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表现饮酒的诗人,他使酒和文人的精神生活发生了紧密而重要的联系。嗜酒的时代风尚影响了陶渊明,他借饮酒追求精神的超越与解放,化解人生的种种感伤、焦虑与痛苦,他在酒中获得了无限的乐趣和慰藉。他以自己的真性情和大才气实现了诗与酒的完美结合,达到了酒与诗的最高境界。诗酒合一表现为陶渊明引酒入诗,以酒寄意。诗酒合一使陶渊明更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使其诗文中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诗文与酒关系密切,史籍里记载了大量陶渊明和酒的故事。陶渊明也是第一个写作饮酒诗题材的诗人,从而进一步拉近了诗人和酒的关系。蔡松年将陶渊明作为异代知音,对陶渊明诗歌的意象做了全面接受,其中"酒"在蔡松年诗词中共出现了70次,足见其对"酒"意象的喜爱。在蔡松年看来,酒能助豪情,酒能浇忧愁,酒能寄闲情,酒与酬唱宴饮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3.
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追慕在陶学接受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苏轼对陶渊明其人其诗的评价比苏轼之前任何人对陶渊明的评价都要高,苏轼对陶渊明的推崇超过了他对其他任何一位诗人的推崇,除了屡发赞陶之声,苏轼还创作了一百多首“和陶诗”,显示出对陶渊明诗歌成就的高度认同和师法追慕.  相似文献   

4.
郝经和方回作为元代追和陶渊明《饮酒》诗人的代表,其诗歌都是借和陶诗的形式浇自己之块垒。但由于各自人生追求以及生活境遇的不同,在对诗酒生活的描写、对功名节操的态度以及对陶渊明精神的取舍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反映了陶渊明《饮酒》诗对元代诗人多层面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5.
李白与唐代酒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与唐代酒文化葛景春一唐诗与酒酒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颇有份量的一席之地。尤其在中国诗歌中,它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吟咏对象之一。唐以前的诗人中,在他们的诗歌中几乎没有不言酒的,像魏晋以来的著名诗人,如曹植、阮籍、嵇康、陶渊明等,都是以饮酒、咏酒驰名的。诗至...  相似文献   

6.
唐诗中有数量众多的饮酒诗和咏酒诗,唐代诗人普遍具有非常浓厚的诗酒情结。在唐代。饮酒赋诗是文人普遍的生活方式。酒,不仅是失意诗人的浇愁剂,也是诗人创作灵感的诱发剂。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离开人间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认真、全面地评述他的《饮酒》诗的论者并不多见,而从他二十首《饮酒》诗中,仅摘录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几句,或至多援引一首诗作为论据,便认为陶渊明“静穆”、“悠然”者,历代有之。笔者在本文中欲对陶渊明的二十首《饮酒》诗,做一次综合探讨,以便对这一组诗和陶渊明的为人作出较全面的评价。陶渊明的《饮酒》诗主要反映了他哪些思想情绪,从诗前的小序便可以看出其大概。其小序有云: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诗史上,陶渊明的《止酒》诗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诗体风貌,那就是每句诗都含有一个“止”字。对于这种诗体形式以及这首诗的题旨,前人见仁见智,颇多争议。通过掘发《止酒》诗在诗史上的特殊意义以及融会多元思想于一炉的深隐寄托,展示其似浅实深、由浅入深、浅深兼赅、浅深相照的艺术特质,揭示其历史原貌。《止酒》诗的诗体形式渊源于著名的汉代乐府诗《江南》古辞,融会儒道思想于一炉。其出现极大地拓展了文人墨客诗酒风流的精神空间,由此后代诗人形成了以止酒为高、以止酒为雅的代代不绝的“止酒情结”,而这也成为一种胸怀洒脱的人格象征。美是生命,酒神的舞蹈乃是生命的欢歌。美是凝视自己镜中身影的永恒,陶渊明的饮酒是永恒,陶渊明的止酒是明镜。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与酒     
酒在陶渊明的生命历程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在他涉及饮酒的诗作中能把握到三种意绪:感性愉悦、忧勤自任、逍遥自得。在饮酒中,诗人更多地流露出一种逍遥自适的心境。酒帮助诗人达成逍遥自得的生命境界,但起决定作用却不是酒,而是诗人“闲”、“静”、“远”、“虚”的人生态度。正是这种人生态度,使得陶诗的风格有别于李白等一些以饮得名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10.
青松是陶渊明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之一,陶渊明笔下的松,或表现自己坚定不移的志向,或象征自己的理想人格,或代表田园生活的欢欣自在,成为诗人精神慰藉的所在,是他孤高傲岸人格的象征.松的文学意蕴在陶诗中得到了更加淋漓尽致的展现,变得极为丰富充实.本文以陶渊明咏松诗为题,希望藉由陶诗中松的各种意象探出诗人的真实心理层面.  相似文献   

11.
政治理想坠入泡影的苏轼却在人身的沉沦中张扬了野性自由的精神,在历史的尘雾中重新发现了陶渊明,并引为旷古知音.苏轼带着他独特而深沉的人生阅历与诗性哲思浸入了对陶渊明的全面体验,历史的际遇使这两个相距六百年的诗人在百余篇<和陶诗>中得到了精神的相交.才气横溢的苏轼诗性地阐释、并重新建构了陶诗.<和陶诗>乃苏轼以"我"与"你"的主体间性的姿态对陶渊明理解与对话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诗歌中饮酒与咏菊的尤其多,饮酒寄托了诗人愁闷的心绪和未解忧愁,而咏菊则体现了诗人归隐山林、悠然自得的潇洒情怀.李纲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李纲借与陶渊明唱和,创作了不少和陶诗,这些和陶诗继承了陶渊明“饮酒”“咏菊”题材的诗歌内容与艺术形式,成为宋代陶渊明接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宋代的酿酒技术水准有显著的提升,饮酒风习在新的条件下更为普及,"止酒"也成为宋代社会习用语。宋代文献涉及"止酒"的语言遗存多与陶渊明《止酒》诗有关。宋人以"止酒"为主题的诗作展现了对酒和文化人生之关系的认识。有关"止酒"的多种文化态度的表达,反映了诗人们的隐逸思想趣向,也涉及疾病史、医学史知识的积累以及注重养生的健康追求。宋代诗人通过"止酒"透露的文化个性与人生态度,值得文学史家瞩目。宋诗"和陶"风习与"止酒"咏唱,以及与"止酒"相关的社会现象,或许可以看作中国古代酒史以及酒文化史别有文化风味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民国学人在四个方面探讨了陶渊明的孤独。一是孤独的状态:甘蛰仙对陶渊明的孤独作沉潜式的情感解读,俞人元则认为陶渊明在社会、朋友、家庭中都是孤独的,谢循初阐释了陶渊明在性格与社会境遇两个层面的孤独。二是孤独的原因:甘蛰仙认为陶渊明的孤独源于其傲岸清刚的性情,李长之认为陶渊明的孤独乃是其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谢循初则从身体状况、居住环境等六个方面系统地剖析了陶渊明孤独的原因。三是孤独的排遣:陶渊明以饮酒来排遣孤独是民国学人的共识,俞人元将陶公之酒与苏轼之贺若对举,推崇二者在酒与琴中的至尊地位。朱光潜则反驳陶渊明饮酒“逃避论”并高扬陶渊明之酒德。四是孤独的意义:甘蛰仙认为孤独决定了陶诗的风格与艺术手段,俞人元认为孤独玉成了陶渊明的人格与诗品,李长之则以壮美理论系统阐释了陶渊明的孤独。  相似文献   

15.
饮酒·赋诗·寄情──陶渊明引酒入诗说齐百祥提起陶渊明对我国诗歌发展的贡献,谁都不会否认:他开创了我国诗史上田园诗一体。这种诗体的出现,为古典诗歌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对后世诗歌的发展曾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已为历代人们所公认。此外,笔者认为:陶渊明...  相似文献   

16.
陶诗谈片     
一、“酒”是陶渊明的生活和文学的标志袁行(?)说,陶诗集中写饮酒,以至形成一种文学的主题。酒,已成为陶渊明的生活和文学的标志。又说,饮酒在渊明那里则是一种愉悦,他饮酒是饮出了深味的。他的作品中写到酒字的达到四十处之多,将近其诗文篇数的三分之一。方祖(?)说,渊明在他的一百二十四首诗篇中,他用了跟饮酒有关系的字,其出现了九十几处,其中单酒一字就出现了六十二个,  相似文献   

17.
李白写饮酒和关涉到酒的诗,占了他现存全部诗作约1/4,酒成了他诗歌创作的题材和人生的组成部分,并且饮酒和写诗相得益彰.李白一生为什么对酒十分喜爱,在<月下独酌>诗里阐明了他的理由和观点.  相似文献   

18.
苏轼在黄州的劳动生活诗有陶渊明田园之风,这些诗一方面展现了苏轼乐观旷达之外的另一个生活侧面,同时也蕴涵着苏轼对现实苦难生活的哲理思考。在黄州生活期间,苏轼融会禅宗精神,亲自开荒东坡,积极调适心态,将朴实的生活用诗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尤具生活气息。他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贫穷不丧其志,罹难而不失其节的精神尤为可贵。在这些诗中,不同地域的文化、民俗错杂其间,其历史、文化底蕴大大增强,对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播有着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隐逸诗人陶渊明以他自然,真淳的诗风,安贫乐道的人生体悟,在中国文学史上彰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追寻人生自我价值的道路上,时官时隐的陶渊明在矛盾中寻求到了心灵的归宿.对于田园世界的探寻,儒家的"独善其身"和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都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发现了田园世界的美,以苦为乐,沉醉其中.陶渊明的田园世界有着独特的诗化的审美意象,与酒为伴,以菊为友,快意山林,乐守田园,为后世隐逸诗树立了典范,从而开创了田园诗派,同时也为士大夫文人建立了一个桃花源似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的印象中,陶渊明是一位飘逸洒脱的饮者,然而实际上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对酒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从他对饮酒态度的细微而不可忽视的阶段性变化中,我们看到了他曲折的心路历程,由此可以更充分认识到现实的艰难处境对他造成的巨大冲击,也可以更深刻地领会诗人身上那如同古希腊雕塑一样的“伟大”与“静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