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哲学的主题和核心就是人学。然而,由于历史及时代的局限,特别是在前苏联模式及我国传统教科书的影响下,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哲学一直存在着误读。目前,随着对马克思文本研究的深入,马克思哲学的人学观清晰地展现在面前,即对人的全面正确认识和理解是贯穿于马克思一生各个时期思想理论研究的中心线索。  相似文献   

2.
就其主要倾向而言,虽同为"形而上学",但中西哲学一为爱知之学而一为成人之教,二者在哲学研究的对象、内容及其功能上均有重大的差异.如果说西方传统哲学主要是以自然界为其研究对象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则主要是以人为其研究对象;如果说西方传统哲学主要是以思在关系为其研究内容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则主要是以人我关系为其研究内容;如果说西方传统哲学主要是以知识批判为其文化功能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则主要是以社会批判为其文化功能.实际上,这两种哲学之间的差异并不妨碍二者根本上的会通,因为正如自然与人本身须臾不可分离那样,科学主义的哲学与人本主义的哲学亦始终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之中.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物质观新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物质观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传统的哲学教科书由于坚执于抽象的物质观而磨平了马克思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差别。本文认为,马克思物质观的根本特征在于强调物质不过是人的生存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的、历史的要素。在商品经济的社会形态中,物质的普遍存在形式是商品,商品生产必然导致商品拜物教,从而以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物质观的根本宗旨是批判拜物教或物化(异化)观念,并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对物(商品、财富)的占有关系(私有制关系)的改变来确立人与人之间新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是一个在哲学上具有当代性意义的概念,它是在反对形而上学,提倡实证科学的时代氛围中确立的。在马克思的哲学视野中,物质必须联系于主体、联系于人的实践活动来理解,而不是如传统哲学教科书所说的,是独立于人的一种存在。只有正确解读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髓,从而正确把握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时代精神所决定,哲学理应以科学现象和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作为其研究对象,为此,在继续以传统方式开展哲学研究的同时,有必要开展诸如管理哲学之类的部门哲学研究,这是科学高度发达时代条件下哲学创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当代哲学本体论转换为视点 ,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文章认为 ,虽然当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以给人类大交往时代提供一种理论上的诠释为目标 ,但是如果不自觉清理传统本体论、过于依赖语言、忽视人及其实践活动 ,这个目标是难以达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揭示了人的历史实践活动 ,将传统哲学的超验的、实体性的本体论形式还原为人的实践所内涵的生存意蕴 ,应该、也必然在哲学本体论的当代转换中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当代哲学的视域对恩格斯的哲学观进行了评析,并以此为契机,对当代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定位与审视.文章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把哲学研究重心迁移的轨迹描述为由人到自然,由“实体”(客体)到主体的过程,并揭示了这种重心迁移或时代主题交换的根源,以及给哲学本身在对象、性质、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带来的根本性变化,论述了传统哲学终结的实质与当代哲学面临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8.
高清海先生作为中国当代有重要影响的原创哲学家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哲学遗产,反思教科书哲学、建构主体性哲学和面向现实的哲学品格,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哲学的时代进展。当前,结合我国时代主题转换,秉承先生的哲学思想,弘扬先生的哲学精神品格,在继续反思教科书哲学的基础上,回应"哲学是什么"和"什么是中国需要的哲学"两大"哲学基本问题"才是拓展先生哲学思想的理论指向。  相似文献   

9.
乡土叙事的现代性转型——论贾平凹的乡土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贾平凹的乡土叙事完成了现代性转型。首先是叙述对象的转变,从新文学传统对时代生活的关注,到立足现代文化哲学、生命哲学对人的生命存在的终极文化关怀的追求。其次是作者与叙述者关系的改变和叙事艺术的嬗变。贾平凹乡土叙事的转型,勾勒了新时期乡土叙事变迁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出现的“哲学无用”论和“哲学危机”感发生的原因,并从四个方面论述如何发展哲学和使哲学发挥更强大的社会功能问题。接着探讨了哲学发展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指出哲学发展之所以需要继承传统哲学,是由于人类认识发展的继承性和哲学传统的延绵性。本文认为,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价值如何,一方面要看它本身有否可以利用的价值,另一方面要看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对它的选择、改造和利用而定。文章最后从六个方面分析中国传统哲学对未来哲学的意义。强调对中国传统哲学必须批判继承、推陈出新、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1.
哲学是反思的学问,这种反思不仅指向哲学思考的对象内容,而且也指向哲学思考本身,即哲学是思想思想。任何哲学理论、哲学研究都绕不开人与世界的关系,而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根本上是为了研究人本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是一种反思的人学。  相似文献   

12.
从“哲学语境”与“生活处境”的关系逻辑出发,深度分析、解读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精神。首先可以将“哲学语境”分解为哲学的外延性文化场境、宏观哲学的文化语境和微观的哲学文本语境,这是一条收敛式、确认哲学个性及其理论链条的路径,进而强调“哲学语境”必须落根于“生活处境”才能获得理论合法性。其次,从分析马克思所直接承接的哲学文化语境入手,显示马克思哲学对青年黑格尔哲学割裂哲学语境与生活处境关系的批判与超越;第三,着重从马克思置身其中的生活处境的分析,简要地解读出马克思哲学语境、哲学主题的个性特征。可见正确处理“哲学语境”与“生活处境”之间的关系,对于“后教科书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具有直接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着眼点和加以强调的是意识的主观性.意识的客观性问题却是一个既没有很好地研究,又没引起大家重视和讨论的问题.但是,这并不说明这种做法完美无缺,也不说明意识的客观性问题不存在,更不说明意识的客观性问题不重要.这只能表现出现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在意识原理中的机械论、经验论倾向和落后于时代.不重视和讲清这个问题,就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机械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哲学根本区别开来,当然也就不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更具有说服力和战斗力,更能适应于时代的需要.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超越,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一、哲学研究对象;二、哲学研究的根本原则;三、呈现真理的方式;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而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这几个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中选取三个论争中心“天人之辩”、“古今之争”、“言意之辩”为角度,在人与世界、传统与现在、语言和意义的关系问题上,对中国传统哲学和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进行若干比较研究,以反观中国传统哲学,并促进中西哲学的交流与对话。  相似文献   

16.
《唯物史观与现时代》(海天出版社1996年版)是辛敬良先生的新著,这部以唯物史观为主题的著作涉及内容广泛、思考深邂,体例也活跃,堪称一部凝聚了辛先生多年心血的力作。辛先生的观点在多种场合的一贯表述是,必须改革传统的哲学教科书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应是科学地阐明自然、社会、人(包括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三者的统一关系。只有立足于唯物史观的高度,才能深刻地揭示出这种统一的关系;也只有以唯物办见为核心(而决不是什么“推广”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各个组成部分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传统哲学模…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各种纷争。传统教科书把马克思的新哲学称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十余年的哲学改革中,又有不少论者提出马克思的新哲学应是实践唯物主义;但是,近年来,有些同志则多次著文,认为马克思的新哲学应是实践人本主义。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不是实践人本主义,而是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8.
哲学是时代的精华。哲学应该反映时代的脉搏,成为时代的强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的哲学,她应该是帮助人们打开真理之门的钥匙,应该是启迪人们思想灵感的智慧之光,应该是鼓舞人们不断开拓的精神力量。然而,现行的哲学教科书体系却不能担负起时代赋予它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传统哲学教科书只从经济学意义上,片面解读马克思生产理论,单一追求物质生产,而忽略与精神生产、人自身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之间的关系,造成对马克思哲学的片面理解,导致对唯物史观理论的肢解;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实践本体论思维取代物质本体论思维,重释马克思生产理论及四种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当前唯物史观研究的深入,有助于推进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构建。  相似文献   

20.
价值论的产生和发展能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能否对我国的哲学教科书的改革带来启迪,是本文思考的出发点。文中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世界观过程中选取的历史起点为轴心,考察了马克思、恩格斯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实践为基本范畴的思维痕迹,尝试论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价值观的关系是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