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2 毫秒
1.
云南省图藏大理国写经《诸佛菩萨金刚等启请》残叶五张。其中一张残叶中抄有残文一段以及"灯请十王斋掷延寿命火食次第"。通过对其录文、整理发现,二者实际上都与"十王斋"相关,因此当同属一系,应缀合起来研究。据此,对比唐宋之际的相关经典和彼时业已完善的水陆道场仪,可以窥知残文和该次第实际上是配合水陆法会使用的仪式文本;具体讲二者是属于荐亡(延寿命)法会中的仪式,即在"十王斋"内,设法作会,在追荐亡灵的同时,又可为生人"延寿命",其中施饿鬼荐亡和为生人"延寿命"的斋意,圆融一体,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2.
在唐代,士庶丧礼和皇帝丧礼之中均出现七七斋和地藏十王斋等佛道斋会和行香仪式,以儒家礼仪为主的国丧已经混入了佛教追荐仪式。保存至今的唐代帝陵神道两侧的石柱一改传统样式,采用摩尼宝珠柱的形式,将佛教蕴涵融入帝陵,在帝陵礼仪空间中见出佛法与皇权的结合。对唐陵石柱与佛教的具体关系,其形制来源,以及其在帝陵究竟产生何种意义等问题的探讨,有助于理解帝陵礼仪空间的文化蕴涵在唐代的演变。透过唐陵石柱,不仅看到当时佛教对皇权的辅翼功能,帝王在佛教盛行的社会环境中如何被神圣化,也可读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叠加和交错中的皇室贵族与士民的复杂信仰。  相似文献   

3.
北朝时期的造像记中,有大量追荐亡者的铭文。从发愿对象来看,主要是家庭和家族成员。这类造像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祈愿内容大多与宗教信仰相关。含有荐亡内容的题记表明,亲属亡故以后,通过造像为其超度,已经成为当时一种较为固定的仪式。而佛教的某些仪轨,已经深入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民众养生送死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敦煌遗书里保留了大量的用于忌辰设斋时念诵的佛教亡文。敦煌亡文将佛教义理与世俗民众心理需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以济度为功能导向的审美体系。这一体系是以佛教空观之美为基础、以净土理想之美为指向、以供养之美为手段、以伦理之美为辅助的佛教应用美学观念之集合。敦煌佛教亡文审美内涵的多元化,充分表明了佛教美学世俗化发展的趋势和进程。  相似文献   

5.
河西宝卷是流传于甘肃河西走廊的一种民间口头说唱文学,也是念卷的底本.河西宝卷继承了敦煌变文内容以及散韵相间、有说有唱的说唱传统,又袭取了佛教忏法、科仪的宣讲仪式和唱词结构,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发展.从敦煌变文到河西宝卷,表演场域从佛教寺院转移到民众家庭,讲唱主体从佛教僧侣更替为普通俗众,宣讲仪式从简单到复杂再回到简单,唱词结构从简单的一段式演变为复杂的四段式又简化为三段式、两段式、一段式.从敦煌变文发展到河西宝卷,充分体现了民间文学的传承性、变异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除敦煌写卷外,武则天御制《金刚般若经序》《妙法莲华经序》《一切道经序》传世文献中未见任何记载,重要性不言而喻,产生的背景与其为亡故的父母追福有关,以佛、道为外表,体现儒家的子孝、母慈的底蕴;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的功德主为武则天;武则天造经活动对全国各地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敦煌,但对武则天与佛教、佛经的关系学界关注度较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在乡土社会中,水是构建地方性知识的重要基础.在中国德昂族的佛教信仰体系中,每一种活动最后举行的滴水仪式以及仪式用水指向的功德储备的表意超越了本身的宗教含义,最终进入到保护环境资源的地方性知识体系中——把水滴人土地意味着滴水者在一系列轮回中会生活在有水滋养的肥沃土地上.在他们对女神Nang Wa SongDe Rui作为土地的化身以水的形式收录着众生各自所累积的功德的解释中,实际上表露出的是他们对生存之本的尊崇和对佛的虔诚.在功德通过生命之源储备于生存之本的过程中,通过舍功德、累积功德和记录功德表现出来,实践着该民族的生态话语权.在环境问题全球化的今天,这种地方性知识对应对当前的环保问题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洛阳伽蓝记》中的佛教与世俗有着特殊的相互嵌入关系:一方面佛教教义充实了世俗观念,另一方面佛教中的功德思想使得后世大兴寺庙求取无量功德。此外,在世俗建筑吸纳佛教建筑风格的同时,佛教建筑也融入世俗文化中的多种元素,丰富了佛教建筑的表象内容。  相似文献   

9.
吐蕃统治时期的汉文写经,由吐蕃皇室、寺院经坊、职业经生、僧尼和信众几大主体组成。借助佛经抄写,吐蕃政权得以推广佛教、管辖敦煌、保障自身的政教权力;各寺院通过佛经的藏写转请,体现其宗教资源和社会地位;职业经生依靠写经得以谋生;僧尼和信众由此获得精神信仰的满足。因此,佛经抄写是承载宗教功德与各主体社会文化动因的综合行为。  相似文献   

10.
佛教经典中的转轮圣王阿育王对隋文帝的文治教化有着深远广泛的影响.据佛教经典,转轮圣王"七宝具足",有五种功德,而且能以"十善道化天下".作为转轮圣王的阿育王是铁轮王,统南赡部洲,其分舍利,起宝塔之行对佛教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隋朝初立,面对汉代以来的价值褪色,许多古老思想无法再赢得人们的同情,更无法完全为隋代的政权建设服务.隋文帝仿效阿育王在一百余州三次安入舍利起塔,以此来获得君临天下的正当性、合法性.  相似文献   

11.
用于"七七斋"仪式祝愿的文书承载着一种对亡灵转生的良好祝愿,显示出与西方净土信仰的密切联系.它们以文学为表现形式,传达汉传佛教对往生的想象。与之相似,僧传与志怪小说也传达着各自关于往生的想象,修为高深者直升天界,而凡俗之人则需要进入被称为"中阴"的过渡期,等待冥官依据其生前作为判断出罪福,而后再定转生的去向。三种文体表达了对同样的对象的想象,尽管其创作意图并不相同,在客观上却因信仰的传递产生了关联。  相似文献   

12.
香港佛教公益事业开展状况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佛教公益事业主要包括佛教联合会、慈辉佛教基金会、宝莲禅寺、佛教文化协会等,实践涉指教育、扶贫、医疗、救灾、青少年服务、安老服务、殡葬服务、环保等方面内容。其特点是较好地运用了佛教文化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其公益事业的经营采用现代化管理模式,并且形成与政府合作的成功模式,公益事业的动作高度透明。开展佛教公益事业有利于宗教组织自身的发展,同时我国的社会建设应当借鉴香港佛教组织开展公益事业的经验,充分吸引民间组织的参与。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过程中 ,逐渐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 ,使蒙古族民间风俗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对佛像的供奉礼拜、向喇嘛求助 ,佛教的丧葬礼俗、宗教节日活动以及建寺庙造佛像等宗教活动 ,已成为蒙古族风俗习惯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白族丧葬习俗、文字的兴起、起名习俗的变化以及神话传说的演变四个方面,讨论了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与白族文化的关系,对白族文化中的佛教文化因素进行了剖析,为学术界进一步认识白族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佛教生态哲学研究应将佛教生态思想与佛教自身的根本价值追求、基本理念结合起来进行。对虚云和尚思想的生态诠释可以从佛教生态哲学的解脱论、缘起论、觉悟论和实践观四个方面进行。虚云和尚思想中包含的生态环保意蕴既体现了佛教生态思想的一般内涵和特征,同时也吸收融合了传统儒道思想关注现实社会人生的人文精神,从而为当代佛教生态哲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思想基础。虚云和尚所承继的禅学思想本身是印度佛教思想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中与传统儒道思想交流融合的产物,与此相应,佛教生态哲学研究同样应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吸收融合西方生态文化思潮中的合理内容,拓展自身的理论视域,形成具有自身特质的佛教生态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6.
该丧礼文献乃系传统村落文化田野考察所得,是相对于我国古代官方"国礼"文献而言的"村礼""族礼""家礼"新见文献。因而,《文公家礼·丧礼》一方面其体现了官方大传统下的儒家正统丧礼的观念,另一方面因受历史、地域以及包括佛道在内的其他文化体系的影响而自成特色,是研究清代湖南地区社会风情、地方历史文化尤其是民间丧礼的重要新见史料,颇具文献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西域民族丧葬习俗的演变及文化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论文根据考古资料及历史文献,探讨西域古代民族在信仰伊斯兰教之前的萨满教、祆教、佛教等不同时期,其丧葬习俗中对火、太阳、天、东方等崇拜,以及灵魂不死的观念,都反映了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并对它所反映的文化背景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8.
在今天的韩国,以祖先祭祀为本质内容的中秋丧祭文化既是对韩国人最重要、在韩国社会中覆盖最广,又是最具韩国人特色的文化现象。其实,从新罗开始至整个高丽时期的近千年,韩国人的丧祭文化还是以佛教式为主导。然而,从朝鲜王朝开始,随着朱子学的“一统天下”和《朱子家礼》的普及,丧祭文化逐渐转向儒教式。这种转向不仅在丧葬形式上,而且在生死观上也都表现出了根本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在地两班”以“奉祭祀,接宾客”的生活方式,又为儒教丧礼文化在韩国的最终确立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丧祭之礼是古代华夏之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礼学思想所关照的核心问题之一.<礼记>在对丧祭之礼的阐释中贯穿了精湛的学术思想,弘扬了儒学的人文精神.儒家认为丧祭之礼应注重情感因素而不必过分看重礼仪形式和礼品的丰厚;强丧祭之礼具有弘扬美善道德之作用;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价值的最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