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结晶,它除了总结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丰富经验以外,还有其思想来源,这就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恩格斯于1886年初所著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这部著作,从剖析德国古典哲学入手,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思想来源、自然科学前提、社会历史条件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深邃精辟而又晓畅生动的论述。它是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从恩格斯撰写这部著作到现在,人类社会经历了沧海桑…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指出:“像唯心主义一样,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而自从历史也被唯物主义地解释的时候起,一条新的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马克思、恩格格随着18世纪细胞、物质不灭能量转换和进化论这一自然领域中划时代的三大发现,在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基础上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坚定基础,对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上世纪末到现在,自然科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庞大的…  相似文献   

3.
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导师恩格斯所著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写成于一八八四年。这部著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了大量历史和现实材料,科学地阐明了国家的起源和国家的本质,批判了资产阶级关于家庭和国家起源的唯心主义观点。列宁曾经指出,这部著作的许多观点,对于奠定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基础具有决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望之 《中华魂》2011,(10):48-51
复信 亲爱的章唯真同志: 拜读了《中华魂》编辑部转来的你的来信。为了解答你信中提出的问题,我找来吴敬琏所著《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和顾准所著《顾准文稿》,这些书以前我也曾翻阅过.这次又特地重读了一遍..现在我想遵嘱来谈谈你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史通>理论体系研究》一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对《史通》系统地阐释了它的理论体系,提出了一些独到之见,将有益于推进《史通》研究;是一部学术价值可贵之著。  相似文献   

6.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含在辩证唯物主义中,不能真实地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关系。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式和创立过程来看,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写出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当然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诞生。可是,在此之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创立新哲学体系所进行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绩,则集中表现为唯物史观的逐步形成。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神圣家族》等著作中,都体现出了唯物史观从萌芽到根本形成的过程。所以,就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创立与唯物史观创立的关  相似文献   

7.
宋镜明同志著的《李达传记》已于1986年4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集中反映了我国史学界、理论界近几年来对李达研究的最新成果的专著,为学术界和广大读者所瞩目。已有不少报刊杂志先后发表消息或书评。我们完全赞同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曹瑛同志的评价:《李达传记》的出版,“这是继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李达文集》之后,理论学术界的又一  相似文献   

8.
南朝萧绎所著《金楼子》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研究空间。从校雠学角度来看,历代诸家著录为此书的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提供了依据;迄今所见的《金楼子》众版本有优劣之分,其中鲍廷博的《知不足斋丛书》本为最善;此书现在仍存在一些讹误,有待方家进行校勘、整理。  相似文献   

9.
汉语中划分实词、虚词没有必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词、虚词,前人称为实字、虚字,早在宋人的诗话中已有这个分别。不过古人的实字、虚字没有明确的类别,那时的实字大致是指名词,虚字大致指的是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等。马建忠所著的《马氏文通》第一次明确指出了实字、  相似文献   

10.
人所共识,第一次把“辩证唯物主义”视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并将其模式化的是斯大林,其代表作是载于《联共党史》四章二节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随后前苏联和我国的正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都以斯大林的哲学模式为原版来建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体系,这一体系在我国至今没有多大的变化.我认为,斯  相似文献   

11.
最近,围绕着如何从理论上来把握服务部门和服务劳动,如何来分析现状的问题,理论界又一次展开了积极的研究和讨论。这可以说是理论界对今天“服务化”现象层出不穷的经济状况所作出的积极反应。其中,饭盛信男所著的《服务经济论序说》和渡边雅男所著的《服务劳动论》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现在学习它,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学说是经过费尔巴哈的哲学产生出来的。从其产生到恩格斯逝世这一时期,他们批判过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的各种哲学思想,但总起来说,他们更着重于把辩证法应用于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唯物主义应用于历史观。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特别强调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辩  相似文献   

13.
一 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古往今来,人们在说话、创作、写文章时经常运用。然而,什么叫比喻,至今还不能说已有一致的看法。 陈望道先生所著的《修辞学发凡》中说,“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辞海》(修订稿)沿用了陈的定义。 我认为,鉴于“比拟”一词已专用作另一辞格的名称,如再用来解释比喻,不免混淆不清。可能正由于此,现在很多论著已不再用。 建国以来不少论著则因袭张瑰一先生在《修辞概要》中的提法,认为比喻就是打比方。倪宝元先生在《修辞》中还补充说是  相似文献   

14.
王凤阳著的《汉字学》①一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理论与实践上探讨汉字发展、演变规律的一部汉字学理论专著. 汉字研究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但是,以探讨汉字发展演进规律为目的,全面地论述汉字演变、汉字形体、汉字改革的书还不多见。《汉字学》就是这样一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研究汉字历史和汉字发展规律的著作。它内容新、体系新、方法新,研究的虽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但读来却让人耳目一新.古文字学家孙常叙先生曾评价这本书“是一部富有历史性、理论性、现实性的好书”。汉字的研究,即使从划时代的《说文解字》的诞生算起,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两千多年的时  相似文献   

15.
《吴晗传》与《史记》的实录精神方竟成苏双碧、王宏志所著的《吴晗传》,是我国新时期优秀的传记文学作品。它以翔实的史料、鲜明的爱憎客观地反映了著名明史专家、原北京市副市长吴晗从学生时代到他被迫害致死的历史,其中许多突出事件和入木三分的描写,具有深刻和深远...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其思想发展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正如从古希腊哲学中可以找到原来西方一切思想发展的萌芽和胚胎一样,我们也可以从马克思的博士学位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区别》(以下简称博士论文)中,找到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7.
宋镜明同志著的《李达传记》已于1986年4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集中反映了我国史学界、理论界近几年来对李达研究的最新成果的专著,为学术界和广大读者所瞩目。已有不少报刊杂志先后发表消息或书评。我们完全赞同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曹瑛同志的评价:《李达传记》的出版,“这是继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李达文集》之后,理论学术界的又一件可喜的大事。“它确是一部具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思想教育意义的传记著作。”(《<李达传记>·序》第1、6页)  相似文献   

18.
《范文正济秀才》是北宋魏泰所著《东轩笔录》中的一篇笔记,记载了范仲淹接济孙复并教授他《春秋》之事,近来常被当做信史引用。本文从孙复到太学任职的时间,孙复与范仲淹的年龄相仿,孙复实为范仲淹举荐,孙、范二人的《春秋》学差距等方面提出质疑,认为该笔记所记之事不宜作为信史。  相似文献   

19.
<正> 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第一次投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实际斗争,促使他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辩证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马克思从退出《莱茵报》到迁居巴黎,与卢格合办《德法年鑑》,由于他参加了工人的各种革命活动,研究了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法国唯物主义者及各种社会主义学说,终于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辩证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我们研读马克思为《德法年鑑》所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著作,深深地感到哲学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0、121页)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先生所著《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中的一节,此书即将出版。王先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都有很高的造诣,读者可先从本文一窥全书的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