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遭遇拐点     
发展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有一个经验性的结论,俗称刘易斯拐点。它的具体含义是:发展中国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被消化殆尽,原来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假定(同样被称之为刘易斯劳动力供给模型)将不再成立,劳动力价格开始上涨,由工资上涨推动的经济结构转型则变得不可避免,最终将完成一个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历史性、趋势性的变化,劳动力从近乎无限供给向短缺转变,以及伴随而来的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预示着“刘易斯拐点”正在临近.本文在分析浙江经济发展方式与农业转移人口的交织影响的基础上,提出要抓住“刘易斯拐点”这一契机,倒逼企业转型升级,降低对低素质劳动力的过度依赖,并通过建立平等向上流动通道、加强在职技能培训、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途径,逐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3.
2009年以来,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观点被“民工荒”现象逐步推翻,其诱因是“结构性的不协调”,是制度性歧视抑或是中国的“刘易斯拐点”真的已经到来?为理清这一问题,结合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进行了经验分析.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外出务工收入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以及农村金融体制和信用制度的改革是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拒绝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有鉴于此,一方面,政府在下一步的招商引资工作中,不能再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来吸引投资者;另一方面,政府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及其转移接续制度.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我国"三农问题"的了一系列政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政策的效果究竟如何?文章选用考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Bruno-生产函数来对我国农业劳动力的剩余状况进行动态分析.通过测算近30年来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变化趋势,检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政策的实施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效.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只有技术变迁的方向与本国资源禀赋相一致,才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近30年来,中国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的优势,推进非熟练劳动力增进型技术进步,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研究表明,中国劳动力供给由无限向有限转变,“刘易斯拐点”临近,传统增长模式日渐式微;在国际分工中比较优势,将向更具技术密集度的产业转移.在此背景下,中国技术进步的方向应由非熟练劳动力增进型技术进步向熟练劳动力技术进步转变;同时,避免向资本增进型技术进步转变,提高劳动报酬占GDP份额.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农村人口转移"刘易斯拐点"接近及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已成为影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和层次的重要因素。黑龙江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结合自身省情特点和发展目标情况下,高起点规划,积极地推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在农民工就业、返乡再就业及劳动权益保护、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本文在深入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因果和系统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基本情况、特点和目前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湖北省到底潜在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概念,从西方学者到国内的郭熙保、夏长杰、陈运先等人都有较为深刻研究和论述,他们为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规模和转移过程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具体测度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如,郭熙保的人地比例关系说)。在众多研究中,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刘易斯的“零边际产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获得比较一致的认同。尽管在我国具体的经济现实条件下,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我国农业生产率低,农业对劳动力的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方式在时间与空间两方面发生变化是产业结构转换的原动力.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转换进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对我国农村劳动的转移进行研究具有尤为突出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劳动力转移时间维度的分析,探讨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与速度的因素.在建立一个更加符合实际的劳动力转移模型之后,运用新古典主义和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考察了全国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得以建立的最主要的障碍——户籍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剪刀差"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实行工农产品的"剪刀差"政策,将农村财富集中起来支持城市开发和建设,在这种政策之下,我国的城市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贫困动态转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改善贫困状况以及减少贫困人口是我国始终面临的一个大而难的课题。文章以2006~2009年调查的农户家计面板数据为样本,从市场参与的视角,运用转移矩阵以及多层Logistic发展模型来分析我国贫困家庭动态转化以及脱离贫困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发生贫困的家庭中,60%以上属于暂时性贫困;此外,转移劳动力人数对脱离贫困的影响最大,其次就是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最后提出农村扶贫政策要放在解决暂时性贫困上,并鼓励劳动力参与市场,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福建省劳动力的地理分布状况及其动态演化特征的分析中,看出福建省劳动力分布的地区集聚现象明显.对劳动力分布地区差距的σ收敛,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进行检验,发现:1990-1997年,福建省整体、闽东、闽西、闽南、闽北地区劳动力分布差距"波动"增加,1998-2004年差距逐步缩小,1990-2004年福建省整体劳动力分布地区差距不存在σ收敛,β收敛,但存在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特征.究其原因,主要是地区经济水平、地区经济发展禀赋以及受政府政策、体制影响的不同.提出了构建社会协调发展的宏、微观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培植本土主导企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企业正经历着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局面.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外汇汇率饱受的压力使我国企业在资金上面临着不确定性;技术创新跨越行业的边界创造的非线性的动态经济结构使企业在项目的选择上面临着不确定性;对国外投资环境、政策、法律制度、社会习俗的不熟悉以及无对外投资经验使我国所鼓励的企业走出去战略面临着国际市场开拓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李强 《统计与决策》2012,(6):111-115
文章通过设定面板协整模型来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关系,并基于面板误差校正模型考察短期动态调节效应。通过研究认为: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异质性的面板协整关系;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效应取决于城乡收入差距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短期内应提高农民收入和加大农业投入,长期内应着力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张顺 《统计与决策》2007,(2):106-108
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本文以代表性家庭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农村家庭基于区域风险及其相关性影响下的劳动力流动模型。根据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激励机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污染空间扩散这一遗漏掉的非观测变量将传统线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空间维度扩展成能同时测度环境污染与不同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空间双拐点"模型。基于中国31个省区1990—2012年工业废气面板数据的检验结果显示:某一地区工业废气污染与辖域内、外不同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均呈倒U型,这一结论即使在置换包含不同邻域数的空间权重矩阵之后也具有稳健性,因此遏制工业废气污染需同时逾越辖域内、外经济发展"拐点"。随着产生污染空间扩散的毗邻地区数增加,改善工业废气污染所要求的辖域内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严格,辖域内"拐点"到来呈滞后趋势;而改善工业废气污染所要求的辖域外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则随着地理毗邻关系减弱而趋于宽松。政策提示污染治理需国家层面整体推进、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以及杜绝落后产业的区域间转移。  相似文献   

16.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理论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生产函数理论分析了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效应机理,构建了效应的测度指标,并对历年来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农村劳动力边际生产力的明显改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在过去的22年里,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国民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约为12%.分段来看,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劳动力流动增长效应增加迅速,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劳动力流动的增长效应增长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17.
人口转型与计生政策的变化 2012年,我国15至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69.2%,下降0.6个百分点.这是长期以来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的第一次下降. 由此引发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和议论.不少经济学家、人口学家表示:劳动力人口下降,可以说是人口转型的一个拐点,会加剧人口老龄化速度,意味着我国人口红利将逐渐衰退和消失.放开和调整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呼声日渐强烈.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农村人口,尤其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一拨一拨地走出农村,潮水般地涌向城市和工商企业.他们拖家带口,多数常年不归,有的在城市和企业扎下了根,从此一去不返.前几年留守农村的青壮年妇女如今亦纷纷离农而去,昔日所谓的"386199部队"(妇女、儿童和老人)现在只剩下了儿童和老人,农村变得异常的安静(抑或萧条),大有"空心"的趋势,"空心化"的概念由此产生.  相似文献   

19.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经济成分的日益多元化,计划时期形成的抑制人口迁移的政策性壁垒逐步削弱,农村人口的迁移权利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也迫使滞留在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到城市谋求出路.在这样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的规模逐年增加,并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民工潮",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推动着中国人口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引用刘易斯的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假设条件,从劳动力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的根源,并量化了劳动力相关因素对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程度,为实现中国经济的外部均衡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