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6 毫秒
1.
于竞游 《理论界》2009,(10):213-215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于1993年发表的<文明冲突?>曾在国际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各种批判随之而来.时隔11年,2004年亨廷顿出版了<我们是谁?>,他将"文明冲突"的视角由国际转向美国国内,论述了"美国国家特性"所遇到的种种挑战.通过对这本书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十余年来对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有很多是值得商榷的.本文试图站在维系一国国家特性的角度,重新评价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相似文献   

2.
姚尚建 《学术论坛》2007,30(11):77-82
责任政党理论由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在上个世纪初提出,并经过福特、谢茨施耐德等学者的发展,尤其是在"新政"期间这一理论得到迅速发展,从而成为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政治学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分析了政府中的政党功能,对美国的政党责任的履行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认为美国政党只有结束目前的松散与分裂,才能更好地建设民主国家.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是与美国意象派有过直接交往并受到较大影响的诗人之一.关于闻一多与意象派这一课题的研究,大致经历了"课题的初步探索"、"资料的逐步发掘"、"研究的不断拓展"三个阶段.对其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认真的梳理、评述与思考,将会为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提供较为完整的学术背景和新的基础平台.  相似文献   

4.
<正> 美国已经“衰落”了,还是正在“复兴”?一个时期以来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热点之一.一部分学者指出美国已走上衰落的道路.另一部分学者却认为“复兴的形象比衰落论者所描绘的衰败形象更接近美国现实”.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缺乏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新思路,于是他们提出了新的理论见解.当今美国仍在世界经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正确估计美国经济,可以说是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键.在此,我们将概述学术界的几种不同观点及其依据,以期将讨论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是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唯一武器吗?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仍然有效吗?当代马克思主义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人们重新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在哪里?笔者就以上问题于2012年2月采访了现年74岁的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马萨诸塞州大学经济学教授史蒂芬.雷斯尼克。他的回答反映了一位西方左翼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方面问题的看法,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某些启发。  相似文献   

6.
提起日本的传统艺术,大多数人会想到"能剧".可是提起中国民间的"傩",知道的人恐怕不多.笔者之所以把中国的"傩"与日本的"能"放到一个课题里研究,源于对两者发音上类似性的偶然发现.至今为止,中国和日本有许多学者对"傩与能"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傩对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也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可.但是,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对中国的傩与日本的能的考察进行得仍不够彻底.两者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又是什么原因使两者呈现了迥然不同的两种样相呢?本文将对傩和能的传承关系及发展轨迹的差异进行分析,试将两者在祭祀到艺术的发展之路上进行定位.  相似文献   

7.
当代美国经济发展中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是经济重心的移动,即美国通称的“阳光带”的崛起和“冰雪带”的衰落。对此,美国学术界已给予高度重视,研究热潮正方兴未艾。在我国,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刚刚起步,很多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较深入的探讨。笔者在从事美国西部开发课题的研究中,觉得这一现象的某些方面值得注意和澄清,在此略加整理,供有关学者参考。 一、西南部在“阳光带”中的地位 根据美国较盛行的说法,所谓“阳光带”,(Sunbelf)泛指北纬37度以南、  相似文献   

8.
一、和谁同化? 曾经听一位来自美国的学者讲美国移民史,她本人就是大陆去的中国移民,如今在美国扎了根儿.在她讲完美国移民的痛苦经历后,有学生问她:"您作为新移民在美国是如何同化的?"她露出鄙夷的神情回答:"同化?和谁同化?去和盎格鲁-撒克逊同化?现在是多元文化主义了!"我想她的意思是,她完全可以而且应该保持她的中国文化,不必也不应该美国化.又有学生问她:"您为什么选择留在美国?"对此,她答道她欣赏美国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文化市场中,美国的跨国文化产业集团居于垄断地位.这得益于美国文化产业的全球化战略.积极借鉴美国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法制为保障,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是今天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美国新保守主义的思想内核在于对某一特定"正义观"的坚持.这种特定的"正义观",是美国新保守主义的独特性之所在.正是对特定"正义观"的坚持,才使得美国新保守主义在近五十年的发展中虽经历了从民主党到共和党的重大转向,却始终作为独立于两大党主流的"少数派"而存在.这一特定"正义观"包括两个层面和一个扩大,即在认同正义层面强调犹太-基督教宗教认同;在分配正义层面坚持传统自由主义价值观.而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则直接导致了美国新保守主义正义主体范围的扩大.这种扩大给新保守主义所造成的根本影响在冷战之后随着美国"单极"霸权的到来而凸显出来,并成为解读冷战后新保守主义带有霸权主义、新帝国主义倾向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的维度.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全球制造新格局正在重塑,"制造业的重要性"这一议题再次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西方学者对制造业重要性的前沿性再认识主要集中于制造与创新之间的内在逻辑,本文尝试对这一研究的新动向进行理论层面的梳理和评述,并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探讨"研发—生产—市场"之间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之上,重新解读美国再工业化的微观理论基础。同时,考察邦维利安五种创新模式的演变及其与美国制造业生态系统兴衰的关联性,从历史视角审察制造与创新之间的微妙联系,表明制造业在整合国家创新能力和维持创新的可持续性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新理念和历史事实将有助于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阶段的新产业政策和"一带一路"的布局提供理论借鉴。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邦维利安有关中美经济关系最终将从"美国创新、中国生产"演变为"中国生产、中国创新"的论断是言过的,但它已然构成了目前美国对中国发动科技冷战的意识形态基础。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月,著名美国学者、中国问题研究专家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的著作《治理中国》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中国社会变革、政府管理体系、经济发展以及中国社会目前所面临的挑战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这本书是继费正清《美国与中国》之后的又一部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的重要学术著作,作者对中国的深度观察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美国中国问题研究的水平。本书无论从方法论、资料运用,还是分析角度上看,都对我国从事国际问题研究特别是美国问题研究的学者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为了写作本书,李侃如在中国跑了很多地方,访问了上至政治局委员,下至普通民众,最后完成本书。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称本书是"在美国使用最为广泛的论述当代中国的教科书"。1月18日,本刊特约记者张弘在京对李侃如先生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3.
震惊世界的美国次袋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重大影响美国为什么会发生这一金融海啸,并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本文拟从美国金融法制分析入手,寻找其发生金融海啸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权利冲突问题的研究中,人们一般会将权利冲突界定为两个权利之间所发生的冲突.这样一种界定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但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法学教授杰里米·沃尔德伦则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即权利冲突实质上是权利中所隐含义务的冲突.他的这一观点被许多西方学者所援引和评论.另一位美国著名学者、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哲学荣誉教授卡尔·威尔曼针对沃尔德伦的这一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这一观点忽视了权利冲突的复杂性,并对此进行了分析.这样的讨论有助于我们认识权利冲突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论美国强盛之道(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资中筠 《学术界》2001,(1):77-96
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诉求是发展和平等,一种制度和一个国家的兴衰、先进、落后,也取决于这两个问题解决的成功的程度.迄今为止,美国正是在相对成功地解决这对矛盾中走向强盛.一方面,它靠公众的批判与权势集团的改良相结合的渐进主义,不断缓解矛盾克服危机,避免激烈震荡和暴力革命;另一方面,它靠人才优势和创新机制取得持续、快速的发展.这一现象,有其历史文化和思想根源.美国是源于欧洲的重大思潮的实验场,经过选种、变种、生根、开花、结果,形成20世纪"美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单纯强调美国自由竞争这一面易生误导,如果没有一个世纪的向着平等方向的改良,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国.但是靠造成20世纪美国强盛的一些因素正在发生异化,其负面效应也日益明显.美国挟其优势在新的一轮全球性的竞争中又处于领先地位,对全世界产生不可抗拒的影响和冲击,而弱势民族所承受的往往不是其精华部分,这种现象笔者称之为"陷性霸权".如何对待这一冲击,是各国自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知情权"的基本含义是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国家应最大限度地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尤其是政务信息的权利.这一概念是由美国新闻界首先提出来的,并在其推动下,得到广泛传播.在与政府保密行为斗争的过程中,美国新闻界通过出版论著、建立组织,将"知情权"由一个概念、宣传口号发展成为影响深远的"知情权运动",进而推动美国国会通过立法确保这一权利的落实.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对逻辑科学提出的新课题日益增多.十年前,问题逻辑在我国逻辑科学的领域里还几乎是一个空白,直至1979年,上海逻辑界才有人开始对"问题"的逻辑进行了初探,后来,北京、河北、湖南、江苏、广东等地哲学、逻辑界的部分学者也开始了对问题逻辑理论的研究.十年来,他们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取得了初步的可喜成果.在这期间有关杂志还介绍了美国、苏联等国家研究问题逻辑的一些资料.这些公开发表的论著和国外的资料推动了我国问题逻辑的研究开拓工作.下面将我国十年来问题逻辑研究的几个主要课题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8.
作为学者,我见证了"学术史"从一个简单的"随想"走向拟想中的"学科"这一全过程.我说的"随想",是指我1991年6月写的那篇<学术史研究随想>,更指诸多友人发表在<学人>第一辑上的那组"学术史研究笔谈".从那以后,我和我的同仁一起,积极推动学术史的研究.当初的"随想",十五年后,竟然变成了声势浩大的"课题",甚至有了今天相当夸张的说法,叫"学科建设",这让我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19.
李华清 《人文杂志》2001,(3):142-144
以高增长、低失业和低通胀并存为特征的"新经济"为什么首发于美国?其中,除了技术自身的演进发展外,最关键的因素是美国所具有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这就启示我们,在新经济时代,要迎头赶上发达国家,就要尽快建立一个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作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体系,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快迅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20.
全球史视野下的世界史研究——以美国为中心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倡导全球视野,关注不同地区跨文化交流的世界史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新的历史分析方法的出现,既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巨变密切相关,也与美国的政治现实、美国历史学家的努力和美国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当前的世界史研究带有浓郁的美国色彩也必然关涉美国的价值观念.本文从三个方面反思世界史研究的内在缺陷,中国学者在接受这一史学观念的同时,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必要的批判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