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隐喻成语翻译过程中,对源语文化的处理一般有"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法。前者主要以目标语为归属,后者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属。翻译方法的选择取决于译者的文化价值驭向、翻译目的、译文受众、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差异度等。文章认为,隐喻成语是一种独特的隐喻文化载体,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泽者应充分考虑源语和目标语文化的共性和个性,采取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原則,把原语隐喻承载的文化信息失真降低到最小限度。  相似文献   

2.
文化离散是近期在翻译界提出的新概念。把文化离散引入翻译研究为长期以来翻译策略中"直译"、"意译","归化"、"异化"二元对立的矛盾开辟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向。本文根据文化离散的原理,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尝试从文化离散的角度观察和学习大师级的精彩翻译实例,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到,只有精通目的语文化和源语文化的译者,能勇敢地站在源语的视角,尽可能多地传递异域信息,才能不辱使命得完成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
翻译过程既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又是模因传播过程,是对源语模因进行重新解码、编码、重组的信息流通过程。模因论为中国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译者作为传播模因的宿主,可以通过音译、直译及变体模因等方式将汉语模因引入目的语,从而将中国文化专有项传播给译语读者。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使源语模因在译语文化中得到最大限度地保真。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属性。不同民族文化间即有共性也有差异,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语际翻译必然是在介绍和传播源语所体现的文化也即文化翻译。词汇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具有浓重的民族性和强烈的时代性。翻译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译界一直存在着分歧。本文拟从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即源语与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与渗透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笔者认为,译者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以下四种主要方法:(1)直译法;(2)加注法;(3)增译法;(4)意译法。  相似文献   

5.
隐喻汉英翻译要求译者使用符合目的语社团社会文化特点的始发概念域的具体概念,来映射原语隐喻中的抽象概念,再现原语的隐喻意义和隐喻表达形式。事实上,现在一些汉英隐喻译文往往忽视隐喻的思维映射,不能接通汉英隐喻喻体意象,为此,要从转换喻体、直译喻体与增加释义、扩展隐喻与补出寓意等方面入手,来实现原文喻体寓意与译文喻体寓意映射的对接。  相似文献   

6.
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高度理解和阐释隐喻,将隐喻提升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隐喻本质上是将一事物的特征映射到另一事物中去,是基于相似性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由于汉英民族文化和思维的异同,作为思维表达工具的隐喻也折射出两个民族的认知共性和差异.隐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本质上是源语篇章到目的语篇章的映射.隐喻翻译应以认知为取向,以语用等效为原则,根据源语的隐喻化过程采取异化和归化策略,以使源语中的隐喻形象得到准确完整的再现与传达.  相似文献   

7.
中德两国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熟语。德汉熟语间的翻译其实是两国文化的再现。文章从文化视角出发,运用直译法、直译加注法、形象转换法或意译法对德汉熟语进行互译,力求在目的语中保持熟语的源语文化风貌,以促进中德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不仅受制于源语文化语境与原作者文化背景,而且也受到目的语文化语境和译者文化意识的制约。因此译者主体性体现在选取合理的翻译策略来协调两种不同文化,从而实现文化互动与交流。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处理的得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品的翻译质量,因此在译介过程中需要引起译者足够的注意。分析小说《京华烟云》中的众多范例,可以从多层次、多角度归纳出诸如音译、直译、置换、增译等多种有效的翻译方法,探讨源语文化成功融入目的语文化之路经。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又有着不同的语言,因此作为一种媒介,翻译就变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翻译中直译和意译是运用得最普遍的两种翻译手段。可有译者以及翻译研究者全盘否定直译,认为逐词逐句地直译就是硬译,这会使得译文晦涩难懂,甚至会错误传达原文的意思。怎样避免直译中的硬译,这就成了主张直译的译者及翻译研究者倾心研究的问题。要想使直译翻译出来的译文达到理想的效果,翻译过程中译者有必要充分调动语外知识并考虑众多其它社会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1.
翻译既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也是一项文化交流活动。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符号的转变,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也或多或少地出现信息传递的缺陷与困惑,如语言负载信息的传递缺陷、词汇的内涵差异与空缺现象、翻译是以源语文化还是以译语文化为标准等,要解决这些困惑,必须把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定为“在目的语中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文化意义或者说在文化上信于原文”,并在“直译”、“直译加注”、“直译加意译”、“意译”这四种翻译方法中贯彻这一原则。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角度出发,阐述了隐喻的产生过程,着重分析了隐喻与认知之间的联系,引出对隐喻认知功能的划分,这将有助于译者在隐喻翻译中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陕博日历·2021·大唐花舞》中的文化负载词隐喻翻译为例,基于认知隐喻理论,构建概念映射过程中的认知心理模型,探析总结隐喻意象的翻译方法,以期为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提供借鉴。文化负载词隐喻翻译需要经过解码—编码—实现身份归属三个步骤。针对文化负载词英译的编码过程,译者需根据自身解读选择恰当的隐喻翻译方法,对原文的文化内涵进行再隐喻化或去隐喻化或非隐喻化的改编,以译文实现与目的语读者的视域融合为最终目标,促使中国文化负载词所承载的隐喻意象为目的语受众成功接收,助力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4.
《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是中国当代文学英译的杰出代表.译者对原作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和生态文化负载词的出神传递是译作在海外市场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英译本文化负载词翻译实例,指出译者可通过借用法、直译法、注释法、释义法和增译法等翻译补偿和变通手段,在目标语语境中重构源语文化意象,使译作更好地贴近目标语读者,推动译作的海外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5.
电影片名不同译名的选择最终则取决于译者采取何种翻译策略。翻译策略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译者的文化感知力,即一种跨文化的感知能力。译者只有在具备了跨越源语与目的语两种文化的感知能力,深入理解源语和目的语的深层涵义,才能在翻译实践中创造性地结合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翻译出艺术性与商业性完美的影视作品。  相似文献   

16.
谈直译     
直译是翻译中重要的方法之一,优点很多。它可以帮助外语学习者理解原语的语言特征;还可以忠实地表达原文含义、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形式和体现原文的风格又可以丰富译入语的词汇。但直译亦有弊端,容易造成硬译、望文生义和语言表达不生动,不同语种的词汇、修辞及表达方式构成了各自不同的语法结构;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社会文化;以及译者在翻译中体现出来的本民族语言的功底、专业知识熟悉程度和翻译的态度这一自身修养是影响直译是否正确性的三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翻译名词时,译者应力求在目的语中同时实现源语的概念内容和识解方式,如果两者不能兼顾,则舍弃源语的识解方式,采用与目的语一致的识解方式。据此,译者可采用传承性翻译策略、参照性翻译策略和传承参照结合法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8.
隐喻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英汉隐喻虽然由于认知共性和文化交融而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文化相似性,但更多体现的是源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差异性。英汉隐喻体现了两个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灵活采用并结合不同的翻译策略,不仅要准确地传递语言的字面信息,更要真实地体现两种文化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即源语和目的语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上都要尽量达到对等效应。  相似文献   

19.
研究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211则政治隐喻的翻译为例,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认知映射,探究跨语翻译后政治隐喻认知映射的改变,以及不同认知映射方式所对应的翻译方法,进而阐述政治隐喻英译的规律性特征。研究发现,政治隐喻跨语翻译后概念域的认知映射关系可分为映射匹配、映射缺失和映射转移三种,映射匹配对应保留喻体的直译法,映射缺失对应舍喻体、留喻义的释译法和舍喻体、舍喻义的省译法,映射转移对应转换喻体的借译法。其中,实现认知映射匹配的直译法占比最为突出,彰显了对外政治翻译中译者的话语自信。隐喻翻译是译者文化认知的“体验”过程,书中的政治隐喻英译呈现出回归源语文化的倾向,尽可能地保留原文隐喻的认知映射,进而再现领导人的话语风格,争取更广泛的国际支持。   相似文献   

20.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由于生活环境、意识形态、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文学艺术传统等的差异,形成了一些本民族语言中特有的、反映本民族文化特质的词汇,即文化负载词汇.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汇的过程中,译者应尽可能地展示原作的风貌,最大限度地追求源语与目的语"最贴近的对等".至于具体的翻译方法,应以异化的翻译辅以各种补偿手段(如加注)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