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日前,由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经济景气监测预警报告.2006年4月"认为宏观经济并未出现过热的迹象,3月出现的有关经济指标增速加快是一次短期波动。  相似文献   

2.
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向"过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投资过快、信贷过多、顺差过大"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总量调控和结构性调控措施.至2006年三季度,这些政策开始显现成效,下半年宏观经济开始从高位回落,全年经济运行继续呈"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根据工业和投资的增长趋向,预计四季度GDP增长10.3%,全年增长10.6%.  相似文献   

3.
谢伏瞻 《管理世界》2005,(11):1-3,21
一、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当前宏观经济正朝着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调控目标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从200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看:GDP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既没有明显的通货膨胀,也没有通货紧缩;就业增加(1月 ̄6月新增城镇就业59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8万人),消费增长,国际收支保持顺差,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金融运行基本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处高位。这些指标的组合表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是好的。但从宏观经济的变化趋势看,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关注的新情况和新趋势。一是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从2004年5月以来平缓…  相似文献   

4.
去年中国经济呈现出高增长和低通胀的黄金组合:GDP增长率继续保持在9.4%左右的高位,却没有明显地出现通货膨胀的压力.尽管有很多预测指出中国经济将由热趋冷,但我们相信2006年中国经济仍然可以维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做出这一预测的一个关键是,中国目前的财政状况非常良好,即使出现了某些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政府仍然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一、2003年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和主要特征(一 )2003年宏观经济运行的态势分析1 .中国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在面对3方面 (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突发的“非典”冲击和严重的自然灾害 )不利影响的情况下 ,2003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回升的趋势 ,成为“九五”中期以来经济增长最好的1年。预计GDP增幅将达8.5%左右 ,比上年加快0.5个百分点 ,连续两年实现8 %以上的高增长 ,这是“九五”中期以来的第一次。各项投资需求全面启动、新的消费热点逐步形成和扩散、出口增长持续强劲等均表明我国经济开始摆脱过去的“中期调整趋势” ,进入…  相似文献   

6.
今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出现的过热现象,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淡出的呼声再起。对此,有关经济学家指出:目前,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淡出不淡出的问题,而是紧缩不紧缩的问题。现在经济已经过热,财政政策应适当收紧,以适应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国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曾表示,现在我国总体的宏观经济形势非常好,已经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但是也要警惕通货膨胀的发生。作为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应该向比较中性的财政政策过渡。今后,我国将采取中性的财政政策,有保有控,确保我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对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收缩,就需要削减公共支出,包括…  相似文献   

7.
梁逊 《经营管理者》2015,(6):161-162
2014年,受全省工业规模的扩大和复杂宏观经济环境的综合影响,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所增多,工业生产有所放缓。但总体来看,我省工业经济仍保持在合理区间内运行,特别是四季度以来,部分重要经济指标有所好转,筑底企稳的态势已有所显现。一、工业生产运行主要特点1.工业生产呈现总体平稳、小幅波动态势。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增速比上年回落1.7个百分点。从季度走势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已从“短缺经济”走向“过剩经济”。这意味着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在调控目标、调控政策、调控措施以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等方面,都将面临着一系列的新课题。加强对这方面的理论和对策研究,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9.
刘国光 《科学咨询》2004,(21):22-24
一、宏观调控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去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某些部门投资过度扩张,引发经济局部过热现象.为应对这一局面,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政府实施了新一轮宏观调控措施,近几月已取得一定成效.在实施新一轮宏观调控措施过程中,人们有种种反应,其中不乏对宏观调控的误解,把宏观调控的概念弄得面目全非,需要加以清理.仅从报刊上举一些例子,如:  相似文献   

10.
吹风     
樊纲:中国经济面临四大失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基金会秘书长樊纲表示,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四大失衡,这些问题已经不是宏观调控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来配合,当务之急是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樊纲表示,虽然目前中国经济正保持高位平稳运行,但结构性失衡已经显现。  相似文献   

11.
今年首季.湖北经济一举扭转了前几年增长缓慢的局面,呈现加速增长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由前几年低于全国变为高于全国水平。尽管湖北经济形势出现这些新的变化,但目前湖北经济尚未出现过热现象一其主要原因是:目前湖北经济运行态势基本上是正常的,从物价走势看,全年不会出现明显通货膨胀,主要商品及支持经济发展要素供大于求的格局没有改变。湖北当前仍然  相似文献   

12.
总量态势 1、经济高位平稳运行,工业生产稳定增长 2005年,中国经济在高位平台上快速增长,季度间经济波动明显减小,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有所增强。初步预计,国内生产总值175546亿元(未考虑价格因素),比上年增长9.8%。  相似文献   

13.
近日,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主办的经济论坛上分析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时说:“作为一个资源紧缺、低效率增长的国家,一旦经济增长超过8%,就会出现通货紧缩与投资过热现象。我国经济目前不是争论是否过热的问题,而是采取何种政策来调整经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行为、投资冲动与宏观经济稳定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本文在澄清了地方政府行为对宏观经济稳定冲击的一般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3阶段序贯博弈模型,分析了地方政府行为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冲击。分析表明,地方政府在财政利益和政治晋升的双重激励下,总是有利用违规优惠政策进行引资的强烈动机,从而引发企业投资冲动,导致投资过热,进而对宏观经济稳定产生巨大冲击。中央政府可以通过加大行政查处力度来有效遏制投资过热,但面临着力度不够则调控效果不佳,力度太大则经济“硬着陆”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5.
目前,有些学者和专业人士,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或者习惯于套用西方经济学的标准理论模型来分析、解释中国经济,习惯套用西方传统工业化理论来解释和指导我国现阶段的工业化进程。按西方工业化理论标准模型来衡量,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中期阶段,应以重化工业为主导。虽然这种理论观点颇为流行,但并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不利于我们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并对实际经济生活带来了不利影响。应当看到的是,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并不是西方经济学赖以形成的实践基础的那种标准模式,而是一种特殊的非标准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局面,我国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宏观经济呈现出平稳增长态势。展望2014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将提振信心,宏观调控政策会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我国宏观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平稳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7.
何柏 《咨询与决策》2013,(11):54-55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整个宏观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逐渐明朗,国内外需求也在转暖,食业经营状况、利润水平自然随之好转。但不少中小企业经营活力下降、融资成本上升的矛盾更突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改革,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协整理论,利用中国1978-2002年的年度经济数据对中国存货投资、通货膨胀和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短期内,作为短期宏观经济波动的重要衡量指标存货投资并未引起宏观经济的大幅波动,而是经济的波动导致了存货的同方向波动.通货膨胀的波动虽然对存货的波动也有一定的影响,但相比经济波动对它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了.存货波动更多的表现为经济波动的显示器.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股票市场失衡及其与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背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建立了考察股市运行失衡与宏观经济运行态势背离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只有将股市放到宏观经济运行的大背景下,从股市与宏观经济的互动机制角度来考察,才能全面认识和把握股市运行的规律.因此,本文从股票价格波动、通货膨胀、股票市场规模等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与美国、韩国股市有关实证分析结果的比较,本文提出,正是由于中国股市的经常性失衡,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运行的正常互动关系才被打乱,表现为股市不能正常反映宏观经济波动状况,二者走势出现明显的异动和背离.  相似文献   

20.
《领导决策信息》2008,(12):12-12
房价是当前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但目前依然在高位运行。在此情况下,新成立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受瞩目。3月23日,刚刚就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的姜伟新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提出了今后我国住房政策体系建设的三项原则:第一,坚持从我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