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本地区的经济增长效率,还对邻近城市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这种影响在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行业之间存在一定异质性。进一步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MA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都有利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效率的提升,而Porter 外部性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负面影响。在空间溢出效应方面,Jacobs外部性对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城市具有负向溢出效应,Porter外部性对人力资本水平相近的城市具有正向溢出效应。此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区和人力资本水平相近城市的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邻近城市和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城市的经济增长效率因“虹吸效应”而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些研究,对如何更有针对性地加快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效率,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马勇  童昀 《统计与决策》2016,(21):134-137
文章运用熵权TOPSIS法评价长江中游城市群2004-2013年各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并解析造成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地州市经济差异的影响因子.以变异系数和全局自相关分析测度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及内部各区域的经济差异.最后利用Jenks自然最佳断裂点法对各城市经济水平进行聚类,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十年间经济发展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系统评价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将有助于深入把握长江经济带的创新能力格局。基于此,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模型对上海等50座骨干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分析。根据综合评价结果,可将50座城市划分为领先城市、核心城市、重要城市、节点城市与一般城市5个层次。从空间视角观察,江浙沪地区呈现以上海为引领的"多极均衡"空间模式,其余省份呈现以各自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单极突进"空间模式。一级指标方面,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与科技创新载体指标呈现高度分化特征,均倾向于向省会、直辖市以及经济发达城市集聚。在科技创新绩效方面各城市之间表现相对均衡,一些经济基础较薄弱的城市,由于其产出的边际值较大而获得较为良好的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中国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城市群和中心城市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从城市群中心—外围城市研究视角,选取2003—2019年18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区域差异、分布动态和收敛性,对于形成优势互补的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发现:从典型事实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存在着外围城市向中心城市、向国家级城市群中心城市集聚的趋势特征;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更为显著,但在中心城市集聚优势不明显;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优势并不明显,但在中心城市协同集聚优势明显。从分布动态来看,城市群中心—外围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差距存在扩大的趋势特征。从收敛性来看,无论是全国所有城市群还是国家级、区域性、地区性城市群都存在显著的空间条件收敛。  相似文献   

5.
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评价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影响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并且存在指标维度与空间维度上的双重异质性。首先,长江经济带生态宜居与产业兴旺得分相对较高,乡风文明与生活富裕得分紧随其后,而治理有效得分相对较低;其次,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东—中—西”梯度递减的分布格局,即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相对较低;最后,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农村教育水平与财政支农水平是影响长江经济带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2013—2020年京津冀13个城市的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收敛系数、核密度分析、空间相关性分析以及Theil指数分解法对数字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京津冀整体的数字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北京的耦合协调水平最高,河北的最低但增长速度较快,与天津的差距逐渐缩小;京津冀及南、中、北部地区的耦合协调水平大致呈现收敛性特征;各地区的耦合协调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城市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京津冀耦合协调水平的总体差异明显,且差异来源主要是区域内的差异,中部地区的内部差异明显大于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文章选择长江经济带1998~2013年市域人均GDP为主要研究指标,综合运用变异系数、首位度以及ESDA空间相关分析方法对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市域经济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市域经济整体集聚现象显著,由不断增强向缩小趋势进行发展.热点区域的整体分布格局变化幅度较小,较稳定的聚集在长三角地区,主要是在南北方向上微弱变化.经济重心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29.9646°N~30.1077°N,113.7712°E~114.6731°E之间变动,经历了先向东再向西方向移动轨迹.标准差椭圆总体变化幅度较小,涵盖了经济热点区,主要呈现出西南-东北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测度各省市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借助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对各省市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与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深入探讨,并进一步挖掘耦合协调背后的滞后因子.研究发现:①时序特征方面,受金融危机、经济下行等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支出水平是影响社会保障的主要因素;②空间格局方面,经济发展市际变动明显,大致呈现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的格局特征.社会保障首位特征明显,总体空间格局保持相对稳定.③市际耦合方面,上海属于优质协调类型;江苏、浙江属于中级协调类型;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和贵州省属于初级协调类型,而云南属于轻度失调类型;④滞后因子方面,长江经济带大部分省市属于经济发展滞后型,而江苏、浙江、湖北和湖南则属于社会保障滞后型.  相似文献   

9.
文章建立BP神经网络评价模型,测算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中原、长江中游、成渝、关中、呼包鄂榆、兰西和哈长十大城市群的基础设施水平;运用区域差异总系数分析城市群基础设施水平的区域差异程度与来源;采用Kernel密度估计、空间Markov链方法分析城市群基础设施水平的分布延展性与极化现象,并描述在时间、空间滞后作用下的动态转移特征。研究发现,十大城市群基础设施水平总体呈现上升态势;总体差异在波动中呈下降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基础设施水平分布呈现不同的极化现象与趋势,并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邻域基础设施水平对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向上转移具有非同步、差异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理论,利用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城市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随机前性。结果表明: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土地投入、知识增长都对高质量发展效率产生正向影响;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效率存在省份之间以及省份内部自身的差异性,地区发展不平衡;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效率存在空间正自相关性,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对高质量发展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规制、基础设施对高质量发展效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