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异化"是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基本内容之一.荒诞派戏剧对现代西方社会中异化现象所作的反映,其广泛性和尖锐性都超过了其他现代戏剧流派.所谓广泛性,是指荒诞派戏剧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四种关系上全面地表现了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欧美兴起的荒诞派戏剧是一种全新的反传统先锋剧种。当时它并不为人所接收和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戏剧已经进入世界现代文学经典的殿堂。本文从语言、情节及人物刻画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荒诞派戏剧的一些明显特点,分析了这种戏剧产生的社会原因、时代背景及其作为"反戏剧"与传统戏剧的显著差异,以及它用变形的审美手段所反映的二战后西方社会的凋零和荒芜。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期, 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席卷了战后的欧洲。在表现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以法国尤金·尤奈斯库和萨缪尔·贝凯特为代表的荒诞派戏剧登上了世界文艺舞台。该剧派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深刻地反映了战后西方世界荒诞的的社会现实,受到广大观众空前热烈的欢迎。五十年代后期,荒诞派戏剧的影响逐渐扩大,六十年代传遍欧美各国,成为二次大战后最引人注目的戏剧流派。  相似文献   

4.
兴起于二战前后的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有很大的区别,即以荒诞的形式表达荒诞的内容。荒诞的形式主要体现在:第一,没有通常的戏剧情节,只有一种情势;第二,没有人物刻画;第三,舞台的象征化。其形式表达了荒诞的主题:人的异化;深刻的虚无感;人荒诞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5.
荒诞派戏剧是本世纪四十年代兴起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荒诞戏剧作家们的创作主要是反映当代西方人生存的荒诞性。贝克特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他的代表作品《等待戈多》以荒诞的画面、支离破碎的情节,反映了人生的烦恼和恐惧,人类生存状态的荒诞不经。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剧坛掀起一股不小的“荒诞热” ,诞生于此期的新时期荒诞型探索戏剧是西方荒诞派戏剧思潮冲激与中国现实国情交汇的产物。它在人物、情节、时空、风格、手法上同荒诞派戏剧有相近相似之处 ,但两者之间又存在很大差异。荒诞型探索戏剧主题是高度理性、轻度荒诞、严肃明确、易于把握的 ;人物虽也有夸张、变形、正反同体、阴阳转换、类型化、符号化、漫画化特征 ,但还重视性格刻划 ;情节荒唐奇诡 ,不可理喻 ,但并不“反情节”、“反戏剧” ;风格怪诞 ,悲喜混合的荒诞型探索剧可归之于以荒诞手法创作的现实主义之作。荒诞是手段 ,最深刻地揭示社会人生的本质和真理才是目的 ,表现荒诞只是为了消灭荒诞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荒诞派戏剧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戏剧观念。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被视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它集中体现了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色。回顾了荒诞派戏剧产生的社会原因及历史文化背景,通过简要分析《等待戈多》,探讨了荒诞派戏剧在主题、情节、语言、人物方面对传统戏剧表现方式的反叛。  相似文献   

8.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品,该剧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创作模式,情节结构不完整,人物语言、行为荒诞无意义。荒诞是荒诞派戏剧的审美特征,从这一特征出发,延伸了多重的审美意义。对这些意义的解读,就是对作品审美价值的不断肯定。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荒诞派戏剧置于西方传统文化的广阔背景之上,试图描述出现代人尤其是战后一代,在特殊社会历史时期的精神困惑。这种困惑表现在五个方面:神圣感与卑贱感的冲突;力量感与较弱感双向燕强的矛盾;进步观念与重复存在感的冲突;被创物对人的主动性地位;寻求目的性的心理定势与荒诞感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荒诞派戏剧是西方戏剧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本文从分析该派重要代表人物尤奈斯库入手、从荒诞派戏剧理论和戏剧并作两个方面分析了该派特点,指出了该戏剧流派对文艺发展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荒诞派戏剧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流派,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无视任何既定规范的极度自由的“破坏性”文学,是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相似文献   

12.
荒谬逻辑是《阿Q正传》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阿Q正传》中荒谬逻辑的解读 ,分析了这些荒谬逻辑的由来和用意以及作者的创作动因。在《阿Q正传》中 ,荒谬体现着真实 ,荒谬中包含着机智和幽默 ,荒谬中透视出深刻和沉重  相似文献   

13.
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看做是《新小说》杂志的一部分,以民族主义想像入手,并将它与其他"新小说"作互文对读后,认为在小说结构上渗透了吴趼人的道德关怀,以及在对伦理体系崩溃的叙述中隐含了一定的道德批判;并且指出了小说的遁世倾向,这是因为作者暂时觅寻不到正路。  相似文献   

14.
《动物园故事》是美国“荒诞派”戏剧的杰出代表爱德华·阿尔比创作于1959年的成名作。其独到之处在于把现实和哲理进行有机的结合。本文旨在剖析《动物园故事》中阿尔比哲学探讨的实现途径,概括起来大致有两个方面:(1)设置“完美系统”并展示其向“失衡系统”的渐次演变过程;(2)多层次平行结构的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15.
萨缪尔·贝克特本是一位难以定位的作家,但是对其代表作《等待戈多》的评论,却出现惊人的一致性,尤其以"荒诞派戏剧"为甚,大有出于斯而又归于斯的阐释循环之势。这与作者初衷以及作品本来面貌相悖。若借用尼采以降,尤其是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及其后的批评理论视之,此剧无论从作者本人创作意图,还是作品情节、语言和人物方面,呈现出的是深刻的概念危机,是"重估一切价值"后的残垣断壁,是摆脱传统、逻各斯、理性、规范、逻辑、文明等一切宏大叙述后的自由之境,所以可被视为概念层面上的"后理论状况"的隐喻。  相似文献   

16.
"虚无"在西语中,所指的是没有规定性、无意义或意义的缺失。后现代艺术第一次深刻洞见到意义世界的虚无,然而从荒诞文学到大众艺术,其始终呈现出在"虚无的观念"(有)与"观念的虚无"(无)之间游移的鲜明特征,诗性地回应了实存哲学关于人之存在"之间"性的沉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