图达到此目标的强烈驱动倾向,是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价值追求具有多样性,多样的价值追求必然导致价值冲突。不同的价值追求之间也可能产生价值认同。无论是价值冲突还是价值认同,都既有积极作用,又可能产生消极效应。我们应正确对待价值追求中的各种价值冲突和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11.
人的价值是人对人的意义,人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价值有许多具体的表现形式,最基本的形式有社会的价值和个人的价值。在社会的价值和个人的价值中又分别包含两个方面,即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社会的价值和社会价值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科学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认识人的价值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全球共有的、具有统一意味的普遍价值的追寻,是各价值主体的普遍需要。所谓普遍价值,就是事物对于共同主体所具有的价值,即普遍的或超越了多元价值主体界限的共同价值信念、价值理想、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普遍价值的根据在于价值主体自身,即各价值主体内部或主体间的一致性、统一性;但世界上远未形成真正的统一主体,远未达到目的和利益的协调一致,普遍价值的追求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困境,它的实现必然是一个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初探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冯达成 《学术论坛》2002,19(3):140-144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效用和意义 ,它的价值是动力价值和导向价值、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宏观价值和微观价值、现实价值和理想价值的统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应采取灌输和接受两种途径 ,它们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活动的两个轴心  相似文献   

14.
人的价值主要由功用价值和伦理价值所构成。这两类人的价值 ,因标准不同、基础不同、每个人所能达到的最终程度不同、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不同、人们追求它们的目的不同、所标志的价值取向不同而相互独立 ,不能互相替代。脱离人的功用价值与伦理价值而笼统地论述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 ,必然导致一个很荒谬的结论 :社会大众的人的价值永远低于社会精英的人的价值。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人的功用价值和伦理价值及其所标志着的两种价值取向都很重要。同时 ,在我们社会所应倡导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中 ,必须以人的伦理价值为核心 ,在肯定人的伦理价值的前提下肯定人的功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正一、什么是核心价值观价值、价值体系、核心价值、核心价值观,这几个概念的内涵及关系需要考察。价值是个关系范畴,是指客体对于主体的积极作用和意义。一个东西,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就是其价值。价值主体,可以是个体人,也可以是群体组织,乃至国家、民族、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物,能不能作为价值主体来看,价值哲学界有不同意见。对主体有作用、有意义的价值客体很多,大致可分类为物质、制度、精神、人。因此,价值大致可分为物质价值、制度价值、精神价值、人的价值。这些价值构成一个整体,就叫价值体系。价值观与价值是有区别的。价值有客观性、现实性、具体性,价值观有主观性、理论性、抽象  相似文献   

16.
理论离不开假设前提,价值理论亦如此。劳动价值、多要素价值、需求价值反映商品价值及价值量概念各有差异,解释一定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现象。由于社会经济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劳动时间价值、生产要素能力价值、商品效用价值具有可兼容性,是反映商品价值的多种形式,它们之间的互补优势可以揭示商品等价交换规律。  相似文献   

17.
葛红兵 《社会科学》2006,(7):179-183
文学是一种价值追问,探索、展示价值迁移,引领、参与价值重塑是文学的本体命义。批评是对价值的价值判断,对思想的思想反思,应当用价值的力量为文学命名。但是,没有价值怀疑、价值批判、价值重估就不会有真正的价值发现和重塑,因此,重申文学是一种价值追问这样一个本体论事实,是要求批评尊重价值表现的文学特殊性,以宽容的心态理解价值探索的复杂性。批评的真正未来应该在它对文学的理解、看护和宽容中获得。  相似文献   

18.
叶泽雄 《江汉论坛》2006,42(12):39-41
人的“价值”实质上指的就是人的“自我价值”。这种自我价值就其表现样态而言,对“个体”表现为内在价值,对“社会”表现为外在价值。同时,在传统理解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问题上,与其说人的自我价值是社会价值的映现或体现,不如说是社会价值得以可能的本体论前提或存在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论价值意识     
韩东屏 《江汉论坛》2012,(10):78-83
价值意识是意识的一种。人的意识不应被定义为"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而应修改为人脑的信息性活动。而信息可界定为存在者显现的媒介。人脑的信息活动不仅有"反映",还包括感想、反思和想象,四者都是人脑的机能。含有价值信息的意识可谓价值意识,在意识的四种形式中,除"反映"不是价值意识之外,后三者都会是价值意识。其中,"感想"是价值意识的必然形式,"反思"和"想象"则是价值意识的可能形式。因"感想"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分,所以价值意识也有理性价值意识与非理性价值意识之分。非理性价值意识包括欲望、情感、意志和价值直觉,理性价值意识包括价值知识、价值观念、价值理想和价值智慧。这些形态的价值意识,都对人的实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在西方生态伦理学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罗尔斯顿提出的那些自然价值的形式绝大多数都是基于人类价值评价维度基础之上的,因而,罗尔斯顿的价值哲学并没有把他所坚持的自然价值的观念贯彻到底。当代信息哲学提出了一种能够同时包容自然价值和信息价值的价值定义:“价值乃是事物(物质、信息,包括信息的主观形态---精神)通过内部或外部相互作用所实现的效应。”我们应当遵循自然价值(天道价值)高于人道价值的价值理念,从自然本体出发把自在价值、自为价值和再生价值确定为价值的三种基本形式,并确立自在价值在价值现象中的本原性和基础性地位。立足于自然价值和物质-信息双重价值维度的全新价值哲学能够成为生态伦理学和人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最切近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