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兰州话中有些词语,口头上常听说,但很少见到如何写,有时偶尔见到写出的这些词语,多是换成了与之音近义通的其他字,总觉得不是兰州话中的那个字。后来阅读《说文》,发现兰州话中的一些词语原来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已不大使用的古语。这些词语有的能在《说文》中找到根源。理出这些词汇的演变发展线索,对于深入研究兰州方言词汇,更好地编纂字典辞书都很有裨益。下面举八例讨论之。  相似文献   

2.
利用现代方言资料可以有效地对古代的一些词语进行解释说明。从方言的角度对敦煌社会经济文献中的几个词语进行考释,可以补充辞书对这几个词语解释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敦煌文献为唐宋白话文献,在今天的通语中难见踪迹,但在许多方言中,与之语音相近或相通的词语仍在使用,可以为这些词语的释义佐证。利用现代方言对敦煌文献中的“阿莽”“■”“儃儃”“崖柴”■“色妇”“暖房”“帽惑”等十多条敦煌文献词语加以考释,可发现古代词语还活跃在今天人们的口语中,敦煌文献中的现代方言释证,能够为古文献研究及词语考释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份词汇调查材料。一方面是面向现代湘方言做调查,一方面是面向古籍做调查:现代湘中方言(旁及个别其它方言点)使用者而古书中有训解、用例的双音节、多音节词语人选。为了保证词语的方言特色,(现代汉语问典》已有的不再采录。这些词语,人们日常回头上使用频繁,现在逐一地在古书上找到它们的归宿(有的还就古今意义、用法的变化作些解释),实际是一件基础性研究工作。每一词语后注明该词语使用的地域。有时,方言中使用的是以古词语为基础组成的固定词组,则地名加在词组后。地点的标注以调查为依据,并不意味着其它地点不使用…  相似文献   

5.
《方言别录》是一部辑录唐代以来见于栽籍的方言语料典籍,书中收录了多种方言词,其中重叠词共计21个。对这21个古代方言词的疏证、训释,实际上就是对这些词语源流的考辨。  相似文献   

6.
规范型辞书应以身作则,在释义时尽量避免使用方言词,否则会损害自身的"规范"形象,同时也给使用者带来理解上的障碍。以"规范性"著称的《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时还是使用了一些方言词语,这与规范宗旨是相抵捂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华学诚等的《扬雄方言校释汇证》进行评介,指出此书有四大优点,是继钱绎《方言笺疏》和周祖谟《方言校笺》之后既能全面反映历代《方言》研究成果又能代表当代学术水平的一个新校注本。立足于“语言”来校释《方言》也是《汇证》的一大特色,这是全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文章从五个方面对这一特色进行了举例分析。除其他学者已经指出的之外,《汇证》还有两个不足。最后提出了笔者读《方言》和《汇证》时的四点疑问。  相似文献   

8.
《方言据》是产生于明末清初的一部方言辞书,收在《学海类编》中。该书由于编订后近两百年没有刊印,辗转手抄,出现了一些错讹。现将发现的17条略加考辩,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方言词语中的一部分是古语的保存.本文以历史比较方法,参照词语的音韵地位以及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对应规律,联系《广韵》和《集韵》等古代典籍,考求浙江绍兴方言中一些特殊词语的本字。  相似文献   

10.
本又补收拙著《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下简称《汇释》)未收前词语二十余条。主要是方言、口语语辞。释词体例一如前书,词条亦按笔画顺次排列。有些词语,他书虽已著录,然释义如未尽妥当或缺少例证者,则依旧收入。本文所引《金瓶梅》例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某些语言成分,正是昨天古代汉语中所固有的成分;利用方言材料印证古语词是训释古代词语的一条重要途径,它对古代汉语词语的训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考释涟源方言(白马片)中的部分动词古语词,希望能对古汉语的训释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证关中方言词语28条,除“罨、眼罨、眼”一条外,其余27条都出自唐宋以前的文献中。通过古今联系,可以使读者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古汉语的词义,同时也可以纠正对某些词的误释或补辞书之不足。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词典》古词语释义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我国使用最广的权威语文辞书《现代汉语词典》,其释义达到了较高的质量。通过研究发现,该书所涉古词语占全书相当比重,但其释义存在问题较多,浑释就是其中之一,浑释导致所释词义不别事物的区别特征,乃辞书释义之大忌,而《现汉》的古词语浑释条目所占比重不小。今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部分条目,逐条进行辨析订正。  相似文献   

14.
《方言》中某一个方言词,作为被释词,多数情况下不重复注释。但是,也有同一个方言词重复注释的情况。这种重复注释的情况,透露出《方言》某处说某方言用了某词并不排斥其他方言也用该词的信息。如果一个方言词仅见于它后面所列的具体的方言区域,不见于别的方言,那么几处重复注释所列的方言区域应该是一样的。事实上,并不完全如此。这就有力地证明:《方言》中说表达某一个概念,某地用某词,并不是说只有某地用某词,其他的地域不用该词。扬雄只是据实记录他的见闻,不是在作出全面调查,不是在知道了某词只有某地用而别的地方不用之后,才写上某词见于某地。换句话说,《方言》中某词见于某地,并没有暗含不见于其他地域的意思;《方言》中的很多方言词不能作为某一个地域独有而为其他地域所无的用词。将《方言》这一特点揭示出来非常重要,因为它牵涉到如何利用《方言》研究秦汉时期的方言区划、方言之间的语音对应关系以及汉语词汇史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扬州曲艺作品(评话、清曲等)中保存了丰富的方言资料,因此,扬州曲艺作品很值得语言工作者研究。本文撷取了扬州曲艺作品中使用的一些扬州方言词语,逐一释证,为扬州曲艺的研究提供一些基础资料。本文体例如下: 一、所收词条按今天扬州话的声母、韵母、声调次序排列。限于篇幅,这里仅选取了首字声母为[K]、[K‘]、[X]的部分词语。为排印方便,所收词条一律不标读音,读者如需了解扬州方言的语音情况,请参阅拙作《扬州方言的连续变调》(载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98—105页,第4期119—125页)。  相似文献   

16.
《史记》在中国语言学上占有突出地位 ,保留了西汉时期大量的常用词语 ,特别是西汉的口语词 ,而其中又以关中方言词为最多。笔者多次通读《史记》 ,收集其中的语法、文字、词汇、语音现象 ,讨论有关《史记》的注解。由于笔者自幼生长在关中 ,熟悉关中方言 ,特别注意其中反映的关中方言词语。这些词语大多数仍在使用 ,但前贤时哲至今没有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一些词语在现代的辞书中没有作为独立的词条罗列 ,或者所列的书证过于滞后 ,这些都给《史记》的进一步研究留下不足 ,也为汉语词汇的深入研究留下遗憾。本文拾遗补缺 ,摭拾《史记》中的疑难词语特别是属于关中方言的疑难词语安堵、不起、期期、不侵、斩、先后等 ,进行解释说明 ,以求纠正有关《史记》词语研究的缺点 ,补充字词书在设立词条和解释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扬雄《方言》记载楚地表老义的语词"革",晋以前不见于汉籍文献,《三国志》始见"老"、"革"连用现象,而今南方十余种少数民族语言仍广泛使用此词,这一现象启人思考。借助民族史和移民史,结合现代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实地调查,发现扬雄《方言》楚地词"革"源自古越语,随着古越族的变迁,保留于部分少数民族语言中。这一古越语词汉代通行于南楚江湘一带,为楚方言所吸收,后与"老"连言,进入汉籍文献,留存于现代汉语方言。  相似文献   

18.
徐森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2):46-49
萧县方言为中原官话洛徐片的一个方言点,是历史上较悠久的方言之一。萧县方言中保存了大量极具当地特点的古语词,这些词语在当地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在查阅古书、词典、现代方言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萧县方言中部分常用词语进行举例分析.借以研究这些词语在萧县地区使用的一些特点:大多数词语在保留原来意义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或者在使用的过程中,原来意义基本不用,只使用引申义;这些词语的使用,还往往呈现出双音节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在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众多领域的研究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永恒价值。数千年来对它作文字训诂和思想阐释的作品也已汗牛充栋。语言是思惟的直接现实,要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必先做好词语的训诂。但是,《庄子》文中许多词语的训释至今聚讼纷纭,有些甚至大相径庭。使读者莫知所从,这对阅读和整理《庄子》都是一个障碍。笔者在阅读《庄子》时发现,若干词语仍可在家乡的方言口语中找到佐证,由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词话》方言新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金瓶梅》的方言,向有鲁语说和吴话说。本文则以相当有力的证据,提出了晋语说,找出了山西雁北方言说。文章运用山西雁北方言可以明确破译《金瓶梅》中许多公认的语言难题。运用史料所记载的古代山西方言,与《金瓶梅》中方言土语相比较和印证。最具说服力的史料是本世纪初成书的《古今笔记精华》中方言部分,和清代光绪十八年成书的《山西通志》中方言部分。通过认真的比较,进一步证明了晋话说的可靠性,从而找到了开启《金瓶梅》语言之迹的钥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