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商品经济的两种主要活动。在市场不完善和非均衡、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状态下,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是不和谐的,需要政府发挥调节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地完善市场和推进市场均衡、健全法律法规和理性地发挥政府作为,能够促进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和谐程度的提高是有条件的.市场完善和均衡的程度越高,消费和谐的程度也就越高.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因为是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基础而对消费力和消费关系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促进消费和谐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3.
隐性收入的大量存在严重扭曲了国民收入分配,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多种负面消极效应。围绕利益交易而博弈的均衡是隐性收入形成的内在逻辑和内生基础。产生社会隐性收入问题的基本原因在于隐性收入利益交易的外在博弈环境和内在博弈均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通过法治这一重要路径,在对立中寻找平衡,贯彻落实我国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和隐性收入治理政策,严厉打击贪腐寻租,彻底消除社会隐性收入,创造一个公平、和谐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我国社会实现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4.
市场经济是现代化的驱动力,但它在推动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又必然使工具理性主义张扬起来,并且导致社会不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命题是建设和谐文化。把和谐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就可以为社会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因而,建设和谐文化就成为平衡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理想追求关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我国的改革目标。中国走向市场经济是在过去14年市场取向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过去14年市场取向的改革是不均衡的。突出表现在:不同经济成分市场化的次序不均衡;各类市场发展不均衡:宏观调控机制转换不均衡.由此产生了我国目前经济体制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的体制产生了过大的交易成本。比较体制费用(成本)是选择经济体制的重要依据,在配置资源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费用比计划经济体制低,所以我们选择了市场经济体制。但现行的不均衡体制造成了过高的交易成本.会阻碍我国推进市场经济的进程。因此,现阶段需要根据降低交易成本的要求,针对现行不均衡体制中的“瓶颈”和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建设,以最小的成本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6.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人们的传统价值观和市场价值观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尽快从这一冲突中走出来,建构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和谐价值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而且对于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具有不可或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由于市场发育不成熟、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结构失调、监管不力等因素,使得部分企业诚信缺失,社会责任漠然,短期利益至上,导致营销环境恶化。基于此,一些学者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提出了"和谐营销的范畴,其理论意义在于能够较好地促进国内市场营销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利于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中反复选择的过程。本文通过分析凯恩斯和布坎南两种理论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认识到政府与市场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二者的最佳结合点是均衡和谐、相生相长。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市场发育不成熟,政府与市场和谐关系的确定要解决的是如何促使市场的成熟  相似文献   

9.
1 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提出了挑战  首先 ,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带来巨大冲击。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的一种运行方式 ,其不同于计划经济的根本特点 ,就是社会资源的配置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它是一种通过市场来协调个人和企业的分散的、独立的决策过程。市场经济的基本假设之一就是买者要以最低的价格买进 ,卖者则要以最高的价格卖出 ,买者和卖者都要追求最大利益 ,这样通过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才能达到供求均衡的市场价格。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是人们进行生产和销售的根本目的。市场如战场 ,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商品…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的概念是市场在商品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演进而确立的,它所反映的不是社会制度的性质,而是商品经济的属性。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市场调节。市场调节的最大作用是能促进资源均衡分配,能促进经济均衡我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市场经济中必须搞好计划调控,市场调节和计划调控的关系是:市场是基本调节,计划是必要调节,  相似文献   

11.
社会公正: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背景是冲突而不是均衡,而和谐却是社会合作所以可能的基本条件。建构和谐社会不是要消灭差别或者“均贫富”,而是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使生活在不同社会位置上的人们各得其宜。现实中国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社会对于社会公正的需求较之以往更为急切,这在客观上要求政治结构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各种不利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日益突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必须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有利于人的各种潜能的发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要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学术界围绕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制度基础的必要性、可能性扣基本内容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的来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基础应包括市场经济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经济法律制度、经济伦理制度,甚至包括金融制度和税收制度等。所有这些制度之间构成了一种良性的逻辑互动关系,和谐社会经济制度基础是和谐经济与经济和谐之间、和谐社会的经济制度和制度化的和谐社会之间的逻辑互动。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人的行为方式即自利行为、互惠行为、强互惠行为和利他行为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认为:不同的行为方式要适合不同的环境,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市场环境中,如果信息是对称的、行为不具有外部性,那么自利行为是帕累托最优的;如果这2个条件不满足,那么互惠行为应当得到鼓励;在企业、政府等组织中,强互惠行为有利于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在社会交往中,鼓励利他行为,有助于营造和谐、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由和谐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所决定的和谐的交换关系和和谐的分配关系的有机统一体。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和谐要在所有权排他性的制度安排和市场均衡、法律法规健全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生产资料私有制并不必然导致生产资料所有者占有劳动剩余产品,它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不矛盾。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是一切社会因素进步发展的一般性物质基础,而和谐社会又是经济快速增长的环境条件。但是,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增长速度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而是通过社会分配环节相互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的分配方式直接相关,而经济分配方式又与经济增长速度辨证统一,经济增长通过社会分配方式作用于和谐社会建设。社会经济转型后期利益竞争使经济增长的同时导致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利益差距扩大。要使经济增长的成果为绝大多数人所享有,化解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必须通过社会分配使经济增长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心理和谐是个体的心理以及直接影响其心理状态的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一致、相对稳定的关系。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心理基础。它是社会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的有力保证,是人民群众发挥聪明才智创造社会财富的心理条件,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和谐社会是心理和谐的社会条件,它营造和谐心理的自然环境、和谐心理的文化氛围和和谐心理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中国住房消费问题,需要以极大的勇气去了解足够多的真实世界的事实。要想解释住房消费心理失衡问题,寄希望于借助简化了的经济学理命题就概括全部几乎不可能;要见缝追影去涉猎包容万象的理性和适应性预期理论,补上国民缺失了的基本经济学常识,积极倡导理性投资和消费。借助于学理研究想方设法去解决(创新机制设计),让住宅消费回归常态,以此为契机倡导理性消费,让住房真正成为只是用来满足人的居住需要的场所。让住房价格和市场起作用,既是全面推进市场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又是"去"住房过度市场化(打击投机)的终极目标(更加注重公平的和谐的社会建立),让住房市场回归到均衡状态平稳运行——住有所居。本研究论及此问题的要纲如下:何处找寻到超越住房货币经济和认识公平社会建设所需要件的实证证据,如何谋划新举措来破解因住房货币化而催生的实体和虚拟二元经济失衡难题,以及为何将政策作为"安慰剂"会使调控所要预期目标越来越难以达到的实践难题。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要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各种利益关系,形成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社会经济利益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形成和谐的利益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