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调整手段来加以推进,而法律手段无疑是建设环境友好型最根本的保障方式.文章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就甘肃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所面临的法制现状和存在的制度缺陷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指出,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和甘肃省地方性规章对甘肃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存在保障不足的相关问题,因此,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构建甘肃省环境友好型社会法律保障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环境友好的核心,环境友好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热爱生命、尊重自然为内核的环境道德价值观是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柱。笔者重点阐述环境道德的内涵、特征和功能,论述环境道德与环境友好的内在联系,探索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3.
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新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作为生态环境脆弱的甘肃,经济发展滞后,完成该举措面临很多问题,如生态破坏问题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严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未完全改变及公众的节约意识不强等。借鉴日本在该方面的成功经验,针对甘肃的现实情况,提出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转变人的思想观念,调整消费方式,树立全民的节约意识,才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在提出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从投入产出角度出发构建指标体系,采用DEA模型分析评价我国1990~2008年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的绩效,结果显示:我国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综合效率平均值达到0.945,且明显存在三个阶段。认为必须从增加资金投入、发挥农业产业组织主体功能、建立可持续农业技术扩散体系等方面进行政策指导,以更有效地推动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向环境友好方向调整。  相似文献   

5.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目标的主要方向之一.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环境友好的评价体系亟待建立,以推动和促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理论基础、建设途径及其评价方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作用及其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基于生态价值量化方法的环境友好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这里试图通过对循环经济与和谐社会内在联系以揭示,指导人们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容量,以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使人类更加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7.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自然生态和谐的社会,是自然、人、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共生、共盛、共赢的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本质是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自然生态系统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环境友好型社会,不仅仅属于生态范畴,而且涉及人、社会、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做很多努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对我们现在和将来都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诉求,呼唤着绿色实践方式。绿色实践方式是对传统实践模式的纠偏和超越,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实践方式从实践效益观、实践动力观以及实践主体观等方面进行一场关于实践方式的根本性变革,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环境法律制度的历史性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浓郁的环境保护内涵,指向一种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型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现行环境立法没有充分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供给,应进行历史性变革,打破传统“城市中心主义”立法理念,完善相应农村环境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0.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既是顺应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外在需求,也是国内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的内在需要,更是长株潭地区实现"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从产业内涵、产业领域间关系、产业发展趋势三个角度阐述"两型"产业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综合分析日本、德国、芬兰等国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产业的经验,明确长株潭"两型"产业体系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思想,提出在实践这一重大思想体系中,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系建设是建构在"以人为本"、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人权理念价值基础上的新概理念,逐步致力完善人权保障制度构建,并进一步提出加强人权教育是实现上述人权理念和人权保障制度构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共同目标和不懈追求,生态文明是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的人类文明,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在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峻的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尤其要强调生态和谐,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生态和谐需要环境法治作保障,环境法治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两型社会建设与新型产业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长株潭地区的产业发展现状与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两型社会建设要求建立起以"两型产业"为核心的新型产业体系,通过实施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优化城市群间产业布局等措施实现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产业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4.
从人的本质的哲学视野来分析,人的本质在历史发展中有着多重表现样态,人的本质层次的差异和谐化与和谐差异化分别构成了人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因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就必须实现人的本质层次差异和谐化与和谐差异化的逻辑互动。  相似文献   

15.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属人性质,是人类认识自身、自然、社会的重要工具,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要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必须处理好人与思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哲学社会科学在处理人与思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变革,实现人与思维的内在统一;指导并规约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引领人类社会发展与变革,推动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内涵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具有概念的综合性、模式的创新性、生态观的科学性和发展的动态性四个特征,是一个包含核心、制度保障、价值基础、技术支撑等内涵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其实质在于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目前,我国环境与发展矛盾凸现的严峻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实施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和体制创新,切实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和谐”的发展理念,具有内在的“和谐”本质与全新的理性视野。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观对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理性思考;可持续发展观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前提;可持续发展观以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基石;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据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就要确立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确立生态补偿和生态创造价值意识,强化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价值信念,并实现生态伦理价值观念的普及化。  相似文献   

18.
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一个执政党的创新意识,是中国共产党当今所承担的伟大历史任务所决定的。构建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和谐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是多元矛盾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谐与不和谐因素的矛盾,推动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