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永泰 《统计与决策》2006,(24):150-152
0引言虚拟型学习团队是由跨部门或跨组织边界,以及权威核心与知识或技能互补成员构成,以权威核心为交流平台,发掘新想法,并组织成员达到知识、经验的共享和项目集成的动态调整,在学习与创造中实现组织目标[1]。虚拟型学习团队概念的提出依赖于管理实践和组织理论发展的环境、虚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关系的视角探讨了供应链企业关系的类型,以及其供应链知识共享的内容与目的;然后运用博弈论思想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并比较不同企业关系的供应链知识共享活动的决策行为;最后通过算例仿真指出,在成员企业间建立"双赢"的战略伙伴关系更有利于提高供应链知识共享的绩效。  相似文献   

3.
供应链知识共享行为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供应链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动力匮乏的现象,对供应链知识共享行为展开定量研究。文章充分考虑了知识共享成本、共享风险以及知识吸收转化能力等因素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运用动态博弈理论建立了供应链知识共享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析并比较了供应链成员企业在三种不同情况下的知识共享决策行为,剖析了知识共享过程中供应链下游企业"搭便车"行为,为促进供应链知识共享提供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4.
组织内知识共享的进化博弈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有限理性前提下,运用进化博弈论的模仿者动态模型,分析了组织内隐性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型员工的进化稳定战略。研究发现:在共享知识的过程中,知识型员工所获得报酬、同伴行为以及共享知识的对方的行为都会影响到知识员工的行为选择。组织应该为员工共享知识提供积极的氛围和健全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5.
将企业间知识共享这一因素引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博弈过程,在完全信息条件下研究三级供应链中零售商分别与分销商、制造商进行知识共享时知识共享量与企业信用风险水平和供应链信用风险传染强度之间的关系,并结合算例进行了数值分析.基于Stackelberg博弈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上的知识共享有助于降低供应链成员企业的信用风险;进行知识共享的企业间信用风险传染强度随着知识共享量的增加而增大;企业进行知识共享比不进行知识共享时受到其它企业信用风险传染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6.
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能力分析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核心能力与知识的网络模式 美国学者Dvertpont&Prusak对知识给出了较为明确、合理的解释:知识是一种有组织经验、价值观、相关信息及洞察力的动态组合,它所形成的构架可以不断地评价和吸收新的经验和信息.在组织结构中,知识不但存在于文件或档案中,还存在于组织机构的程序、过程、实践及惯例之中,即有显性知识(codified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之分.所谓显性知识,是指可以通过正常的语言方式传播的,可以固化于书本、磁带、光盘等媒体介质中的那一部分知识,是可以表达的,有物质载体的,可确知的.而隐性知识主要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却不易用言语表达的知识,它储存于企业员工的脑海中,尚没有通过有形的载体把知识展现出来为大家共享,与员工的个人能力息息相关,是个人经验的一种体现.据统计,隐性知识约占知识总量的90%,而显性知识所占比例不足10%.隐性知识是非格式化的、缄默的、嵌入系统的、动态的知识,它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对隐性知识的把握和利用能力是个人和组织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知识共享绩效的评价可以使组织清楚成员对组织内知识共享所作出的贡献,组织可以将评价结果用于酬薪、晋升等管理制度中,对促进组织知识共享有着积极的影响。文章从共享态度、共享能力、共享效果、共享代价四个方面建立了知识共享评价指标,利用物元分析方法对知识型组织成员的知识共享绩效进行了评价,给出了评价算法并通过一个实例进行了验证。评价结果表明,物元分析对知识共享绩效评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章选取四川、重庆地区295个医院跨学科治疗团队(IHCTs)作为调查对象,探讨了团队网络结构、知识共享行为与团队效能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团队网络密度和团队网络异质性与团队效能正相关;知识共享行为在团队网络异质性与团队效能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而在网络密度与团队效能的关系扮演完全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企业为提高自身和供应链的绩效,需要与供应链上其他企业进行知识共享,以求长期稳定的合作.文章在考虑知识共享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建立了囚徒困境和重复博弈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得出了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无限重复博弈发生的条件:δ>θ,并进一步从知识共享能力、协同价值和倍增价值、知识价值等方面分析了实现重复知识共享的可行性和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0.
何进  司有和  郑青 《统计与决策》2005,(16):151-154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本文从组织内知识流动的角度研究知识共享活动,通过构建"学习-传授-时间"模型(Learn-Impart-Time模型,简称LIT模型)来对知识共享主体的学习和传授活动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不同主体的偏好,并据以把知识共享主体划分为四种典型类型,并探讨划分出来的不同类型指导组织内知识管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供应链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形成螺旋上升的价值创造过程,隐性知识是核心.节点企业进行隐性知识管理决策的原则是自身利益还是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绩效,其结果是不同的.在由多个制造商和多个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中,考虑知识的含量与成本是负线性相关的情况下,研究为提升供应链竞争力绩效,制造商和零售商进行隐性知识管理决策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隐性知识一般通过工作经验、技艺、组织文化等方式在工作人员的头脑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并通过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实践而得以表现。隐性知识的传播网络存在不对称现象,它是由许多的个体所组成。一般来说,网络密度,出度、入度中心势,中介中心势等是衡量隐性知识网络不对称的重要指标,这些指标对隐性知识传播网络的反映也各有不同。文章通过平均场理论分析了隐性知识传播行为,构建起隐性知识网络传播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计算机数值仿真。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社会资本视角分析了结构性、关系性社会资本、知识共享行为及团队效能的关系,并构建了概念模型,以四川、重庆地区295个医院治疗团队为调查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其进行检验和修正。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提升团队效能的知识共享行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组织学习是影响组织绩效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文章在综合考虑组织成员学习知识的多渠道特征基础上,采用计算实验方法针对组织成员的知识获取、共享、利用等阶段分别进行建模;重点关注成员间互动学习所具有的小世界网络特性,研究该网络特性对于组织学习能力以及组织绩效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主体互动学习的其他成员数量太少会对组织绩效的提升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当互动成员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效果无明显差异;成员保持互动学习的对象较为固定会对组织中正确知识的传播速率产生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曹征  孙虹 《统计与决策》2011,(11):54-56
为了研究隐性知识传递之间的博弈关系对知识传递稳定性的影响,文章借鉴共生理论,分别就主体均势和主体非均势隐性知识传递之间博弈的关系进行了论证.研究结果表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影响均衡值的大小;在主体非均势隐性知识传递中,劣势组织在博弈中相对被动,对合作溢出的吸收能力较弱:组织要根据自己的博弈能力决定在知识传递中的博弈策略.  相似文献   

16.
基于AHP模糊优先规划的虚拟团队成员选择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提炼虚拟团队成员选择的能力评判准则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确定了各准则的得分;在AHP框架下,应用模糊优先规划法确定了各虚拟团队成员选择的优先顺序,算例分析说明了应用这个方法的计算过程.  相似文献   

17.
科技园区工作团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团队.它是由两个以上相互依赖、共同信任、技能互补的员工组成的正式群体,通过沟通、合作和承担责任形成成员之间的高效协作.文章探讨了采取组织上的支持、确立适当的目标、制定科学的奖酬制度、建立员工沟通渠道等具体对策;对工作团队施加激励.  相似文献   

18.
Nonaka把知识创新的共享语境定义为巴。相应地,本文提出公司知识场境——隐性知识创新的平台这一概念,认为它包括公司学习文化、领导行为、激励机制、公司知识库、知识管理和组织结构等六方面因素。本文以上海、北京、浙江、江西四地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士为研究对象,对隐性知识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对公司如何建设公司知识场境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知识联盟是企业为了应付竞争压力而结成的一种战略联盟,知识联盟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联盟内不同企业的知识共享.知识联盟企业在知识共享方面具有博弈的性质,文章通过设定一些假设条件,建立了在完全信息务件下知识联盟企业知识共享的博弈模型,并进行了求解.  相似文献   

20.
文章借鉴学者们在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与模型中对风险感知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对创业团队成员在创业决策时风险感知进行了定义,从创业风险的内容入手对风险感知的构面进行了构建,通过文献分析总结了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并对风险感知的计量进行了研究,进而得出创业团队成员决策的风险感知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