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东坡超然文化与密州儒商文化再显辉煌——《苏轼在密州》编纂出版之贡献●饶学刚由孔凡礼、邱俊鹏、朱靖华、蔡万江任顾问、陈光任编委会主任、李增坡任主编、邹金祥任副主编的地方文献专著《苏轼在密州》已由齐鲁书社于1995年出版发行了。这是“诸城市一系列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陈友冰 《学术界》2023,(11):133-146
苏轼豪放词风和当时宋与西夏的西北战事,以及苏轼对此战事的态度密切关联。熙宁六年的“熙河大捷”促使苏轼以《江城子·密州出猎》为代表的豪放词风形成;元丰六年“永乐之败”又促使苏轼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的豪放词风由豪放雄壮向清壮深沉、多内心反省转变。  相似文献   

3.
<正>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通判杭州任满,时弟苏辙在齐州(今济南市)任掌书记,于是请求调往山东,被任命为密州知州。十一月初苏轼抵密州任所,熙宁九年底,期满奉命离任。这两年多的时间,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词的创作,在经过数年的探求摸索之后,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期间共作词二十余首,无论在题材的开拓方面,还是在艺术表现方面,都有了质的突破。其中尤以悼亡词《江城子》,出猎词《江城子》,中秋词《水调歌头》最为著称。三篇杰作的出现,不同凡响,给北宋词坛带来了全新的气息,夏承焘先生《瞿髯论词绝句》论道;“猎余豪气勒燕然,月下悼亡忆弟篇。一扫风花出肝肺,密州三曲月经天。”本文试以三词为例,着重论述一下它们在苏轼词创作及整个词史上的地位,希望能引起更多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苏轼在密州所作词今可考知者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近二十首,是其词的创作的重要发展阶段。他在当时所写的《与鲜于子骏》一信中说: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这是苏轼革新词体的宣言,他自觉地追求在风靡一时的柳词之外“自是一家”,开宗立派,树立新的词  相似文献   

5.
全国苏轼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11月8日至13日在湖北黄冈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八十多位苏轼研究者参加了讨论会。会上收到论文九十四篇。主要讨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苏词的风格和苏轼“以诗为词”关于苏词的艺术风格,会上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苏词的风格主要还是豪放,他们不同意下述观点:苏轼早期的词还是婉约风格,后来形成豪放风格,其间存在着一个由婉约向豪放的转变过程。他们指出,苏轼在青年时代奋力向上,期于建功立业,对都市生活习染不深,还未掌握词这一艺术形式。他在中年受到打击外任杭州之后,才着手学习填词。苏轼作词的最初两年——熙宁五年和六年的尝试之作(《南歌子·八月十八日观潮》和《行香子·过七里濑》),就不是婉约词,而是豪放词。熙宁八年他在密州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这已经  相似文献   

6.
宋词名篇《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典故使用问题向来是学者争议热点,考苏轼任职密州前后仕宦背景及其相关诗文可知,本词用汉代冯唐之典自比魏尚无疑。该词抒情性质,亦非表现作者安边之志,而是表达他期待重获朝廷信任,走出政治逆境之情怀。  相似文献   

7.
<正> 苏轼,字子瞻,公元1037年生于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县),少有大志,博通经史;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中乙科进士;累官知官告院;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因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被疏;熙宁七年(1074)十一月,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军州事。两年之中,不仅政绩可观,而且在思想上、学术上都有很大进展。现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不当之处,请多指正。据《诸城县志》记载,苏轼到任之时,密州连年大旱:“神宗熙宁七年……自秋至冬不雨……八年,春夏旱”(《总纪》)。苏轼到任后的第一年,全力以救灾安民:“受命之  相似文献   

8.
苏轼贬儋时期的理想追求与自我排遣邱俊鹏苏武于绍圣四年(1097)被滴膻州、元符三年(1100)遇赦北归,在腊州度过了艰难困苦而有意义的3年。从著作来看,苏试在后州创作了诗词140余首.散文百余篇,书信40余篇,书传》一部,并对《易传》和《论语说》进行...  相似文献   

9.
苏轼于神宗熙宁七年至九年(1074—1076)知密州。该地特定的文化氛围对苏轼思想与创作的转变影响很大。这主要表现为:以儒为主、兼融各家的学术氛围对苏轼以综合性为特征的思想的形成有“聚合效应”;古朴、淳厚、豪壮的民俗对生活于其中的苏轼的精神升华具潜移默化之功;而格调朴野的“东州乐府”文化则是苏轼文学创作(特别是词的创作)发生转折、飞跃的触媒。  相似文献   

10.
《东坡续集》卷五有《与鲜于子骏书三首》。在这三封书信的第二封中,苏轼讲了一些关于他自己作词的话。文如下: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六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 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 从这段话里可以知道,苏轼曾经作过一首行猎词,并于数日后写呈鲜于子骏。词学界一般认为,信中所说的这首行猎词,即指《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人傅按编《东坡纪年录》云:“熙宁八年乙卯,公在密州。……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诗和梅户曹会猎,……又作《江神子》(雪涛按:《江城子》词牌亦作《江神子》)”。可见该词乃熙宁八年(1075)冬作于密州。因此,其数日后写给鲜于子骏的这封信,亦当作于是年。词学界一般均如此说,笔者亦以为然。  相似文献   

11.
李俊 《兰州学刊》2007,(10):173-174,214
关于苏轼与道潜初会的问题,学界有徐州说和密州说,且一直以徐州说为主导.搜检辩析相关材料,可以充分证明二人在熙宁年间初会于杭州.  相似文献   

12.
一、有意为之的“自是一家”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冬十月,苏轼在密州任太守,祭常山回城,小猎,成《祭常山回小猎》诗,云: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岗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稍后几天,他又写成《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一阕,云: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诗一词,精神、意境大致相同。虽政见与倡行新法者不合,正当四十岁壮年的苏轼却并不想一味发泄他的牢骚,而总牢记着西北方面的边患,宁愿领兵去抗敌。“会挽雕弓如满月”,“白羽犹能效一挥”,诗人不仅有激昂的雄心,而且充满着清除边患的壮志。但我们在这里将不  相似文献   

13.
《徽州社会科学》2008,(6):38-38
一部由黄山学院汪良发主编、反映徽州地方文化特色的高校本科教材《微州文化十二讲》,于今年4月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在我市乃至全国尚属首例。这本总揽古今,兼及中外,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理念融合,文化艺术和科学教育相依相通、互生互茂的著述,  相似文献   

14.
周游 《天府新论》2017,(6):138-150
关于苏轼文与《华严经》之间的关系,钱谦益提出的“苏文有得于《华严》”说关注到了一个前人未曾注意的问题,即苏轼《司马温公行状》《富郑公神道碑》这类看似与佛教绝无关涉的史体文在文章形式上与《华严经》的相似性。他因此十分推崇苏轼此类文字,其同乡后学也有不少人继承了这一观念,并认为此类文字乃苏轼“大文章”。但在传统评价中,苏轼长于策论而短于叙事。钱谦益的观点与苏文的传统评价产生了分歧,因而并未被时论所接受,他效法苏文而作的碑传文也颇受后人诟病。  相似文献   

15.
苏、章《水龙吟》(杨花词)之比较□闵尊蕃苏轼、章质夫的《水龙吟》(杨花词),向为历代词论家所推重。苏词原题下作者自注“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章次呆(字质夫)是苏轼的好友,曾与苏轼同官京师,他填的一首《水龙吟》(杨花词),颇为苏轼称道,后苏轼便依章词原韵...  相似文献   

16.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作于何时、为谁而作历来存在不同看法,从中秋的本来含义,从苏轼中秋诗词的惯例,从苏轼与苏辙兄弟的情谊角度分析,《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应该是写给苏辙的;从该词表露的情感,从苏轼在黄州、儋州所处的地理位置与苏辙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析,《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作于儋州的可能性相对大一些。  相似文献   

17.
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江西人民出版社刚出版的王国炎同志所著《东坡新论》,振奋不已,激发我写下了这篇书评。 东坡居士苏轼,作为一代文豪,饮誉古今;而作为一代哲人,却鲜为人知。《新论》不仅把苏轼这位文化巨人的家世、生平,著述以及学术成就等作了阐述与评介,而且将苏轼作为一位长期被埋没的学究天人的哲学家奉献给读者。 苏轼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给人们总的印象,苏轼主要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当苏轼的诗文广为流传时,苏轼的哲学著作却遭遇凄凉”。“经苏询、苏辙,苏轼父子二代人的努力,特别是苏轼几十年潜心研究而写成的哲学专著——《苏氏易传》”,以及苏轼撰写的《东坡书传》,长期以来“流传不广,影响不大”,而《论语说》甚至失传了。因此苏轼的哲学思想,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迄今为止,没有一  相似文献   

18.
苏轼在黄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一○三六——一一○一)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比较关心民间疾苦,富有爱国精神的著名文学家。他同王安石都主张革新,但在改革什么,如何改革的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他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在王安石变法期间,一些元老重臣因反对新法纷纷离开朝廷,王安石不得不重用一些“新进勇锐之人”,其中也混进了一些野心家、投机派。自熙宁四年(一○七一)起,苏轼离开朝廷,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山东诸城)知州、徐州知州。元丰二年(一○七九),苏轼改知湖州(今浙江吴兴),他在《湖州谢表》中说,神宗“知其(自指)  相似文献   

19.
《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载叶瑞汶《对苏轼佚文<叶氏宗谱序>的考证》一文(以下简称《考证》),作者称他于1992年春在浙江义乌农村看到《义乌南阳叶氏宗谱》,中有苏轼撰《叶氏宗谱序》与苏洵为翰林学士叶道卿遗像所作的《像赞》并附有原文影印件。《考证》经过考证断《序》与《赞》为苏轼、苏洵作,实际上却并未作认真的、扎实的考证,甚至连最基本的人事关系都弄错了,故作此文以辨之并就正于叶氏及方家。《考证》谓:“为了讨论问题方便,将苏轼父子的佚文公布如下,其中的分段、标点符号和括号,系作者所加”,然其断句、标点均有错…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苏轼诗集》和《全宋诗&#183;苏轼诗集》中的苏轼佚诗《秋日寄友人》进行考辨,认为此首诗歌不是苏轼的佚诗,应是北宋初期张泳所作。另外.考察发现吴宗海先生所辑佚的《苏轼佚诗三首》都已收入《苏轼诗集》,仅是诗题不同而已,属于重复辑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