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当前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党员党性锻炼不够、党组织活动单一、组织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在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应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精神,通过科学设置党的基层组织、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载体建设、深化基层党建体制创新等途径,增强基层组织建设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党建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提出,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这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创先争优视域下,社会实践在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和大学生党员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创新组队方式、完善活动内容、建立流动党支部等形式,能够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3.
秦组 《金陵瞭望》2010,(19):39-40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中央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的重要部署。党的十七大以来.秦淮区坚持把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总抓手.探索出一批具有秦淮特色的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做法新经验.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4.
建立高校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动力机制是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内在要求。针对高校党组织和党员创先争优动力机制的一定的特殊性,结合高校实际,在将基层党组织的具体活动内容进行归纳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的基础上,剖析了创先争优动力机制构成要素和构建思考,分析得出:建立健全动力机制,关键在于解决内在动力的制约和外在动力的保障,核心在于激发党员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解决根本思想问题,以确保创先争优活动长期有效开展下去,推动高校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5.
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和首要任务.通过分析创先争优活动对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全面分析高校以创先争优活动促进思想理论建设所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主要成效,从理论和实践中探索创先争优活动对加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经验启示,创新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党建工作,为医院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1、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推动医院又好又快发展。院党委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和局党委的要求,准确把握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明确活动的主要内容和争创主题,创新活动载体和方式方法,以"落实医改任务,提高服务水平,改进医德医风,加强组织建设"为目标,坚持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实际出发,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进医院发展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是共青团的四项基本职能.高校共青团紧跟党的步伐,坚持党建带团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关键是要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履行四项基本职能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创先争优活动推动高校共青团更好地履行四项基本职能,并在履行四项基本职能中实现创先争优.  相似文献   

8.
根据党的"十六大"对党的基层组织提出的新要求,针对当前高校党的基层组织的现状,提出必须从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战略地位出发,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在实践中努力探求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规律,使党的基层组织永远保持凝聚力、影响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以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9.
俞天啸 《金陵瞭望》2008,(14):43-43
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两年来,市委市级机关工委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市级机关党组织和机关党员中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激发了机关创业创新创优的热情.有力提升了机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相似文献   

10.
高校基层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和高校的科学发展.从科学发展和科学执政这两条主线来看,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三个基本点,即:定位自身职责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逻辑起点,队伍建设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支撑点,党建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是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突破点.特别是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要有新思维、新境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生活形式"与"生活世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概念与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相比较 ,分析和评论这两位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观点的异同 ,考察维特根斯坦对现象学的态度 ,以及他在何种意义上接受马赫和博尔茨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是"与"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语言表达"命题"或判断时,无论使用系词与否,无论使用何种起系词作用的句式,都摆脱不了先验的x=/()γ思维结构.无论在何种语言中,系词本身都没有独立的语义,只起连接主词和谓词的符号作用;而"在"或"存在"却具有独立的语义,甚至能单独构成句子的谓语.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即便在印欧语中,"是"与"在"在语义上也没有必然联系.希腊语ousia一词的语义与其说是从einai一词抽象得来的,毋宁说是借着einai从x=/()γ实验思维结构中抽象得来的.einai并没有为这种抽象提供确切的语义,而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符号.人类语言发展趋势是清晰化和准确化,故而汉语不应像某些学者所主张的那样逆势而行,把"存在"、"在"和"有"等语义移植到一个本无这些词义的"是"字里.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5.
德国或法国在某个历史时间段会更加现代一点,但从整体上讲,正是这种相互交替发展的进步才使得两国相互学习互补,使两国间没有一边倒的倾斜现象.这就形成了德法两国巨大优势和两国关系紧密的秘密所在.  相似文献   

16.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20.
庄子之"道"重在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然而,"道"又难以言说.故庄子以"技"论"道",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使人更易悟"道".庄子本无心于艺术,可是这些故事却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追求"虚静"的审美心胸.二是在写作方法和创作技巧上强调天人、合道艺,以实现"人艺"与"天工"的自然融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