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国有企业的经营日益依赖于国有资本的市场化营运,科学的资本营运已成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但是,如果缺乏健全的运行机制,资本营运本身又具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潜在因素。因此,在我国企业制度日益创新的环境中,如何防止国有资本营运失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是当前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一、国有资本营运失当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原因在当前经济体制转轨时期,随着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的推行,国有企业中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重组、进入资本市场交易等现象不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已引…  相似文献   

2.
区分国有资产两类不同性质的流失●邵燕近年来,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相当普遍,数目惊人,已成为理论界探讨的重大经济课题和人们关注的舆论热点。透过现象看实质,有两类不同性质的流失掺合在一起,一类是体制转轨过程中,产权转让、资产重组必然发生的国有资产的局部流失,...  相似文献   

3.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理论研究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问题。管好用好国有资产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巩固和加强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大事。荣获四川省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的专著《国有资产流失研究》 ,在广泛调研和占有大量资料数据的基础上 ,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国有资产流失的若干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提出了一些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实用价值的创新见解。一、国有资产流失的概念和界定依据。国有资产流失是指国有资产在未得到补偿或补偿不足的情况下 ,被非国有性质的产权主体占有或控制的事实 ;或…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国有资产流失较为严重。我国的国有资产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必须采取一切措施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一、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我国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流失的国有资产数目之大,方式之巧妙...  相似文献   

5.
卢国杰 《兰州学刊》2005,(6):100-102
国有资产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在我国国有经济的体制转换和结构调整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已成为国企改革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基于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文章主要分析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和造成流失的原因,并从法律与管理体制两个方面,探索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国有资产的正常流失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资产的正常流失问题分析周孝平(武汉军事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430035)国有资产流失,这是我国理论界,也是管理界和企业界所共同关心的一个既热门又棘手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在不断发展中得以迅速壮大。据1996年国家清产核资的最新结果表...  相似文献   

7.
在新旧经济体制替代中,随着经济货币化的不断延伸,国有资产流失也呈线性相关增加的趋势。许多有识之士多从产权管理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了较深入的探讨。笔者感到在现行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分析中还存在若干盲点甚至误区,有碍于对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科学认识和相关政策制定,必须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国有资产的增值、保值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国有资产流失日益严重又是国有资产增值、保值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据有关方面统计,国有资产每天大约流失1.3亿元。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物质基础,也是建立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遏制国有资产流失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强调建立现代化的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对国有资产进行保护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部门通力协作、互相配合,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各种…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社科院等单位召开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策研讨会简述群言1994年7月ll日,江西省社联、省社科院、省经济学会、省财政学会联合召开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对策研讨会。会上热烈讨论了下述几个问题:一、大家强调指出,对我国当前国有资产管理不善和严重流失的情况,必...  相似文献   

10.
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已为国人有目共睹。据国有资产管理局的统计和测算:从1982年到1992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损失达5000多亿元,平均每天流失、损失1.3亿多元。国有资产如此巨额的流失,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任期以来一直是一个扯不断、理还乱的问题。如何保障国有资产尤其是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选择什么样的资产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结构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改革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国有资产是全国人民的共同财产,是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存在和发…  相似文献   

11.
应从企业改制中解决国有资产的流失问题陈征平当前,针对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理顺企业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被提到国有企业改革的议事日程上来,其实质就是要解决国有资产无人关心,没人负责的状况,保护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以从根本上杜绝国有资产的继续流失。但到目...  相似文献   

12.
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提高国有资产的营运效率,有效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目前,我国国有资产流失比较严重,原因很多,笔者认为,会计核算是其中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因素。 一、会计核算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具体表现 虽然会计核算有会计准则、会计法规等对会计行为加以规范和约束,但是,由于会计核算的人为主观性、会计核算方法的局限性、会计监督的软弱性和有关法规的不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我国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形式 :营运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 ,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 ,中外合资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 ,转让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 ,行政企业单位在搞创收时无偿占有国有资产 ,对资源性国有资产管理不善而造成的流失  相似文献   

14.
国有企业改制已进行到攻坚阶段,需要克服改制中的重重困难,探讨和解决改制中出现的许多难题。但是改制中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也不容忽视,国企改制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等重要,并行不悖。国企改制是改革现行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并不是放任国有资产流失。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五报告中明确指出,改制后的企业“不能不受资产所有者约束,损害所有者权益”。国企改制中的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成为改制中必须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国有资产,除了防止在改制过程中,评估折股环节流失外,另一个方面就…  相似文献   

15.
国有资产在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变革中大量流失,是深化经济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国有资产流失的根本原因,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于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管理的权、责、利关系不清。因此,必须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1)明确国有资产产权主体;(2)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3)尽快组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物权行为理论为基础 ,对公司内部机构的设置和公司行为进行合理的构想 ,塑造出独立的法人物权意思机关 ,实现权利主体实在化 ,权责明确化 ,使公司资产获得安全运作的环境 ,在根本上节制国有资产的流失。不完善的公司内部机构 ,“温柔”的“代表权限制说”和“后发制人”的公司内部责任制度都无法根治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将一种有效的民法制度引入公司内部行为中 ,于公司行为过程本身节制国有资产的流失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7.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基本上是两大方面:一是在企业改制重组和产权变革过程中产生的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在企业跨国经营中产生的国有资产流失。如何防范国有资产流失,本文提出了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责任问题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如何加强和改善国有资产的管理,维护国家所有者权益,制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已经成为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仅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的基本理论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走出国有企业退出中国有资产流失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资产流失有广义的国有资产流失和狭义的国有资产流失,两种不同含义的国有资产流失渠道和流失原因有所不同,目前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和社会民众关注的焦点主要是狭义的国有资产流失。判断狭义的国有资产是否流失,一般借助于价格法和收益法,相对于价格法而言,收益法在衡量国有资产流失上较为科学。当前对国有资产流失的认识存在五个必须澄清的误区把国有企业退出等同于国有资产流失;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就必须停止国有企业退出;管理层收购或职工持股就是国有资产流失;把低于评估价格或实际价值转让国有资产都视为国有资产流失;对职工支付身份置换补偿金及社保金是国有资产流失。尽管在一些国有企业退出中出现了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但是不能因此而停止国有企业退出,更不能因此而否定改革,而是应坚持规范的、渐进的国有企业退出。  相似文献   

20.
对国有资产流失的再认识陈晖一目前,“国有资产流失”一词在经济生活中使用频度之高,颇有点过滥的味道,对什么是“国有资产”,“什么是“流失”缺乏正确理解。从字面解释,资产是指单位所拥有的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将会带来经济利益的权利。 ̄〔1〕资产区别于财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