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 在我国民间歌舞苑地中,凤阳花鼓可说是历风霜而不雕的一种劲草。其足迹之深远,早已为人们所注目,但追溯其历史,却是不太容易的事。过去坊问流行《花鼓》戏本里,在《凤阳歌》之前有这样一段唱词: 紧打鼓,慢敲锣,你老听我唱栽秧歌。别的歌儿都不唱,听我唱唱“凤阳歌”。说明凤阳花鼓早年所唱的原是“栽秧歌”,打花鼓的也就是唱秧歌的。秧歌,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年,大江南北的农民在插秧和耘田时,要群唱秧歌。为了兴歌、节歌、送歌,还要敲锣打鼓,有时还有舞蹈。艺术与劳动相结合的这种美好传统,逐渐形成一种风俗。南方各地方志里,多有记述。  相似文献   

2.
三峡地区"打连宵"系"竹枝"歌舞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宋时的三峡“竹枝”歌舞在三峡民间流传已久,笔者通过对竹枝词的考证和实地考察,认为现在流传于巴渝地区的“打连宵”歌舞就是由具有“巴渝舞”遗风的三峡“竹枝”歌舞传承下来的一种,是“竹枝”歌舞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3.
湖南花鼓是诞生在我国湖南地区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发源于湖南益阳。湖南花鼓的唱法音乐来自于民歌和山歌,它是在民间歌舞中的花灯、走马车、茶灯等形式的基础之上演化而来的,已经有了近200多年的历史。湖南花鼓是湖南各地民间小戏花鼓的总称,按照流行地区的不同又细分为长沙花鼓、衡阳花鼓以及邵阳花鼓等,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各个地方的...  相似文献   

4.
"喜乐"是流传于山西省朔州市的一种古老民间歌舞,融舞蹈、杂技、曲艺、民歌、戏曲于一体,据考证形成于清末。因扇鼓既是主要乐器,又是主要道具,因此"喜乐"也称"扇鼓"。独特的地理历史环境不仅孕育了独具魅力的表演形式,更形成了底蕴深厚的文化价值,尤其是其中的"傩"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豫西南民间歌舞艺术是依托于豫西南地区的文化环境,在该地域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传统艺术形式,其存在和发展与地域民俗有着紧密的依存关系。表现在:地域民俗为豫西南民间歌舞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反过来,民间歌舞艺术也表现了当地的生产与生活民俗;豫西南民间歌舞艺术所具有的整体艺术风格、声乐与器乐的选取以及表演手法、表演形式的虚拟化、节奏化、程式化等审美特征,均体现出了强烈的地域特征。探求地域性民间歌舞艺术与地域民俗的依存关系,也是对传统民间歌舞艺术进行传承与保护的必要研究。  相似文献   

6.
刘杰 《南都学坛》2013,33(3):42-44
豫西南民间歌舞艺术以高度综合化的艺术形态包含了"仪式学"考量所需的种种元素,其本身就是仪式的载体,其表演过程就是仪式的展现过程。在"仪式学"的研究视阈中,豫西南民间歌舞艺术的主体构成要素舞蹈和音乐可以转换为"行为"与"音声"的概念,这种转换拓展了对民间歌舞艺术的文化视角观察。以"仪式学"的研究视角切入对豫西南民间歌舞艺术的观察和研究,不仅是对豫西南民间歌舞艺术研究思维的新探索,而且有利于从更加深广的学术视角挖掘地域性民间歌舞艺术的文化内涵,从不同的角度给予音乐学研究以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民间信仰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间信仰存在多元一体化之格局。所谓"多元",是各地民间信仰表现的极端多样化;所谓"一体",是全民族大体一致的以"天地君亲师"为至尊的信仰秩列。民间信仰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形成之路径,主要有民族迁徙与神道设教、感恩祈福等方面。民间信仰以社神和祖先崇拜为根基,"天地君亲师"五位亦以地(社)、亲(祖先)为核心,故中国民间信仰宜称为"社祖教"。  相似文献   

8.
土家"跳丧"文化本源探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跳丧"又称"打丧鼓"、"跳撒尔嗬",是流传于土家族地区的一种民间祭祀歌舞.土家"跳丧"与巴楚文化、与土家族特有的宗教信仰、与土家族先祖巴人威武强劲的军阵战舞有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9.
张若燕 《中南论坛》2009,4(2):81-83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民间歌舞和宗教仪式。悲剧在古希腊文里作tragoidia(特拉戈狄亚),意思是“山羊之歌”。古希腊悲剧着意在“严肃”,而不着意在“悲”。喜剧和悲剧一样,起源于民间歌舞。喜剧一词在希腊文中叫科摩狄亚(Komoidia),意思是“狂欢歌舞剧”。  相似文献   

10.
康巴人民能歌善舞,歌舞伴随着康巴藏民族历史的发展.在康巴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流布着种类繁多的歌舞音乐.川西康区藏族民间世俗性歌舞主要有"卓"、"谐"、"夏卓"、"热巴"四大类.本文就这些歌舞的缘源、流布区域及风格特点进行了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康巴藏族民间世俗性歌舞所积淀的厚重的民族文化,以及折射出的浓郁的民族风情.  相似文献   

11.
“扇鼓”是流行于河北、山西两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广大中原地区的一种民间娱冲歌舞,是一种原始宗教文化。它是以歌舞时所持道具“扇鼓”而得名的,俗称“打扇鼓”。“扇鼓经歌”就是扇鼓手(扇友)在寺庙中歌舞敬神时所唱的歌曲。在不考虑曲诩的情况下,“经歌”专指“歌词”而言。可称为“口头庙堂文学”。1985年以来,我采录了流行于河北南部的300余首扇鼓经歌,现粗加梳理,就形式类别、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三个方面,概括怍一介绍。  相似文献   

12.
包括元杂剧在内的中国戏曲是最具有全面性的综合艺术,其构成至少包括歌舞、科白及代言体的故事扮演这几个主要方面。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指出"杂剧之为物,合动作、语言、歌唱三者而成"。这句话概括出了歌舞与动作表演在中国戏曲构成中的重要地位,而先秦时期的乐舞、巫觋歌舞以及优的表演则孕育了后世戏曲表演艺术的因子。因此,研究中国戏曲的发展,可以从先秦"乐舞"、"巫"及宫廷"优"的表演中寻得其发端。  相似文献   

13.
厉恩宝 《金陵瞭望》2008,(23):23-23
11月4日上午,由南京市文联、秦淮区人民政府、南京广播电视集团主办,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秦淮区委宣传部、秦淮区文化局、秦淮区文联、南京市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管理办公室承办,金陵瞭望(美城)杂志社协办的2008中国·南京第二届民间艺术节在夫子庙大成殿广场拉开了帷幕。开幕式演出上,舞蹈《奋进钟山龙》,六合留左窜马灯、高淳大马灯、六合民间歌舞《格登代》、秦淮风情舞《扇谣》、江宁民间歌舞《划龙船》、歌曲《湖熟鸭顶呱呱》、白局小段《云锦诀》、空竹表演《天使》等节目,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14.
花鼓灯歌舞艺术是中国汉民族民间歌舞艺术重要品类。兼具舞蹈、灯歌、锣鼓与后场小戏表演等诸种表演样态。从历史学、民族音乐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视角解读花鼓灯歌舞艺术的文化历史起源、文化结构解析、文化定位研究及其当下意义,对花鼓灯歌舞艺术进行文化信息梳理,确定其区域文化坐标。  相似文献   

15.
徽商与扬州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末清初,徽商在扬州积聚了大量财富,他们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支持徽州学者、扬州学者以及全国各地学者在扬州的文化活动。徽州商人在扬州大建园林,收藏图书字画,繁荣雕刻印书,发展教育,举办诗社文会,倡导戏曲、歌舞等各种文化,促使扬州这一当时的商业中心和民间文化中心更为繁盛。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是各民族创造、在民间长期流传的自然质朴的艺术形式,是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有着集体性、功利性、质朴性、新奇性、多元性五个方面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丙中洛乡阿怒人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中,以房屋"中柱"为演绎场所的"可汝"歌舞,在阿怒人社会生活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本文拟通过对"可汝"歌舞体系中的建房"可汝调"的人类学分析,从被营造的场景中,层层剥离建房"可汝调"繁杂仪式表象下的民俗性外衣,从而探寻其深层蕴涵的神圣性本质。  相似文献   

18.
跑旱船,也称“无底景”,是我国许多地区都盛行的一种民间歌舞表演形式。演出形式大都类似,多在热闹的节日里面演出。全椒县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文化繁荣,本文通过对全椒县民间歌舞“跑旱船”中的旋律、节奏、调式调性以及结构的研究,来体现发展和传承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张飞祠庙在历史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明清更是遍及全国各地。考察巴蜀幸存的张飞祠庙,其起源、演变各有特点。"蜀所在有侯庙"是历代统治者大力推崇的结果,而民间对张飞的崇拜是加速其祠庙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从"打"字的基本意义和语法功能等方面对普通话中的"打"和西南方言中的"打"进行比较分析。"打"是现代汉语中词义最复杂的单音词之一。通过普通话中的"打"和西南方言中"打"字的比较,基本意义和语法功能等方面进行考察,对汉语泛义动词"打"字进行再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