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某种物事一旦进入传统习俗之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社会承载就会自然增加。从文化审美意义上看,在现代乡土作家笔下,民俗既是人物具体活动的背景,又是人物行为的心理渊源:喝年糕汤,吃烙饼,吃讲茶,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凝固的物质民俗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现代乡土文学家们思考的是中国人应该如何从文化的阴影中摆脱出来,过一种更健全、更正常、更合理的生活,因此在小说文本中得到展示的民俗事象的文化含义就在于其深刻的历史批判意识和反思色彩。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涌现了一大批浙江乡土文学作家,作为与鲁迅有着相似的乡土背景,又受到鲁迅扶持影响的王鲁彦,被公认为"更多师承了鲁迅的笔致、风格",他不仅怀有对乡土文化、农业文明乃至历史变异的先验之见与敏锐感悟,更着力于对社会现状和传统文化的批判,从而在文化批判、社会批判乃至生命哲学上都使乡土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京派乡土文学主要秉承了前现代文化资源,并从这一文化资源出发对现代文明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空间上,京派乡土文学的向度是指向乡土的,对乡土尚未遭受现代化侵袭的人性的美与爱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讴歌;从时间上,乡土文学是指向过去的,“回到过去”是它的总体情感倾向。这一切既源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又是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反思。从当下的文化立场看,京派乡土文学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批判现代文化的同时,已经不自觉地具有了后现代文化价值,并与生态批评产生了精神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力图勾勒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创作的整体面貌:鲁迅是乡土文学的开山,他以峻切的现代理性和对农民的俯视精神,开掘出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层积淀和国民的生存状态。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流派,三十年代的四川作家群、东北作家群、“京派”等都以不同的审美风范开掘出民族文化心理的现代表现。“左翼”乡土文学体现着五四乡土作家的文化批判意识向阶级意识的转换过渡特征。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学实现了文化批判主题向阶级意识的转换,作家对农民的心态由俯视变为仰视。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乡土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马华乡土文学,指的是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将二者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我国的乡土文学创作及其发展道路。二者的共同之处是从现代文明的角度烛照乡土之恶,从现代的审美标准来观照乡土中的民俗风尚,表达人类对返朴归真、自然和谐生活境界的向往。二者也有明显的不同,那就是马华乡土文学对原始风情的描写有其独到之处,对反映民族间的关系更加慎重,对文化传统的传承问题十分敏感。这些不同方面对于我国的乡土文学创作及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即我国乡土文学应在表现文化的多样化上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6.
鲁迅开启和造就了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鲁迅乡土小说透射出来的人格力量、文化器识、批判理性以及文本风格对整个20世纪乡土文学产生了极其重要的艺术影响,而他关于乡土文学本质的独特认识与理论建构也对现代乡土文学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规约、指导意义。鲁迅的乡土文学观与乡土小说实践是现代乡土文学艺术之源。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乡土文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激发的人道主义、平民主义思潮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乡土”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思考提供了现代启示;他的乡土文本使民间习俗文化与风物传统以及多样的民间生活成为了乡土文学的重要“养料”与“维生素”,完成了乡土中“自然人性”的美学构想,并为历史与文化、乡情与理性、城市与乡村的双重审视的文化母题,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解答思路。当下乡土文学应该注意当代农村问题、乡村题材的创作与研究,城乡整合中农民的关注与关怀,中国特色的“新现代性”建构以及土地大地的生态追根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还乡文学: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自然文化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还乡文学是 2 0世纪乡土文学的一种形态 ,其中心话语是自然文化 ,即归依自然。它是一种心理原型。在还乡文学中 ,乡土人生及其风俗人情是自然文化的价值隐喻 ,具体表现为三种价值形态 :一、精神家园 ,是现代人疲惫、孤独的灵魂的安息之地 ;二、精神动力 ,激发人生不断求索、奋进 ;三、批判的尺度 ,是进行社会批判、文化批判、文明批判的终极价值 ,特别是在文明批判方面 ,更显出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以来的"乡土中国"形象书写深受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对乡土文明和传统文化的持守,对城市文明和工具理性的批判,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与认识。这种创作态势,对探寻"乡土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但其可能的偏狭又会成为一种制约和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10.
近现代东方社会普遍进入现代化历程,这个进程与反帝反殖反封建斗争交汇一起,20世纪中后期又面临“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乡土”成为东方作家在民族(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选取的一个最根本、最本土、最自我的文化、文学甚至政治立场,他们以“离乡”和“批判乡村”拉开乡土文学的序幕,接着以“乡村批判”和“归乡”为乡土文学的自觉时期,后经“乡土”与“祖国”的同一以及“仰视乡土”的“新乡土文学”的创造,最后进入文学、文化、人类灵魂的乡土“寻根”之旅,“乡土”被赋予了文化批判与现代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萧红以杰出的讽刺批判艺术,深刻展示了病态、落后与原始的乡土民俗文化,从而使人们从历史、民俗、文化的角度,真正切入中国乡土社会的内部,了解当时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和乡土社会的真相。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乡土文化热的中西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文化"研究不仅为我国建构民族国家发展模式提供分析与批判的知识基础,而且为我国立足于本土文化的民族自主性多重现代性奠定了精神资源.五四现代性话语建构中由鲁迅、茅盾等首倡的"乡土文学"范畴,与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起完成了现代中国"乡土文化"的本土话语方式.21世纪初"三农问题"的政治时代主题与"启蒙的反思"的文化价值主题,与"全球一体化"下的"地方知识"民族性诉求,成就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乡土文化热.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内蕴与20世纪古典主义中国化"此一研究命题的提出,将别开生面地触及到意味很重的中国文学理路生变之历史图景及满溢张力的多重文化视境之极致外射。这里极有必要勘探三大隐而不彰的文学现象: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主义审美理想,二是20世纪古典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境遇投射,三是人文精神危机与古典主义审美传统之现代审视。此一视角撰写的初衷在于:首先着眼于凸显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建构对自身古典传统文化资源之吸收、转化与应对,依然秘而不宣地保持着某种根本性的承袭与审美认定;其次则为20世纪现代中国文坛中这股被多数人盲视的古典主义思潮之历史现状、生变流迹及递嬗变迁的显现范式,提供了一种绵密而深邃的现代性反思、检视与批判之向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14.
乡土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分支,沈从文乡土小说是典型的一类,其创作因意识形态几度沉浮,却在西方得到高度认可与传播,继而引发国内重读。中国乡土文学要走向世界,必须树立民族自信,持宽容与理性心态,挖掘乡土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意义。乡土文学海外传播虽有先天局限性,但中国乡土文学的民族性仍需重视与保留,这既是客观审美需求,也有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尤其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民族差异性正可以彰显乡土文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乡土文学是最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类别。对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乡土文学进行比较是探寻乡土文学与本土文化、社会背景内在关系的必要途径。为此,选择了中国乡土文学的开创者鲁迅先生与西方三大杰出乡土作家之一托马斯.哈代进行分析比较。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和英国的乡土小说为视角,透过鲁迅与哈代乡土小说中的依恋自然情结、悲剧性主题及人道主义等相似点的表面现象来分析其作品的本质差异,即鲁迅乡土小说的社会性(强调人物与社会的冲突)与哈代乡土小说的哲学性(强调人物与自然环境的冲突)。这两种差异构成了东、西方乡土作家作品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6.
在民国红楼文化思潮的生成中,鲁迅身处林黛玉形象的现代传播与梅兰芳红楼戏的大众接受之间。通过对书上的林黛玉及其社会影响的认知理性辨析,鲁迅洞见了红楼人物形象在民国社会语境下可能出现的文化内涵。鲁迅对民国流行文化中的梅兰芳黛玉旦妆照作出价值理性评估,由此质询中国民众独立的审美能力。鲁迅对梅兰芳戏曲的公开批判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表达文化公共理性的重要案例。鲁迅的文化理性表达将为我们理性建构本土文化话语、理性认识民族艺术提供新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新疆新时期汉语小说创作呈现出鲜明的乡土化特点。主要表现在对新疆不同文化背景下“乡土社区“生活及联系着乡土的传统文化或批判讽喻或礼赞讴歌的揭示,或表现出传统文化遭遇到现代文明的独特思考。这种整体性的文学创作景观因于新疆社会政治经济形态,也由于新疆作家对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继承创新。  相似文献   

18.
肇始于西方启蒙运动的现代性,既带来历史的巨大进步,也引发现代社会的诸多危机。审美现代性作为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日益受到思想家的重视和关注。中国现代性的发生在天人关系、人与人和人自身关系的不同对待上与传统审美产生一定矛盾张力关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与现代性相融的对接面,激活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传统审美智慧,由此建构有中国化特色的审美现代性,是探索缓解现代性困境和危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乡土文学以描写现实、揭露黑暗、促进社会改造为目的,对现代中国农村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现实主义表现,具有高度的现实认识价值和历史认识价值。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拓者和引路人。他的作品,以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乡土文学”做出卓越的示范。鲁迅用自己的作品证明,农民的乡土题材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给现代小说开辟了新领域,提高了新小说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哺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灿烂的华夏文明;近代以来却急剧衰落,在社会变革中每每受到猛烈批判(比如五四时期)。这种巨大的历史反差,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中显得格外冷峻而意味深长。几代中国人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历史命运,便不断展开痛苦而冷峻的反思。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这种反思仍在继续和深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新的起点、高度更深刻地反思、变革传统伦理文化,成为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世纪之交的中国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变革是艰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