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众所周知的新月时代,梁实秋其实与张君劢等后来被称之为现代新儒学文化派的一些文化人士关系密切,并参与了这些人创办的《新路》与《再生》两份国家主义立场刊物的创刊及编辑,从中可以发现梁实秋不为我们熟知的另一种文化姿态,梁实秋本人否认自己与胡适的亲密关系、否认自己是新月派的原因也由此得到有效阐释。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大陆,梁实秋这个名字通常使人回想起本世纪30年代那场关于文学和革命的论战。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日益改善,梁实秋先生的作品被陆续介绍到大陆,人们对他的看法由成见渐渐转为兴趣进而发展到钦佩。的确,在梁先生一生的文学生涯中,他用生命和爱心垒起的...  相似文献   

3.
梁实秋是现代史上颇多争议的一代文人。《双重智慧》是国内第一部研究梁实秋的学术专著。作者以活脱、轻捷的文字,致力于多层次地揭示梁实秋“融通”中西文化的双重智慧,从而真切地品味出他人品与作品中所具有的“魅力”。它不仅为梁实秋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基础,而且在方法论上给文学史研究工作者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白璧德思想学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曾一度因学界的片面误读而渐趋消退、遮蔽、沉寂以致被边缘化而难觅其影响的踪迹,这实在令人不可思议。事实上,从梁实秋文学理论批评的角度来重新探讨白璧德的文艺批评理论,从而把握白璧德与新月派批评家梁实秋等人内在偶合的思想内涵,一方面旨意于对白璧德这位大师的文艺理论批评思想在中国20世纪文学界的影响将隐含着赫然的价值意义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另一方面则可以系统地勾勒、揭示和凸显出梁实秋思想理论学说与白璧德学术理路的内在契合性。  相似文献   

5.
梁实秋的诸多散文显示出他对禅宗思想的兴趣。本文从分析梁实秋作为一个传统士大夫型文人的文化构成以及自由主义文人的立场入手,探讨了中国禅宗籍以影响梁实秋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揭示禅宗思想对他的人生态度和艺术创作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散文写作传统源远流长,现代散文的创作成就引人注目。梁实秋散文近十几年来在大陆吸引了大量热心读者。本文从现代散文的艺术特性和梁实秋的个人艺术气质等方面,探讨梁实秋散文滑笔艺术成因及滑笔艺术在作品中的运用,指出了滑笔艺术对于现代散文创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文化史上,吴宓与梁实秋是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最显赫的两位传人。从吴宓到梁实秋,我们看到的是新人文主义理想如何自然地融入中国现代文学理想的过程。在他们的思想主张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中西融合的理想,这是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扎根于中国现代文化、寻找到来自于中国文化内部支持的基本方式。但是,我们同样也有必要正视像吴宓、梁实秋这样的知识分子所遭遇的现实尴尬,这种尴尬既是理论上的,也是实践上的。  相似文献   

8.
张运国 《可乐》2010,(6):55-55
余光中年轻时就诗才不凡。随着名气渐大,他准备出诗集,请新月派的理论家梁实秋作序。 不久,序写好了,是一首分三段的诗。梁实秋让余光中去拿。到了梁实秋那儿,余光中一看,这首诗与诗集内容没什么关联。  相似文献   

9.
2004年11月28日至29日,梁实秋与中西文化学术讨论会在京召开。来自海峡两岸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学者近百人出席了大会。季羡林、乐黛云、李瑞腾、黄维梁等海峡两岸的著名学者给大会发来贺信。北京语言大学领导王路江、崔希亮教授致欢迎词,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研究员、台湾佛光大学前校长龚鹏程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来自海峡两岸的学者在大会上还联手发起成立了“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学会”,  相似文献   

10.
梁实秋认为,文学超越于一切时代、一切人群、一切人类活动,它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人类生活领域。梁实秋的文学独立观不同于现代流行的纯艺术论,梁实秋更多地将文学进行人性的界定而非审美的界定,因而对纯艺术论又多有批评。在现代中国,救亡图存压倒一切,梁实秋倡导文学独立观,强调文学对于人性的修复功能,自然不合时宜,但若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整体来看、从文学的发展规律与发展远景来看,则又有其存在的合法性依据。  相似文献   

11.
梁实秋文艺思想的核心是人性。他认为文艺的本质就是对这人性的模仿,在文艺创作上强调节制、内倾、纪律。主张文艺批评首先是一种判断,其标准必须是常态的纯正的人性。梁实秋的文艺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12.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有争议的文学批评家。他对五四新文学的反思,立足于新古典主义,认为中国现代文学根本是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没有经过理性的选择,是一场浪漫的混乱。他的文学批评观因为不合主流而被排除在主流之外。  相似文献   

13.
<正>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文化人中是个独特的存在,目前学术界对梁实秋的研究成果丰赡斑斓,研究视角大多集中于对梁实秋的人文主义、文艺思想、人性论的阐释,对梁实秋散文艺术创作特色的论述,以及对梁实秋与鲁迅等左翼文人的文艺论战等评述,其中不乏相当极有价值之作,但是不能说对梁实秋的研究已经十分完善,这其中还有相当空间可挖掘。譬如研究者对梁实秋人文主义的梳理多局限于白璧德的人文主义,而对给予梁实秋极大影响的中国儒、释、道思想,古希腊精神,以及斯多亚派哲学,或者谈及不多或者避之不谈,这显然是一种缺撼。对梁实秋人性论的阐释,研究者也以白璧德人  相似文献   

14.
文华 《社区》2013,(35):40-40
梁实秋曾说,“我们中国人一向是把洗澡当做一件大事的。”从“一向”追根溯源,沐浴洗澡则是历史悠久。据说在西周时期沐浴礼仪已形成定制,后人又不断丰富完善,而古代文人们的那些浴事则十分有趣。  相似文献   

15.
坐在时光上     
刘墉 《社区》2014,(2):52-52
20多年前,旅居海外十几年的梁实秋刚回到台北,朋友们一个接一个地请他吃饭。梁实秋是有名的“早起早睡”的人,晚上8点睡觉,天不亮,4点就起床写作。偏偏那些朋友都是夜猫子,每天请他深夜12点吃夜宵。梁实秋吃了几顿,受不了了,想出个好法子,对大家宣布:“谁请我吃夜宵,我就回请他吃早点。”一班老朋友全愣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笑起来。从此再也没人敢请梁实秋吃夜宵。  相似文献   

16.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他在20世纪的上半期,曾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发生了一场决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上几十年的命运的论争,他以一位文学批评家的面目出现在中国的现代文学史上.今天我们试图撩开各种外部的纷扰,走进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世界,从学理层面上去把握论争的内在特质.  相似文献   

17.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公认的华语世界中的一代文化宗师之一。他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广播海内外,被人们赞为经典。梁实秋先生也是一位著名的美食家,他曾在北京生活长达30余载,对北京风味饮食情有独钟。他的《雅舍谈吃》一书谈吃娓娓道来,意味隽永,灵  相似文献   

18.
梁实秋具有作家和翻译家的双重身份,他的著译活动相互影响。目前国内"梁实秋研究"大致可分为传记研究模式、文论研究模式和评价研究模式,它们各有特点而且相互参照。这三种模式侧重于纵向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将梁实秋的著译活动进行系统地比较与整合。因此,有必要从横向角度采取整合研究模式探讨梁实秋创作与翻译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形成"梁实秋研究"方法论的多元化视角。  相似文献   

19.
我的读书观     
王春林 《社区》2017,(23):4-4
近来读书,感悟颇多。偏好怡情养心且趣味悠长的书,如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周国平的《遇见最美古词曲I》等。这类书常会被人为地归为闲书之列,看似消遣之作,然细细品来,犹能养心、安神、愉悦心灵。  相似文献   

20.
梁实秋散文艺术世界的深层结构秦新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一、观念层次:展示“人性”、弘扬“人性”的思想内涵在梁实秋散文艺术世界的深层结构中,构成“观念层次”的是他对人生的态度──讴歌人性、描摹人性,怀恋传统、颂扬传统,展示出一种温和、保守的传统古典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