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经学史上对枟孝经枠文本的理解有一个重要并值得商榷的倾向——"去曾子化". 但在枟孝经枠中,曾子不只是一个聆听者或记录者,他首先是一个对话者. 从曾子的提问可以发现,枟孝经枠的核心是论证如何从"孝"这一基本德性推导出一个完美的秩序. 从这个意义上说,枟孝经枠是一部论证而非立法之书.  相似文献   

2.
近现代以来,许多学者根据枟孝经枠,批判家国一体、忠孝无别的传统思想. 但实际上,这种理解与唐玄宗以后的枟孝经枠解释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回到枟孝经枠古注,回到整个经学系统,可以看出,枟孝经枠在人伦上主张父子与君臣完全分开,在道德上认为忠、孝不可混为一谈. 所谓"移孝作忠",实质上是针对士这一阶层移事父之敬去事君,才能做到忠. 在今天的道德哲学研究中,要将传统德性置于传统人伦关系之中进行理解,才可能更加客观地认识传统道德,在此基础上的现代诠释才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3.
旅行文学源远流长,但旅行文学长期以来被视为亚类文学,被主流批评话语所忽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旅行文学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家的重视.旅行文学批评主要以萨义德和福柯等人的后现代理论为研究范式,对隐藏其中的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进行剖析阐释.该文从旅行实践与旅行文学的发生、旅行文学对异域的想象性建构、旅行文学与文化身份的关系等方面探讨旅行文学在异域想象与民族身份建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拜伦在《恰罗德·哈洛尔德游记》中,借助诗性的游记这种独特的形式和双重主人公并存的叙事策略,成功地将连续性的时间意识和片断性的空间感知融为一体,把早年对东方的空间想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身体—话语实践,将一次贵族式的大陆旅游变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追寻和精神朝圣之旅。全诗从多个方面反映了诗人在从中心到边缘、现代到中古的旅行过程中遭遇的身份认同困境,以及时空感知模式从水平移动到垂直提升的过程,显示了旅行—写作这种独特的身体—话语实践在建构诗人的主体意识,促进诗人人格成长中发挥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5.
枟阿金枠是鲁迅发表于1934年底的杂文,考察阿金生活的社会和时代,可以看出阿金身上的西崽相;比较枟阿金枠、枟阿Q正传枠以及枟采薇枠中的阿金姐,可以看出鲁迅笔下的女性不再只是牺牲者、弱者,她们在不知不觉之间支持迎合当时的支配体制;鲁迅通过阿金揭示了30年代的租界都市上海的社会结构. 鲁迅克服了观念论的理想主义,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再认识,塑造了不同地域不同角色的更多男女众生相.  相似文献   

6.
英国作家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讲述了名为基督徒的主人公为获得救赎,从家乡毁灭城前往锡安山的朝圣历程。基于马克·特纳的文学认知批评理论,探讨作品中从源空间到目标空间的投射、从混合空间到目标空间的投射、宗教认知的转变在认知空间及其投射上的体现。这些投射揭示了朝圣之旅人类的救赎过程,折射出人们宗教认知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云间三子”是明末清初松江地区以陈子龙为核心、以李雯和宋徵舆为羽翼的一个文学群体。这个文学群体积极地展开文学活动 ,从诗到词 ,从创作到理论都多有建树 ,从而推进了松江地方文学的兴盛 ,使天下士子为之注目。“云间三子”文学群体于崇祯六年(1633)至崇祯十年(1637)逐步形成 ,尤其是崇祯八年(1635)、九年(1636)以及崇祯十年陈子龙奔丧归里之后至年底这段时间 ,陈、李、宋交往最为密切 ,文学活动最为频繁 ,作品频频结集。“云间三子”的形成在松江地方文学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 ,它打破了几社社课诗的沉闷局面 ,促进了云间派诗歌的兴盛 ;其次 ,它创立了云间词派。“三子”词合集枟幽兰草枠的结集刊行 ,标志着云间词派的形成。经过“三子”的努力 ,云间词派成为明清词学革新的先驱 ,为清词全面复兴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异域情爱是留学生文学的一个重要叙事模式,主要以现代留学生文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异域情爱的叙事类型,分析其中的意蕴内涵,思索人物的情感表征及指向,并以此为契机,探讨异域情爱在文本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降的寻根作家,在"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学意识和文学观念的倡导之下,几乎都热衷于对异域风俗进行细致描摹,以期从中挖掘本民族的内在文化传统和深层文化结构。在这过程中,为了更为有效地发现、挖掘和传布那些异域风俗中的丰富文化传统与隐秘文化结构,寻根作家往往采取多种叙事策略。虽然这当中呈现出不同的叙事方式,但也有明显的共性,一是通过解释与说明的手段来达到艺术真实;二是通过置换变形与虚构手段来达到对民族文化的想象。寻根文学的这种民俗叙事与现代文学和延安文艺的民俗叙事有着不同的动因,从而也体现出其在美学意义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0.
左翼文学经典的形成,一方面源自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至建国后的历次文学史叙述,另一方面则与左翼文学产生之初的批评语境直接相关. 正是通过同时代的批评,一些带有左翼色彩的作家作品被进一步定性、塑形,成为当时左翼叙事所期待的形态. 像冯雪峰、瞿秋白在革命文学论争后对鲁迅身份的再界定,冯雪峰、胡风对韩侍桁等批评枟子夜枠权力的剥夺,以及茅盾、胡风对吴组缃、艾芜等一批左翼新人的创作指导等,都是这一时期"批评"介入并参与塑造左翼文学的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11.
17世纪英国女作家阿芙拉·贝恩的《奥鲁诺克》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旅行小说,作家以欧洲的罗曼司和民族志为叙事模式,创造出英国乃至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高贵的野蛮人的文学形象。小说涉及的一系列前瞻性问题,诸如西方现代性的展开、帝国地理空间的扩张、不同民族和文化间的交往,以及文明/野蛮、主人/奴隶、自我/他者、“新异”美学的建构等,在我们这个跨文化交往时代里,有着持续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部分湘西题材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抒情小说),是与“叙事的小说”与“描绘的小说”截然不同的另一种小说类型,具有鲜明的文本特征。沈从文的诗化小说的叙事特征,是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过改造与转化、获得现代意义而形成的,对中国小说模式的多样化与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转变都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大学英语》课本选编了欧·亨利和毛姆的两个短篇小说,对之进行比较研究也是一种深化的阅读.《最后一片叶子》与《患难之交》两篇文章中不同的人性主题相互交应,相似的叙述结构与不同的叙述模式显现出文艺审美倾向的差异.一俗一雅两篇小说间的平行研究揭示出英美文学发展的特点和叙事视角运用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4.
在以启蒙、革命、民主与科学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语境下,五四知识界对浪漫主义的译介,偏重于"革命"的英国(拜伦)浪漫主义,而遮蔽指向民族传统与神秘主义的德国浪漫主义。译介的缺失造成了文学史建构对德国浪漫主义影响的忽略,但德国浪漫主义所滥觞的文学母题与文体实验,却通过其后续的现代主义文学批评与创作以暗流的形式影响着五四文学。以《野草》为个案,通过分辨鲁迅创作中的德国浪漫主义影响,可以追溯五四浪漫主义的另一面:指向内心与传统的德国根源。  相似文献   

15.
18世纪英国小说的繁荣可谓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次文艺复兴。这一时期的小说家不仅成果硕然,而且风格多样。前期的小说传统包括流浪汉小说、全景式小说及书信体小说,以现实主义为特征,而后期的小说传统则包括感伤主义小说和哥特式小说,以浪漫主义为特征。本文就各小说传统的特点及影响展开综合性论述并通过挖掘前期与后期小说传统的差异与联系说明英国小说从现实主义转向浪漫主义既是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哲学嬗变在文学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十七年”是近年来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已有不少论著先后问世。虽然其中不乏新见,但也存在仍然重复1980年代历史语境中产生的研究思路。只有真正摆脱把个人与集体、政治与文学、政治与人情人性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加强文本细读与话语分析,十七年文学研究才能够真正深入。《上海的早晨》继承中国传统的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的历史传统,以传统叙事模式讲述现代社会生活,是作品在大众化方面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金沙洲》初版本到修订本的修改痕迹,透露出不同思想、不同话语、不同语境在作家个体身上不断摩擦互动对话的历史症候,从而可以看出十七年时期思想、文化、精神、意识形态的动态位移过程。  相似文献   

17.
《法国中尉的女人》是福尔斯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小说用20世纪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世纪中期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爱情故事。在这部小说中既有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又有浓重的实验小说气息。福尔斯借后现代主义叙事技巧实现了对维多利亚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宣扬了存在主义自由观,以此达到了叙事和主题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主位结构是功能语篇分析的重要手段。以主位结构为理论基础,对记叙性英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进行了定量分析,对记叙性英语语篇主推模式的倾向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先秦史传文学叙事传统与汉代今文诗学的经学叙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秦史传文学作为中国早期的叙事文学代表,对后世叙事文学影响巨大。汉代今文诗学著作《韩诗外传》中的某些叙事篇章,与《左传》、《晏子春秋》等先秦史传文学有着明显的直接承袭痕迹。今文诗学的经学叙事中继承了杂史类叙事传统,而对《左传》中的故实,或不加采信,或加以改编、敷衍。这种出于经学目的的文学化叙事,客观上促进了叙事文学的发展,对后世的子部小说及杂史类传记文学都有直接的影响。汉代经学叙事对早期史传叙事传统的继承、发展和新变,是中国早期叙事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