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井伏鳟二是日本文坛享誉盛名的作家,但是在国内对他的研究起步还比较晚,研究资料比较零散。本文围绕井伏鳟二的小说展开,对不同时期的小说加以论述,分析井伏文学的魅力。他的创作之路分三个时期,其作品往往在平易通俗的文字中蕴含着幽默含蓄的笔调,使平易的文字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他的作品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人物多是些善良的劳苦群众。井伏鳟二在不倦的写作中,创作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精湛的叙事技巧,冷静写实的艺术手法,流畅而机敏,幽默而讥讽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2.
日本近代作家井伏鳟二,其作品以幽默中夹杂着淡淡哀伤的文风和用小人物讲述大道理的选材特点,在日本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他的文坛处女作《山椒鱼》,讲述了因头脑肥大而被困岩洞的一只山椒鱼的悲剧故事。小说虽然以小动物为主人公展开叙述,却从中刻画出了行走在现实社会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的姿态。以"自我"与"他者"的角度来分析造成山椒鱼悲剧形成的原因,并通过此视角得出了作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山椒鱼》和《黑雨》是日本现代作家井伏鳟二前期文学和后期文学的最高杰作.这两部作品风格截然不同,创作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下,但在作者现察社会的第三者立场、肯定现实的平和态度和追求未来的美好希望这些方面极具不谋而合之处,而且作者的态度更彰显了小说特有的主题精神.  相似文献   

4.
井伏鳟二被称为日本文坛的“常青树”,中日两国对其研究主要聚焦于其前期代表作《山椒鱼》和后期代表作《黑雨》。本文通过分析原文文本,对比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形象,因为他们作为井伏文学的经典人物形象,分别代表了战前日本社会苦闷的年轻人和战后日本社会底层百姓群体。同样作为普通小人物,幼稚、孤绝、苦闷、幽闭、感性的山椒鱼和成熟、宽容、乐观、积极、理性的重松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的形象既折射了当时日本社会底层百姓的生存现状,又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创作思考因现实而改变的变化历程,同时引发中国读者思考文学的民族性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从《花之城》看日本"征用作家"的战争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作品在记录历史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井伏鳟二在<花之城>中虚构了日军占领下的新加坡市民的和平生活,讴歌了日本的对外战争.其原因除了战争时期政府的高压统治以外,日本作家自身的因素也不可忽视.战争中,大多数日本知识分子都没有从意识形态上去认识、判断、怀疑过战争,进而导致了他们对日本政府对外政策的轻信和盲从.然而,历史的真相却不能因文学的虚构而被掩盖,文学家在"传承历史"问题上的责任重大,研究文学家、文学作品,不仅可以了解日本文学家与战争的关系,还可以为研究战争提供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日本文学研究,对战后日本文学的战争反思主题目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战后日本文学对侵略战争进行了深刻揭露与批判;另一种观点认为,战后日本文学对侵略战争缺少反省和批判。实际上,战后日本文学的战争反思主题呈现出了复杂性、矛盾性的特点,其中既有对侵略战争的揭露与批判,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憎恨核武器、呼唤和平等积极思想意义,也存在着宣扬"日本受害论"和"反对战败"等需要清醒认识和给予批判的思想因素。中国学者是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了矛盾的不同方面。战后日本文学的这种"矛盾性"的观点是日本作家自身的"矛盾性"和民族主义立场所决定的,也是战后日本社会发展的"矛盾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日本著名小说家井伏鳟二一生贯穿了日本大正、明治、昭和、平成四个时期。因此,可以说他既是著名的文学家,又是历史的见证人。一生创作的小说、散文多达千篇。特别是在昭和这一日本军国主义疯狂向外侵略扩张的重要历史时期,他不仅作为征用作家去了东南亚战场,而且作为新加坡《昭南日报》的总编和昭南日本学园的日语教师,直接协助了日本占领军在新加坡的殖民统治。  相似文献   

8.
大庭美奈子文学中充溢着二战后的各种流亡元素,其作品把漂泊异乡、毫无生活根基的人比喻为"无根草","无根草"是大庭美奈子文学中处于流亡状态的主人公.《破烂博物馆》中的战争新娘是其"亡命文学"中的一类"无根草",而《浦岛草》中日美混血的战争孤儿是另一类"无根草".大庭美奈子的《浦岛草》关注日本战后时空中的战争遗留——战争孤儿问题,聚焦并思考战争、女性和人生,表达了作家对战争和社会的反思,其关注、思考女性命运的特殊视角在日本战后文坛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9.
黑井千次是日本战后文学流派内向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在他的前期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个人在集团中的自我确认问题。本文分析作者之所以把自我确认作为小说主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老舍与赵树理都是闻名中外的通俗文学泰斗。他们作品中表现出的幽默风格在现、当代中国文学中比较突出,犹如两块瑰宝相互媲美。在所有的艺术里,幽默大概最具大众(?)。两位作家赢得广大读者的重要一点,就是都壇长幽默。本文拟就他们的作品,主要是中短篇小说的幽默风格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1.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的文学巨匠、民族文学之父--马克·吐温先生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世人皆知.马克·吐温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幽默和讽刺,他以清新幽默的文笔、毫无雕琢的朴素语言开创了美国小说口语化的先河,以幽默讽刺的写作基调,夸张、对比、口语等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现实主义小说语言风格方面为美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马克·吐温的生活经历及一生的作品为出发点,浅薄的分析马克·吐温小说中的语言特色,阐述了马克·吐温的所具有的思想内涵及语言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是继川端康成之后日本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日本战后文学的杰出代表。与日本传统文学相比,大江文学更贴近西方式的理性。他在作品中"以诗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想像的世界,在那里,生命与神话凝聚在一起,构成一幅当今人类困境中惶惑不安的图画。"若干年来,大江健三郎始终凭藉心灵的感应,以理性的头脑思索对象,写出了真正取材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海因里希·伯尔是后战争时代德国文学的标志性人物,他把重建人性和拯救被毒化的德语视为战后德国文学的重要任务.他所追求的“人道美学”,始终坚持人性与诗性的结合;他的“语言道德”之说,强调政治、伦理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密切相关.作为“介入文学”的作家,他反对作家对社会漠不关心,同现实玩捉迷藏游戏.他认为作家要听从自己的良知,让语言成为冲破现实表象的工具,使作品成为自由的最后堡垒.他的现实主义作品充满激情、幽默和讽刺,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协调.在他看来,“事实”永远只是“真实”的一部分,作家需要借助想象来创造“自己的现实”.  相似文献   

14.
马克·吐温小说的语言特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的文学巨匠、民族文学之父——马克.吐温先生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世人皆知。马克.吐温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是幽默和讽刺,他以清新幽默的文笔、毫无雕琢的朴素语言开创了美国小说口语化的先河,以幽默讽刺的写作基调,夸张、对比、口语等表现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现实主义小说语言风格方面为美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马克.吐温的生活经历及一生的作品为出发点,浅薄的分析马克.吐温小说中的语言特色,阐述了马克.吐温的所具有的思想内涵及语言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原爆文学"是核武器带给人类深远影响的艺术投影。其构建者是以战后日本作家为主的创作群体,60余年来已成为日本文学中一个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分支。在世界现代文学历史上,同样是一个无可替代的存在。本文以日本原爆文学的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为基本脉络,从文学作品的演进规律和具体样态入手,解读一个现代民族的核认识的思想轨迹,进而发掘原爆文学与当代核意识的结构性关系,揭示文化视角下的日本原爆文学的进步与局限。  相似文献   

16.
历史反思和罪责问题的讨论一直是战后德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本文借助新历史主义的研究成果,从文学与历史、历史与作家等关系问题入手对德国作家鸟韦·蒂姆的小说《以我哥哥为例证》加以介绍和分析,论述作家以文学文本叙述历史、反思历史的独特方式,揭示贯穿作品始末的主题——罪责与回忆。  相似文献   

17.
五、战后文学的译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文坛出现过两次“战后派”文学。许多作家目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社会上出现的许多弊端,主张重新探讨世界和人类存在的意义。他们的作品揭露战争的残酷性,也关心人的出路问题。在创作方法上,他们冲破传统,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有联系,却又有很明显的区别。他们更多地探讨人与世界存在的意义,更多地注重人的心理因素,作品的哲理性较强,并吸收现代主义的许多创作手法。“第一次战后派”代表人物:野间宏(1916~1991)有批判日本军国主义的《真空地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这部…  相似文献   

18.
野间宏论     
野间宏是日本著名现代作家 ,属于“战后派”,是公认的战后派的旗手。他是一位有影响的进步作家 ,从大学时代起 ,即信仰马克思主义 ,关爱人民。他的“伤痕文学”对警醒日本民族具有莫大的历史作用。同时 ,他的意识流小说在文学技法上独树一帜 ,打破了日本文学的旧传统。他又是地球和人类命运的呐喊者 ,在晚年不顾年迈体衰 ,以发人深省的文学和身体力行的行动为保护人类环境而奔走呼号。本文概要地全面论述了野间宏其人其作 ,提出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他应得到更高的评价和占据更显著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日本战后文学代表作家开高健的文学作品,以针砭时弊、贴近社会现实见长。其作品《巨人与玩具》揭示了日本经济高速成长期受资本和现代传媒控制下的人性异化现象,使读者透过小说文本,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劳动使劳动者变成了受奴役者的社会现实,表现出一位有责任感的作家对社会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20.
塞拉和他的小说创作王军卡米洛·何塞·塞拉(1916—)是20世纪西班牙语世界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西班牙战后新现实主义小说的开创者。1989年瑞典皇家学院为“奖励西班牙战后文学复兴的最杰出人物”而授予塞拉诺贝尔文学奖,认为“他的叙事作品内容丰富,感情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