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曹辛华  陈阳阳 《阅江学刊》2011,3(6):136-140
“唳鹤”是唐宋诗词中的重要意象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学文化内涵。古人对鹤唳的解释多种多样,如警露而鸣、知时而呜等。唐宋诗词中的“唳鹤”意象与“鸣鹤”意象的内涵往往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唳鹤”意象主要用来表现鹤声的清远、高亮,但“鸣鹤”意象却多用来象征君子。此外,“鸣鹤”意象还衬托了和暖的天气,而“唳鹤”意象则往往与月、白露、秋等意象联用,表现诗人由此生发的“感兴”或者营造美丽的意境。  相似文献   

2.
认知语境与文化意象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从认知的的角度来解释语言中的各种现象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热点.认知语境是认知语用学中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关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是认知语境的基本操作单位,而语言的文化意象作为一种隐性文化,以其不可译性成为翻译中的难点.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文化意象移植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作的成败.认知语境中的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与文化意象有着密切的关系,译者的认知语境制约着文化意象的传递.  相似文献   

3.
文化意象翻译的实质是体现文本间文化意蕴的吸收与转化。为保存源语文化意象原有的文化特质和蕴涵,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是一种必然,同时必须权衡译语文化的互文接受能力,才能将源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映现至译语文化,产生出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相互作用后的新的文化意象。着眼于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探讨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的关联性以及文化意象的翻译转换策略,规避可能出现的消极互文干扰,对于翻译这一具有明显互文属性的文本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化意象论     
文化意象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整个人类历史和文化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是人的文化活动的独特方式和主体内容。本文对文化意象及其中的自我意象、社会意象、理想意象、意象的结构、意象的阐释、原始意象、背景意象、自觉意象,以及文化意象研究的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较详尽深入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动物意象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经历了从图腾符号向一般符号的衍变,各种文化形式中,都能觅得动物意象的踪迹。在《庄子》中,动物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意象是当时生态文化、生存文化、文化自身之发展及《庄子》自身文本创作方法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其存在的具体价值而言,动物意象在《庄子》中承担了说理的工具、情感的媒介、象征的载体等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张荣东 《阅江学刊》2010,(1):138-142
屈原是菊花象征意义的开创者,陶渊明是菊花象征意义的奠基者。菊花这一花卉意象因为陶渊明而具有了隐逸的内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原型之一。菊花因与陶渊明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不断地被赋予文化内涵,从而上升为人格的象征。  相似文献   

7.
以<月令>为代表的上古岁时文献,深刻影响到中国文化的思想与艺术的各个层面.以农业为基础的华夏民族,保持了对岁时变化的特殊敏感,月令模式是一种思想结构,也是一种艺术结构.与西方文学的四时叙事结构相同,中国文学也存在着春夏秋冬的四时抒情结构,四时转换形成了中国文学的四时抒情模式和审美意象.远古的四时祭祀是中国文化四时结构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吴智斌 《社科纵横》2010,25(3):71-73
上世纪末的中国文坛,诗歌创作中出现了"反意象"现象,而小说却大规模地引入意象。意象化叙事由此而成为先锋作家叙事策略之一种,主要代表是苏童。苏童小说多以意象化叙事代替了传统的情节叙事,这种叙事品格使苏童小说实现了与电影、电视及舞蹈等视觉艺术的便利沟通。  相似文献   

9.
"铁路火车"对于中国文学而言,是一个外来的新兴意象。这一意象的舶来正与近代以来中西方文化的撞击同步,从而折射着国人百多年来对"现代文明"的复杂想象。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标志性器物,"铁路火车"意象最初凝聚了国人对于富国强民的现代文明的期待,并延展为对于"黄金世界"的美好想象.同时,现代文明对于古朴神秘的田园乡野文化的必然侵蚀,又使"火车铁路"意象负载了知识分子的文化失落和痛楚,并纠缠着底层民众对于异己力量的恐惧与抗拒。重新追溯"火车铁路"成为文学意象的过程,也即检视西方现代文明进入中国文化肌体所产生的排异反应,这同样是反思现代性的一个端口。  相似文献   

10.
强韵嘉  单芳 《社科纵横》2012,(6):102-105
在中国现存典籍文献中,关于古代神话传说的文化遗存及神话意象形态的传承演变过程来看,《天问》与《山海经》中所载神话颇多启承之处,对二者相似相通的神化意象结合文献进行比较分析,互证其文化意蕴及艺术意象,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中原文化与楚地文明之间多元互融的一体化脉络。  相似文献   

11.
陆全 《社科纵横》2011,26(2):105-106,109
隐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的联系反映了民族的文化心理、精神和审美观。把具有文化意象内涵的隐喻翻译出来,使译入语读者有与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是隐喻翻译的难点。辜正坤对《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中隐喻文化意象的翻译,为探讨隐喻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和理念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纪永贵 《阅江学刊》2014,(1):129-138
杏花村意象是杏花意象与村意象相结合的产物,首先出现于晚唐。现存许浑、杜牧、温庭筠、薛能的四首诗不约而同地创设了杏花村文学意象,其中只有杜牧《清明》诗与酒家义项相关。明中叶之后,贵池杏花村被认定为杜牧当年吟咏《清明》诗的地方,从此,贵池杏花村与杜牧、《清明》诗的关系确定,地方风物也日渐丰富起来。康熙二十四年,贵池邑人郎遂编成《杏花村志》十二卷,后被《四库全书》存目书收录。民国四年,贵池人胡子正编成《杏花村续志》三卷。杏花村作为地方文化资源不断地被保护开发。杏花村意象包含四种文化形态,即村诗文化、村酒文化、村落文化和村游文化。  相似文献   

13.
任灵华 《社科纵横》2008,23(3):110-111
意象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更嬗积淀而形成的,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和深刻的美学内涵."意象"一方面具有无限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幅度,审美意义具右多层次性;另一方面其理论在"意"与"象"、"形"与"神"、"意"与"境"等二元互动关系中构成,赋予其文论内涵及其审美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丹顶鹤的文化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鹤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中华民族在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民俗、体育等多个文化领域,创造了灿烂的鹤文化。丹顶鹤高雅、俊秀的形态构成了其独特的外在美。在3300多年的历史过程中,鹤文化大体经历了三个演变过程,即由自然物到人格化的演变;由人格化向神化的演变;由神化到科学的演变。丹顶鹤的文化现象不仅渗透到了众多的文化领域,而且涵盖了华夏各类人群,丹顶鹤成为人们吉祥幸福、健康长寿、爱情忠贞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付梅 《阅江学刊》2012,4(1):142-148
萱草是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的植物意象。在古代社会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萱草意象酝酿出了丰厚的象征意蕴:一是忘忧,二是宜男,三是代指母亲。忘忧是萱草意象的基本象征内涵,它承载着社会生活与人文理想的深厚内涵;宜男意象也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萱草代母是一个较为后起的意义,在唐宋时期才出现并最终形成。这三者有着近似的起源,却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成为各自独立而深远的影响的文化符号,并共同构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萱草审美文化意象。  相似文献   

16.
魏望东  黄伯天 《社科纵横》2006,21(8):175-176
文化意象反映出一定的文化积淀。典籍内含有不少的经典文化意象,本文利用两则《论语》英译中涉及文化意象的翻译案例探讨如何以可理解可接受并且据实再现原典精华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7.
善于营造意象是陈与义南渡后诗歌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主要有两类:一类主要是"秋"、"暮"两个意象,表达诗人对时局战乱和社会衰败的感伤,另一类主要是"白发"、"拐杖"、"孤鸟",体现了诗人饱经战乱漂泊艰辛后苍老衰败的心态.这些意象总体呈现出一种苍老衰败、冷寂孤独格调,也折射出时代动乱与衰败的影子,使得陈与义南渡诗歌呈现出凄凉苍楚的艺术风貌,体现了诗人在战乱漂泊中独特的生活感受和创作取向.  相似文献   

18.
王三毛 《阅江学刊》2013,(1):139-143
竹是别离文学中的植物意象之一。竹意象负载着离别、无心与无情等象征意义,最终形成湘妃竹与临窗竹等特定意象,成为别离文学中的常见意象。竹意象以株体的分散远离(散生竹)、箨叶的离披掉落、竹竿的空虚无心、竹叶的四季一色以及竹使符的分与合等为特征,进而成为寄托别情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19.
王颖 《阅江学刊》2011,3(4):127-131
墓地松柏意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松柏由贵族专用墓木到民间普及的坟头树,见证了我国封建等级观念的时代变迁。墓地松柏意象中寄托着先民渴慕长生、祖灵尊崇和土地崇拜的意识,是研究古代思想观念、民俗形态的切入点之一。基地松柏又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抒情意象,在祭祀、追悼、怀古等文学中往往被借以表达生死之叹、怀亲吊友、历史思索等复杂的情感,有着深厚的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诗人们往往用特定的人物或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感情。几千年来,在无数诗人的笔下,经常出现的是以一种特定的社会职业来表征丰富文化蕴涵的人物形象———渔父,和以一种特定的景物意象来寄托心意的意象群体———田园和森林(以下称园林)。诗人们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