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视觉文化的兴起于近几十年,国内外对其研究正处于一个新兴的阶段。视觉文化正改变着我们的思维方式,甚至生活方式。传播媒介发生变化,大众文化更加流行,审美距离逐渐拉近,视觉文化下的文学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上述变化,这样才能在这个"读图时代"里更好地生存、生活。  相似文献   

2.
卢国显 《社会学》2006,(4):1-11
一、中西方社会距离理论的研究综述 距离首先是一种物理学上的空间概念。美学家用来比喻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模糊性和非真实性,认为距离的大小可以产生不同的美学感受。心理学家将之解释为主观感受,将对象与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称之为心理距离,并认为最合适的距离就是那种最小而尚未消失的距离。心理距离又被称之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一道心理屏障。后来社会学家将心理距离发展为社会距离。社会距离被定义为“存在于集团与个人之间的亲近程度”,是一种可以测量个人和一般社会关系的理解、同情与亲密的程度和等级。  相似文献   

3.
钟芳 《老年人》2011,(2):49-49
世间万事万物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由此物到彼物,是路程的距离;由此时到彼时,是时间的距离;由此心到彼心,是心灵的距离。房屋之间有了距离,才能美观别致;树木之间了有距离,才能茁壮成长;汽车之间有了距离,才能安全行驶;人与人之间有了距离,才能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4.
人称指示语是语用学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人称指示语的变化,可以拉近或拉开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心理距离也会影响人称指示语的使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小说《年轮》中人称指示语和心理距离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缩小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促进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社会,是建设和谐城市、推动城市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如何缩小城市农民工和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距离则成为目前面临的巨大困难。本文以上海为例建立了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城市农民工与本地居民社会距离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发现社会资本有助于缩小本地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社会距离,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广泛丰富越有利于消除群体之间的偏见并改变农民工对自身的身份认同,缩小本地居民和农民工的社会距离;同群效应则可以强化城市农民工和本地居民群体价值判断的趋同性,从而对二者之间的社会距离有双向作用。如同群效应强化群体共同的偏见,则有扩大二者社会距离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钟芳 《老年人》2011,(2):49
世间万事万物之间都有一定的距离:由此物到彼物,是路程的距离;由此时到彼时,是时间的距离;由此心到彼心,是心灵的距离。房屋之间有了距离,才能美观别致;树木之间了有距离,才能茁壮成长;汽车之间有了距离,才能安全行驶;人与人之间有了距离,才能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日两国人民民间往来日益密切,在互相交流中难免会产生摩擦,尤其是跨文化交际中两国人民对待人际距离的方式有很大差异。以爱德华·霍尔的空间关系理论为基础,从空间距离、隐私意识以及他人意识三个角度对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人际距离差异进行了考察,以期为中日跨文化交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相似文献   

9.
风景 我们往往喜欢把离别当作一种风景来欣赏.两个人在远方、在异地,独对苍穹天宇而绵绵在思念着,尽情地体味距离带来的苦涩与怅惘.漫长的苦相思挨过之后,便悄悄地临近了佳期,临近了相聚的那一天.一个人虔诚地用手指掐算着日子,掐算着胸中盛满的孤独与寂寞,就会在心底涌出一股如糖的甜蜜,于是,便懂得了距离也是一种美. 孤独是一种风景,孤独使自己与任何事物都有了一定的距离,于是,我们可以从中读懂某些哲理,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莫言的中篇小说《牛》与《透明的红萝卜》中,常常有大篇幅的主人公心理描写,使主人公强烈的自我意识贯穿全文,本文对这种自我意识进行了剖析。其一,主人公形象的确立不偏重于外貌、性格等的刻画,而是将自我意识作为主人公形象塑造的艺术重心。其二,自我意识拉开了主人公与其他人物之间的距离,使主人公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故事的旁观者与见证者,带有一种客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曾专门探讨悲剧的含义。他认为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具有坚强不屈的性格和英雄气概,却总是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遭遇失败。悲剧美则是通过悲剧这样一个形式,将生活不堪、消极、无奈的一面的展示给人看,通过触动人内心深处的悲悯的方式来让人从反面获得一种悲壮美的快感,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珍惜的一种美德感受。因为悲剧美它本身也是通过这种距离化的审美让人和它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却产生美的感觉。所以这种美产生的根本在于它高于普通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朱文杰 《老年人》2011,(4):49-49
人们常说"距离产生美",但也有人说"亲密无间最美"。那么生活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才会乐于被人接受呢?哲学家叔本华讲过这样一则寓言:冬天里,一群豪猪为了取暖而互相靠拢挤在一起。可是因为挤得太紧,各自身上的刺互相挤扎,又让它们痛不堪言,不得不相互保持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外合作日见频繁,人体距离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基于对长春留学生及中国学生的调查,旨在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研究,揭示男女之间人体距离差异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距离在谐谑中拉近 人与人的结交,从语言的角度看,最重要的大概应是与诙谐相伴的轻松了。惟其诙谐,也就拉近了交际双方的距离;惟其轻松,也就使心与心靠得更近。一日,在排练现场,赵丽蓉拉住一位小品作者兼客串表演的年轻人,这样夸赞他:“瞧,你这个‘大马猴儿’(指剧中人)演得好,小伙子这形象哪儿找去?”这极富赵式风格的谐谑之言,一下子便逗得周围的人哄然而笑,也令那年轻人心里乐开了花,顿时觉得同这位名演员的距离近了许多,无形中更为其以后的合作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职场中,应对各种场面以及学会与各种阶层的人进行沟通交流已成为一种必修的技能。不管是对于刚入职的大学生,抑或是在职场中打拼多年的员工来说,在人际交往中恰当地运用好"距离语言"是十分重要的。待人处事,在适当场合保持适当的距离,可以使对方受到尊重,感到礼貌。同时,也可以体现出本人的接人待物的能力及个人修养。因此,对人距离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生活中,恰当的距离是交往双方最基本的礼节。但是不同文化、不同背景,对人距离的适度感有所差异。尤其是在国际化时代的今天,随着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在职场中这种差异也越发明显。对于对人距离的考察,早已成为社会学者和文化学者的着眼点,但是大部分都仅限于对本国的考察,或者校园中的人际关系的对比,对于国与国间职场人际关系的考察较少。本文为探索中日对人距离的差异,通过调查问卷,对中日之间的职场中的亲疏关系、上下级关系(上司、同级以及下属),以及工作场合和娱乐场合的对人距离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民工进城,在同一座城市生活的少年儿童却出现了两个不同的群体——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少年儿童,虽然他们是同龄人,属于同辈群体,但他们在受教育的模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造成了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同辈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影响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同辈群体社会距离的因素主要是教育隔离、社会隔离和心理隔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分开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取暖而又不至于被扎。这也叫“刺猬法则”,主要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相似文献   

18.
林盛禹 《职业》2011,(18):119-120
在演讲活动中,听众虽然处于客体地位,但绝不是被动的"接收器",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如果听众一开始就对演讲者及演讲内容有好感、有兴趣,自然会报以热情;反之,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甚至早早退场。所以,有经验的演讲者都十分注重自己与听众的关系,总会主动地缩短自己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从而为演讲营造和谐氛围。那么,怎样拉近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呢?  相似文献   

19.
马驱 《老人世界》2014,(6):37-37
昆仑关,位于广西南宁市兴宁区昆仑镇。从南宁出发北行,一路地名大多以“塘”命名。“塘”是当地衡量路程长度的一个计时单位,一“塘”约为10余里,古时候大概这个距离就会自发地形成一个墟镇集市。如二塘和五塘,就是距离广西南宁市分别大约20和50多里地。到了九塘,就到了昆仑关所在地。  相似文献   

20.
日本姑娘岩崎春香被网友亲切地称作“香香”,她曾以志愿者的身份,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当了一年半的护士。香香见证了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强大决心和不懈努力。2021年由始,查查分享了她的新年愿望:尽管距离遥远,她愿新的一年越来越好,未来有机会再回到中国,看望她的同事、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