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采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2、2005和2007年我国进出口隐含碳排放量并对相应的贸易结构进行了优化分析。我国是国际贸易中的碳污染转入国,且隐含碳排放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和金属产品制造业等少数几个高隐含碳排放产业,而这样的贸易结构不利于降低碳排放。为改善现有的贸易结构,给出以下建议:鼓励发展碳污染转出产业以及因贸易而存在少量碳污染转入但顺差额较高产业的贸易;限制因贸易而导致大量碳污染转入且顺差额较低甚至是逆差产业的贸易。  相似文献   

2.
利用Eora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库,在增加值贸易核算框架下测算全球189个国家(地区)之间的贸易隐含碳进出口情况,重点讨论发展中国家(地区)和发达国家(地区)增加值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流动趋势与行业特征.研究发现:1)发达国家(地区)是全球主要的增加值贸易隐含碳净进口地,而发展中国家(地区)则是主要的增加值贸易隐含碳净出口地,2000—2015年发展中国家(地区)增加值贸易隐含碳净出口量不断增长,2015年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增加值贸易隐含碳净出口量占全球增加值贸易隐含碳净出口总量的95%左右.2)中国、印度、俄罗斯、南非、阿尔及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发展中国家(地区)对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新加坡、法国等发达国家(地区)的隐含碳净出口比重在50%至90%以上.3)从行业上看,发展中国家(地区)对发达国家(地区)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增加值贸易隐含碳净出口均主要集中于电、煤气和水,石油、化工和非金属矿物产品,运输业,采矿和采石,电气机械等行业,主要行业的中间产品增加值贸易隐含碳净流动多数高于最终产品.发展中国家(地区)替发达国家(地区)承担着全球主要的碳排放生产者责任,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隐含碳流出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低碳发展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日技术异质性,使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利用WIOD数据库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对1995—2009年中日贸易隐含碳进行了测算,测算中考虑了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碳排放。同时,采用SDA分析,对中日贸易隐含碳的变化进行了因素分解。测算结果表明:从1995—2009年,在中日贸易中,中国出口隐含碳从40.78Mt增长到152.78Mt,进口隐含碳从12.25Mt增长到66.87Mt,净出口隐含碳从28.53Mt增长到85.91Mt。因素分解结果表明:在1995—2009年期间,对于中国对日本出口隐含碳的变化,规模效应促使了隐含碳的增长,技术效应促使了隐含碳减少,结构效应影响比较小。  相似文献   

4.
利用MRIO模型对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市、区)在2002-2011年间的农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我国农产品出口、进口隐含碳排放量总体均处于增长态势,且后者增速较之前者更快;农产品净出口隐含碳排放逐年降低,自2003年开始成为碳排放污染转出国;我国农产品隐含碳排放与净出口隐含碳排放较大的省份大多位于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隐含碳排放量相对较小。继而采用LMDI因素分解方法,进一步分解农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有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最后提出优化农产品的进出口结构;全方位监管“隐性”碳排放的国际转移;设定区域农产品生产环境规制级差,实施区域碳转移补偿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经济贸易的低碳化发展趋势为福建省外贸结构优化提出了新的课题。利用单区域的投入产出模型,估算福建省各对外贸易产业的完全碳排放系数及隐含碳排放量;并基于福建外贸结构中少数贸易部门占据了大部分的隐含碳排放、对外贸易偏向于隐含碳高排放产业的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用改进的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对1998-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中的碳排放成本进行定量核算。研究表明,我国进出口贸易引起大量的隐含碳排放,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隐含碳排放量大幅度增加,贸易碳成本急剧增加。对2002年和2007年的21个部门的贸易净出口隐含碳分析,可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化学工业等部门是造成我国隐含碳顺差的主要部门。针对我国贸易碳成本问题,应从能源结构及贸易结构两个层面制定相关节能减排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在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低碳经济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随着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木质林产品的碳排放问题逐渐受到各国的关注。分析了中美两国木质林产品的贸易现状,从隐含碳的角度,运用投入产出法估算出近10年来中美两国木质林产品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并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对木质林产品贸易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经对比发现,中美木质林产品贸易存在的隐含碳排放主要是由于贸易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不先进、减排力度不均衡、缺乏国际合作等问题导致。提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加强国际合作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资源环境压力主要来自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包括来自不可持续的生产、消费、贸易模式,尤其是出口导向的劳力资源与环境密集的粗放式、不可持续的贸易增长模式,加剧了中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分析纺织和电子行业贸易对我国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贸易的价值量是顺差,而贸易的生态环境却是逆差。如果继续延续这种不可持续的贸易增长方式,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将难以为继。因此,中国必须在推动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的同时,促进可持续贸易,通过绿化贸易政策,以环境优化贸易增长,促进可持续贸易,才能减少并扭转对外贸易的生态环境逆差,实现经济、贸易和环境多赢。  相似文献   

9.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已成为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但由于巨大的贸易顺差而替进口国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导致碳泄漏的发生。本文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对2002年和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问题进行研究,分别核算国家及部门层面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情况,分析进出口排放较多的重点部门,探讨由对外贸易引起的碳排放责任的归属,最后为得到更加合理的减排方案及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低碳减排已成为进出口贸易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广东省是贸易大省,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总结出El量较大的11个部门,通过矩阵运算,计算出其完全消耗系数,再结合广东省进口总量和出口总量,计算了广东省2007年进出口贸易中隐含碳的数量,在此基础上对广东省碳减排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的度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取得了诸多成果,研究表明,不管是整体对外贸易还是双边贸易角度,我国基本上都是碳排放的净出口方,出口贸易是我国碳排放量迅速上升的重要因素,但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可忽视;中国应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承担相应的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减少经济增长过程中碳排放量。同时,学界应从拓展研究视角、更新研究方法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与拓展现有研究。  相似文献   

12.
垂直专业化是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家(地区)间的垂直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通过构建基于垂直专业化的对外贸易隐含碳测算模型,利用可比价全球投入产出表测算并分析中国1995—2009年的对外贸易隐含碳;考虑到各国的技术异质性,使用各进口国本国的碳排放系数测算中国的进口隐含碳,以求测算结果更加准确。研究结果表明: 1995—2009年,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垂直专业化程度逐渐增强,中国为生产出口产品排放了大量的CO2。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在整体上逐渐增加,其中出口隐含碳从1995年的502.12百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2 398.96百万吨;进口隐含碳从1995年的141.14百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1 423.7百万吨,净出口隐含碳从1995年的360.96百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975.26百万吨。从分行业的情况看,纺织业和光电设备制造业等部门是隐含碳的主要净出口部门;采掘业和建筑业等部门是隐含碳的净进口部门。中国的对外贸易隐含碳呈现失衡状态,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中国为对外贸易隐含碳的净输出国;另一方面,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占出口产品总含碳量的比重一直高于中国出口产品中国内增加值的比重。  相似文献   

13.
对于在国际贸易中产生的隐含碳的相关研究正日益受到关注.运用投入产出法测算了天津市1991-2011年的工业出口隐含碳,为了考察天津市工业出口隐含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选取了天津市1991-2011年GDP、能源消耗、出口额相关数据与工业出口隐含碳排放进行了协整检验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增长,天津市工业出口隐含碳呈逐年增长趋势;天津市GDP、能源消耗、出口额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能源消耗、出口额是隐含碳排放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GDP不是隐含碳排放的Granger原因,出口额是经济增长GDP的Granger原因.最后针对以上分析结论,提出天津市工业低碳转型升级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2002、2007和2012年投入产出数据为依据,计算了我国木质林产品行业的隐含碳排放,并应用LMDI分解法对木质林产品行业的隐含碳排放变化影响因素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隐含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木质林产品行业的隐含碳排放主要用于出口产品使用,中间产品消耗的碳排放水平比较高,在碳减排方面存在较大的空间。木质林产品行业隐含碳排放的拉动因素按其促进效应的大小依次为:经济产出、人口规模和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则是抑制木质林产品行业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出口贸易隐含碳变化驱动因素分析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是区域间气候变化谈判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研究区域出口商品中隐含的碳排放及其增长的驱动因素,通过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嵌套的结构分解分析(SDA)模型,测度能源消费结构等九个因素对出口贸易隐含碳变化的作用,并以江苏省为背景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与1997—2002年相比较,江苏省在2002—2007年出口贸易隐含碳迅猛增长,出口结构变动、最终需求扩张及出口规模扩张是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使用效率的改善则是减少隐含碳排放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理念己深入人心,具体到对外贸易领域,就是要使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对外贸易增长的“双赢”目标,推进国内循环经济。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及出现具有国际法依据,一些环境公约与WTO的协定中均有绿色贸易壁垒的规定。如何正确认识绿色贸易壁垒、如何克服其对我国经济贸易的影响及如何利用绿色贸易壁垒,对促进我国经济、贸易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的。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对绿色壁垒的理论研究进行综述,为绿色贸易壁垒问题的研究提供重要素材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碳减排责任分摊研究——基于共同环境责任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区域间碳减排责任分摊,是制定节能减排政策的一大关键难题。为合理确定各区域碳减排责任,基于投入产出方法对中国区域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进行测算,进而按照共同环境责任原则确定各区域碳减排责任比重。在此基础上,将中国2020年减排目标逐年进行区域分摊。研究发现:中国碳排放存在由资源富裕区域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由沿海向中部区域转移的基本特征;2006—2020年中国累计应减少碳排放量随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而增加;中部地区分摊的减排任务最重,京津区域减排任务最轻。为实现总体减排目标,国家应对中部、西北等区域进行财政补贴,鼓励其调整产业和贸易结构,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碳排放强度;同时,应激励东部沿海区域对能源富裕区域进行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