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儒教社群主义"批评自由主义片面提倡自由选择、个人无节制的利益追求以及排他性弱肉强食般的社会竞争等理念,认为这些理念酿成了社会族群之间的排斥、分裂与斗争.但传统的"儒教社群主义"以重视先验普遍性的、不变的绝对主义伦理学说为基础,在事实前提不明确的背景下看待世界,所以对活跃的、多变的、具体的历史中所出现的多样的理念和文化,包容性相当差.因此,必须批判性地检讨传统的"儒教社群主义"意识的内在问题,进一步探索"新儒教社群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2.
源了圆认为朱熹的"理"观念是日本"合理主义"形成的诱因:"无极而太极"之"理"具备道德性格,演绎出"思辨的合理主义";基于"理在气先、理气不离"的"格物致知"生发出"经验的合理主义"。随着西学援引,由"格物致知"生发的"经验合理主义"逐渐成为日本"合理主义"的主导,并由此助推自然科学的高速发展,政治生活中的忠于天皇、武士之勇、"达成目标"等价值坚守;伦理道德上消解朱熹理学中的"敬",确立自然性情的合法地位,强调出于主体心情自然流露的行为即是道德的行为,摒弃伦理法则的客观性,还伦理于俗事生活。以源了圆为代表的日本学者从文化比较视角对日本文化所作的致思在内容、方法与视野上均对我们解析儒学现代价值及其转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新柏拉图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柏拉图主义的辩证法思想主要表现为关于世界的统一性和运动变化的思想,关于否定之否定的思想以及范畴学说中的对立和同一的思想。这种合理的辩证法思想是以神秘主义的方法表现出来的,是为其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服务的。这种二重性也决定了新柏拉图主义的辩证法对以后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辩证法思想发展的影响也具有二重性。  相似文献   

4.
网络后现代特性与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的调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使著作权体系产生了扩张的趋势,加之技术性保护措施的合法化,合理使用原则面临边缘化的危机。对此,该文从网络所具有的“后现代特性”与合理使用原则的价值基础“效益主义”着手,从利益平衡的角度,探讨了合理使用原则调适的基本走向,并对我国相关的立法进行了评析。文章认为,合理使用制度在网络环境下应适度扩大适用范围,以契合网络的“后现代特性”所主张的互动与开放精神,以及以利益平衡为内核的“效益主义”目标。  相似文献   

5.
研究重刑主义,对于正确、理性认识当代刑罚轻缓化的趋势,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中国重刑主义的演绎史同时也是一部社会矛盾的斗争发展史,辩证唯物的矛盾统一与和谐原理视角给探析重刑主义的发展规律以新的思路,可以更好地理解刑罚轻缓化这一重刑主义演绎的历史归宿和客观必然.  相似文献   

6.
行动效用主义是传统的效用主义形式,而规则效用主义则是新效用主义的主要代表.在两种理论之间集中了很多关注和争论.作为复兴了效用主义的新理论形态,规则效用主义一方面给效用计算问题带来了新的困境,但另一方面却对处理效用主义与道义论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即引发了效用主义对道义论的调和关系.然而,这种新的理论动向并未获得行动效用主义一方的认可和支持,因为后者明确反对像"道义论"那样以规则作为道德评判的直接标准.  相似文献   

7.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其宗旨为博爱精神,内容是道德自我完善,勿以暴力抗恶和禁欲。托尔斯泰相信并欣赏中国的儒教、道教、佛教。托尔斯泰主义与中国的儒教思想一拍即合并在其中得到了充实、完善和印证。托尔斯泰主义是“福音书”和东方,特别是中国宗教哲学的综合体。  相似文献   

8.
“新柏拉图主义”一词系19世纪学者发明,指的主要是普罗提诺的哲学,其中对美的关注,前无古人.普罗提诺以“太一”改写柏拉图主义,应是提供了另一种灵魂拯救的途径.故他思想中的神秘主义部分后来被基督教主流意识形态吸收进来,有一种必然性.包括他将美的本因归原于神,在与心灵联姻的过程中,赋予艺术一种神圣意味,都对后代美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儒教作为国教随着皇朝的覆灭而崩溃,儒教宗教化的努力在共和建立后终归失败.但儒家精神未灭,儒教在未来有可能或许也有必要建设成为公教--公共之教(public teaching)或公民宗教(civil religion).公教的建立需要避免三个歧途(第六大宗教、独大宗教或伪宗教),需要发扬其超验之意志天的观念,需要发扬华夏一贯的兼容精神.基督教已经成为中国人中最主要的宗教之一,拥有独特而重要的理念资源和制度资源.理念上使得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成为可能,制度上有助于儒家理念的传承延续,其与社会的张力程度又颇合中庸之道.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冷战史研究中出现过两个新的流派:社团主义学派和非极化主义学派,对冷战作出了与主流学派完全不同的解读。社团主义学派将冷战置于20世纪的美国历史长河进行考察,认为冷战是20世纪初以胡佛和罗斯福为代表的领导人追求社团主义秩序的自然延续,其目的在于推进美国主张的政治经济秩序;非极化主义强调英国在冷战起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