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唐代节日很多,唐人在节庆活动中有许多独特的习俗,这些习俗在唐人小说中也有许多呈现,在小说中形成了一个个鲜明生动、意蕴独特的节庆民俗意象.唐人小说中的这些民俗意象,不仅其本身洋溢着超迈的异想、卓绝的才情,并在小说艺术诸方面如主题表达、人物塑造与叙事建构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作用.且在小说美学的更深层面上,唐人小说中民俗意象的大量存在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审美效果,是构成唐人小说独特美学品格的重要存在.  相似文献   

2.
唐人的情恋小说,无论是人间普通男女的情恋故事,还是人与异类的情恋故事(即人神、人鬼、人妖情恋故事),其中多有寺庙意象,然历代研读唐人小说者几无有论及。细审之,唐人情恋小说中的寺庙意象,实与寺庙在唐人生活特别是士人生活中的特殊角色有关。寺庙意象是唐人情恋小说中独特的艺术构成,或者担负着暗示小说人物身份的作用,或者作为小说故事的主要空间场景,或者在小说故事的情节布设中承担联接功能,在叙事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寺庙意象的大量存在,也为唐人情恋小说增添了浓郁的民俗风情,形成其别样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3.
文章所讨论的是唐人小说中常常出现的一个独特的故事场景——佛寺。一方面,考察了佛寺这一宗教活动场所与唐人小说故事来源的关联,认为在唐人小说创作尤其是一些带有佛教辅教色彩的小说中,不少故事的素材来源都与佛寺或寺僧有关;另一方面,则从叙事文学的艺术建构的角度,分析了佛寺这一独特场景在小说情节结构中的功能,认为唐人小说中所出现的佛寺,分别具有故事情节的背景场景、故事发生与展开的场景及故事情节的场景部件之作用;最后,则通过小说中佛寺这一独特的故事空间场景所发生的各类故事,分析了蕴藏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内涵。透过上述内容的论述,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唐代兴盛的佛教文化对作家及其文学作品的渗透与影响。  相似文献   

4.
唐人精怪小说中精怪幻化成的人形以及人世界以其非理性的构思、谐隐的艺术手法,将读者引入某种独特的情感世界,从而重新获得了对人类以及存在的世界的省视与思考,并感到一种奇特的愉悦满足。在唐人精怪小说文本里,精怪原形往往是通常性的物件,作者对其进行模拟描写甚至有意地表现精怪原形与幻化之物的荒诞背谬,形成独特的谐隐艺术,实际上表达了唐人情感的审美观以及文学创作的奇趣,并实现劝诫的文学功用。  相似文献   

5.
唐人小说中的胡人形象充满了奇幻色彩,与唐人小说的传奇色彩不谋而合,文章主要从横向的社会促成和纵向的文化积淀两方面探讨唐人小说中胡人形象的生成原因。  相似文献   

6.
论方方小说中的反讽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方小说早、中、后期的主题、风格和结构方式的变化明显地与三组反讽意象("地平线"意象、"三白"意象、"过程"意象)相对应,正是这些反讽意象的营造,才造就了方方小说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7.
龙是中国古代小说中常见的意象 ,但是唐前小说中的龙没有鲜明的形象特征 ,数量也不多。至唐以后 ,龙的形象有了质和量的飞跃 ,呈现出“亦兽亦人”“亦真亦幻”“至情至性”的特征 ,从而反映出传统龙文化、六朝志怪、宗教对唐小说创作的影响 ,以及唐人小说创作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龙宫原为佛教文化意象,当其以文学意象的身份进入古代小说后,成为小说作品中的一个常见文学形象。受时代的小说创作潮流、创作群体以及受众层次变化的影响,唐宋小说与明清小说中龙宫的文化内涵及美学旨趣发生变化。历代小说中龙宫意象即在这种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发展丰富,构建起意蕴深厚的龙宫信仰文化。  相似文献   

9.
唐人小说叙事意象的美学功能体现为其对叙事主题的凝聚,对叙事结构的贯通,以及对叙事节奏的调控,这一极具文化意味和美学意味的叙事方式,从另一角度呈现了唐代小说家“有意为小说”的主体创作意识。  相似文献   

10.
唐人小说中描写人神婚恋的作品较之魏晋志怪小说中的同类题材有了长足进展,具有了小说艺术的特有魅力,给读者以独特的美感。其艺术成功的关键在于达到了神性与人性的辩证统一。小说神性其表、人性其里的总体特征,具体表现在各个层面:从感情层面说是浓情蜜意,动人心弦;在人物美学上是内外兼顾,品貌双全;其婚恋结局呈现出人神道殊、黯然别离的悲剧美。由此透视士人的文化心态则是希冀超越现实束缚,满足婚恋的理想愿望。  相似文献   

11.
实行宪政是现代国家的根本标志,宪政事实上是一种平衡机制。成熟的宪政不仅是各种对立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发展结果,而且本身就是使各种对立要素达成某种程度均衡的制度机制。宪政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平衡。而要实现这种平衡,分权制衡便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文章对分权和制衡这一制度的历史沿革作简要介绍,并剖析其对近代世界各国宪政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活动是两国关系史上的创举,极大地推动了双边各层次宽领域的经贸交流。然而,“国家年”活动的举办可能不会很快给两国贸易带来任何具体的效果。针对当前中俄经贸合作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全面分析了两国经贸合作的态势,提出了日益凸显的两国贸易不平衡与贸易摩擦问题将具有长期性等观点,并对维护我国对俄贸易产业经济安全提出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3.
论高校学报编校一体之得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校对的工作量、编辑的文化素质、编校联系、学报编校的特殊性、减少编辑工作失误、校对工作的发展等方面来看,高校学报编校一体,是可能而合理的,甚至可以说是有利的。但也存在有忽视校对工作的学科和术科价值之嫌,编辑校对知识与技能缺乏、因熟悉校对内容而导致校对失误,对编辑工作的负面影响等一些问题和缺憾。在实际工作中,应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扬长避短,使编校一体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4.
在以牛粪为原料的堆肥试验过程中,加入生物活性水,具有消除臭味、缩短发酵时间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①从温度变化的角度来看,牛粪、鸡粪、猪粪以7:2:1配料比例搭配,加入生物活性水进行堆肥效果最好.②生物活性水的加入使堆肥过程的pH值稍有下降,减少了NH4 -N的挥发损失,使养分得到保持.③加入生物活性水后的堆肥产品,对植物的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理论分析框架的整合不仅是比较教育学理论发展的基础路径,也是当代比较教育研究不断完善自身体系的价值追求。比较教育研究中的两大理论分析框架——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前者强调运用科学实证的研究方法概括出整个教育系统的一般普遍规律,后者侧重采用本土化的研究方法为特定教育对象的发展提供决策服务。二者的比较加强了比较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建立包容、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不断促进比较教育研究体系的整合。  相似文献   

16.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制。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表现在对文化、情感和喻体等感知方面的不同,也表现在对时间、空间、色彩和方位等取向上的不同。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比较翻译时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创新设计能力等方面,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针对两门课程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独立设课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改革和实践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我校无机化课教学实行主讲聘任、教考分离的试点和推广的经验 ,并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这一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9.
环境权在国际上普遍定义为人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我国学术研究及地方立法基本也是这种观点。这一定义是西方"主―客"两分思维方式和片面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物,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的思想。"环境中心主义"倡导的自然的权利、动物的权利,也不可取。环境权应定义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权利,包括人享有良好环境、享有损害赔偿等请求权的财产性权利和通风、采光、瞭望、享有清洁空气、安宁等具体人格权,也包括对环境和生态文明的建议、监督、参与环境管理的政治权利及后代人视为享有的环境权。在环境权反思重构视阈下,我国应实行旅游兴国、自然再生、促进生物多样化的绿色化政策,制定景观法、自然再生促进法、产品包装回收利用法等绿色化法律。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进行了回顾 ,以示其辉煌 ,分析了中国古代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 ,提出我们应该从中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