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充其量"由短语到副词,经历了四个阶段:魏晋六朝始发、宋代发展、明清壮大、民国至今鼎盛。语法属性由短语到副词,意义由实到虚,在书面语基础上向口语拓展,由中性衍生出贬义,历经词汇化和语法化,至现代汉语成为一个通过客观假设最大化折射出"轻视、不以为然"等主观最小化的三音节极量副词。语言的主观性、结构自身特点、人们的组块心理、隐喻心理等认知因素都是诱发主观向量副词"充其量"词汇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2.
近代以来,随着双音节化的发展,汉语中的副词加后缀双音化日益增多,常见的副词后缀有"为"、"地"、"自"、"其"、"来"、"而"、"然"、"是"等.此类副词双音化现象受到语法化和词汇化的影响.而通过考察 "副词+后缀"的双音化现象,可以管窥词汇化和语法化之间的关系,探讨双音化的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3.
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一个重要的虚词,"即"主要充当副词和连词功能。动词"即"的本义是"就食也",后来引申为"接近、靠近"义。"即"经历了两次语法化,从动词到副词再到连词,由动词的表示空间上的"接近"演变为副词的表示时间上的"接近",再演变为连词的表示事理上的逻辑关系,其中语义扩展、语序变化和重新分析等是推动"即"语法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历时的角度,通过语料分析,探析副词"偏"的语法化过程及其动因,认为副词"偏"的语法化是以词义变化为基础,同时受到认知变化、句法位置、语义预设、主观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儿女英雄传》是《红楼梦》通向现代北京话的中途站,通过它可以了解汉语在19世纪中期的基本面貌。当时,副词"都"已具备表示范围和表示语气等用法,其语气副词用法中有一类兼表已然义。根据《儿女英雄传》中反映的语言事实和语法化的一般规律,副词"都"的语法化路径应该为"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兼表已然义的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6.
语法化是汉语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在语法化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语义的虚化和句法分布的泛化。视觉动词"见"在先秦时期语义稳定且义项丰富,并衍生出了助动词、指代性副词的用法。对先秦文献中动词、助动词、副词"见"的语义语法分析,可以对其语法化的路径进行拟测。  相似文献   

7.
"多半"先由述宾短语词汇化为数词,后又进一步语法化为语气副词。由于处于主语这一句法位置、使用频率不断升高,大约在元代述宾短语"多半"由陈述转向指称,被重新分析为数词。在处于状语这一句法位置、较强的主观性、较高的使用频率等诸多因素的推动下,数词"多半"的语义逐渐泛化,由描述客观物理量扩展到表示说话人主观的推测,到明代语法化为表推测的语气副词。隐喻与重新分析是"多半"语法化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到底"在现代汉语中有三个副词义项,但其最初用作动宾短语,释义为"到达底部"。为探究"到底"由短语语法化为副词的动因与机制,从历时角度对"到底"进行全面考察。研究表明:动宾短语"到底"在韵律制约、句法位置改变、主观性增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在唐代发展出表"毕竟"义的评注副词用法和表"究竟"义的疑问副词用法;宋代时,在隐喻机制的作用下,"到底"又进一步发展出表"最终"义的时间副词用法;随着使用频率的不断上升,副词"到底"在清代发展成熟,完成语法化。  相似文献   

9.
紧缩构式是汉语中一种特殊而又常见的句法结构,而关联副词框架是其重要的常项构成。参与关联紧缩构式两项的关联副词框架是跨词类的,它并非仅由副词构成,还可由副词和其他词类构成。其语义构成类型有三种,层次类型有两种,框架构成模式基本都是后嵌式。紧缩构式关联副词框架形成、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语法化,构成一个由实到虚的语法化连续统。  相似文献   

10.
含程度副词"好"的"好AP"句在近代汉语阶段通用于南北方言,从清末开始才在粤语区形成使用优势;程度副词"好"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是由形容词"好"在语言明晰原则的驱动下,经过动因竞争、类推和重新分析语法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共时变异和历时演变的角度对"准"的语法化路径进行梳理,并尝试对具有情态意义的"准"是情态动词还是情态副词做出解释。研究发现,当"准"表示道义上的"许可""必要"时,呈现出较多情态动词的特点;当表示"必然"性推断的认识情态释义时,呈现出较多认识情态副词的特点。笔者认为,"准"正处于从情态动词向情态副词虚化的语法化历程当中。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毕竟"最早出现在汉代,其词性为动词,同时,"毕竟"语法化与"必"、"毕"和"竟"的语法化过程密不可分,"毕"、"必"、"竟"经历了从名词到动词再到副词的历程,"毕竟"由动词虚化为副词。现代汉语副词的来源与动词和名词密切相关,是由名词或动词演化而来。副词的意义也是由名词义演化为动词义,再由动词义引申出的一个义项。因此,现代汉语副词的产生其实就是名词和动词词义引申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13.
程度副词"不胜"来自状中短语"不胜",词汇化演变机制为:节奏的双音化、紧临语境的取消分界和重新分析,此过程也伴随着语法化,只能修饰心理动词或形容词时"不胜"才确定程度副词的性质,其间也表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从语义和语法两方面分析了南通话程度副词"嫌"、"很"的基本用法,认为南通话"嫌"、"很"在语义上,相当于普通话程度副词"太",在句法上呈现出功能互补.在此基础上,指出南通话"嫌"的副词用法源于动词用法,是动词语法化的一种表现;而南通话"很"的副词用法与普通话"很"完全不同,其特殊的句法功能和语义表现在历时和共时平面都十分罕见.  相似文献   

15.
“最”类极性程度副词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四个最典型的极性程度副词"最、顶、极、至",着力从历时角度来勾勒它们的虚化过程,从而理清极性程度副词语法化的脉络。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极性程度副词语法化的一般机制,同时也为分析极性程度副词之间的内部差异奠定基础。通过分析两组极性程度副词的语法化过程,可以推知,极性程度副词的来源不外乎是名词和动词,极性程度副词"最1"和"至"是来源于动词,"顶1"和"极"则来源于名词。在虚化机制上,极性程度副词一般都是在"泛化"、"隐喻"以及"相邻句位"等的作用下形成的。在完全演化为程度副词之后,它们的语法化并未就此停滞,而是一直在继续进行,表现为语素化、主观化、可补化和双音化。  相似文献   

16.
与副词"只"有关的几个连词的历时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词"只"在近代汉语中引申和发展出转折连词"只是",条件连词"只有"和"只要"。连词化过程主要通过组合新的复合词分化语法功能,新的语法功能一般与引申前的源词意义有关联。副词与连词形成关联组合,也可以进一步分化连词的功能。在连词发展过程中,新产生的复合词,语法功能往往出现边界模糊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作为副词的"早晚"的意义属于语法层面的意义."早晚"产生任指语法意义的原因.关于词汇化与构词."早晚"的词汇化过程."早晚"的词汇化条件.概念整合与任指意义的产生."早晚"的整合度.  相似文献   

18.
拉祜语差比句的肯定式有单标记和双重标记两种标注方式,否定式直接否定比较结果。从历史发展看,拉祜语差比句的比较标记是"自源标记",有两个来源。一是由方位词语法化而来,另一是由程度副词语法化而来。二者能共现在同一差比句中,相互间存在互补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19.
据邢向东先生研究,很多汉语方言的先行义标记词是由句末表祈使语气的"着"演化而来的。不过据我们观察,也有些方言的先行义标记词是来自于句中副词的语法化,比如固始话的先行义助词□[.ts‘ai]就是"V1P再V2P"中副词"再"的语法化结果,语法化的途径是通过V2P的省略,使"再"位于句末,从而引起其发生语法化。部分客家话与山东金乡话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先秦至六朝时期,“甚”的词性并不相同,许多语法著作一直把它当作副词,也有诸多学者在论及到“甚”的词性时,大都把它当作程度副词。实际上,从语法化的角度看,在先秦两汉时期,“甚”主要看作形容词;直到六朝时期,“甚”才逐渐由形容词演变为副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