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文涛 《南都学坛》2009,29(4):22-23
作为"汉初三杰"之首的萧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相良辅之一,为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西汉建立后,萧何更是谨守管籥,功冠群臣。据历史记载,萧何与刘邦素为交好,关系渊源颇深。在长期的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刘邦出谋划策,竭尽全力,体现出其超凡的政治眼光;通过荐韩信、荐曹参,体现出此人不仅慧眼识才,而且宽宏大度;萧何还具有优秀的管理才能,把关中治理得井井有条;长期的政治斗争积累的经验使其处处小心谨慎;出于名哲保身的考虑及"唯上"原则,使其在对待韩信等问题上做出了历史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陈平在楚汉战争中的作用朱顺玲陈平,阳武户牖(河南原阳县西北)人。秦末大起义时,初投魏玉咎,因说魏王不听,又受人排挤而离去。接着投奔项羽,任都尉。公元前205年三月投汉王刘邦,任护军都尉。在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的楚汉战争中,刘邦最后打败了项...  相似文献   

3.
“鸿沟”一词源于秦末的楚汉战争,是两军对峙的临时分界线。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04年,刘邦和项羽在荥阳、成皋一带的古战场激战,项羽的兵力虽强,而刘邦凭借后方粮草充足的条件,使项羽无法可施,被迫提出“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双方暂时息战。鸿沟是古代的运河。现今在河南省荥阳城东北的广武山上尚留有两座遥遥相对的古城遗址。  相似文献   

4.
在秦、汉两个统一的王朝之间,存在着从公元前二○六年十月至公元前二○二年二月长达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时期。在灭秦战争中做出卓著贡献的刘邦和项羽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逐鹿,增强了这一时期历史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也吸引着后世的许多研究者对战争的性质作出探讨。有人认为楚汉战争是地主阶级两个不同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有人认为是安定统一和分裂割据两种国家命运的决战,有人认为是复辟与反复辟、倒退与前进的大搏斗  相似文献   

5.
论楚汉战争     
楚汉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一场有名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公元前二○六年至公元前二○二年,它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刘邦和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项羽之间前进与倒退,复辟与反复辟的阶级大搏斗。在这次战争中,由于刘邦坚持法家路线,顺应历史潮流,终于由弱变强,最后打败了猖獗一时的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历史上的儒家,为  相似文献   

6.
论楚汉战争     
公元前二○六年至公元前二○二年,奴隶主贵族复辟势力的代表项羽同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刘邦,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战争,历史上称“楚汉战争”。楚汉战争初期,刘邦军事力量很弱小,远远赶不上项羽,有几次几乎全军覆灭,但后来却愈战愈强,终于打败了项羽,取得了最后胜利。而军事实力强大的项羽,转战数年,所向披靡,打了不少胜仗,最终却落得个“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可悲下场。力量弱小的汉军为什么能最终打败强大的楚军而赢得楚汉战争的胜利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历史人物,都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作出了不同的回答。  相似文献   

7.
汉承秦制是一个历史事实,但其局面的出现经历了一番曲折反覆。秦亡楚兴以及楚汉之际,秦制几乎被楚制替代。六国制度的复兴是对秦国政治历史和文化进行否定的尝试,其中楚制的复兴尤其值得注意。刘邦集团从楚制向秦制的复归,关键在于刘邦以关中巴蜀为基地东向与楚争天下,而萧何为相是一重要契机。汉制的内在更移与稳定,与萧何、曹参为相关系甚大。汉制是在更高层次上对秦制历史成果的积极继承。  相似文献   

8.
《中国图学史》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摹写旧丰,制造新邑 由于秦代极其残暴的统治和掠夺,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加以连年战争,到了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结束,刘邦称帝时,各地已是一片荒凉残败不堪的景象。虽然汉高祖也采取了许多能使生产恢复,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但是为了帝王的威仪和享受,对宫室的营建并未停止。如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为了其父太公一己对故里的思念,闷闷不乐,就不惜劳民伤财,大兴土木了。  相似文献   

9.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兵攻入关中,军至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刘邦于是召见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并发表了如下一段讲话:“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軍而定约束耳。”以上这段话,《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汉书》卷一《高祖纪》记载全同。刘邦这段话非常重要,表明他已从农民起义领  相似文献   

10.
刘邦率军入关后制定的“约法三章”,只是一个战时的临时措施,是为了收买和稳定民心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汉初的立法活动应当以萧何制定律令为开端。萧何制定律令、韩信制定军法、张苍制定章程、叔孙通制定礼仪才是汉初完整的立法活动  相似文献   

11.
昙花一现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中很快就偃灭了。继起的两支农民起义军以刘邦为首的汉军和以项羽为首的楚军为了争夺领导权,在关中地区展开了长达4年之久(前206~前202年)的“楚汉战争”,结果,刘邦胜了项羽,成为汉王朝的开国元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西汉王朝。西汉王朝是在农民起义领袖的相互厮杀中建立起来的,残酷的战争不仅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而且战争也使得社会凋弊、经济萧条,从而造成了汉初社会废墟满野、贫穷至极的特殊历史环境。“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  相似文献   

12.
陈胜、吴广起义埋葬了秦王朝,继之而起的是刘邦与项羽争夺全国统治权的角逐。“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刘邦)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①。经过五年(公元前206年——前202年)浴血奋战,兵寡力弱的刘邦居然能消灭劲敌项羽,开创统一的西汉王朝,其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由于战争指导双方抱有不同的人才观,执行相反的用人政策,使得汉军能够适应而楚军无法适应这场战争的特点,从而导致刘胜项败的结局。  相似文献   

13.
陆贾是西汉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陆贾者,楚人也。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辨士,居左右,常使诸侯”。曾官至太中大夫。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是刘邦的重要谋事之一。在汉初,他秉刘邦授意“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相似文献   

14.
我国封建社会中杰出的女法家吕后(公元前二四一——一八○年),名雉,字娥妁(音许),秦末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刘邦当“泗水亭长”时,和刘邦结婚。以后就在沛县刘邦家里“与两子居田中耨”,带着儿女种田。她”为人刚毅”,留因刘邦策划起义而被捕入狱。在楚汉战争初期,刘邦在彭城败于项羽,吕雉和刘邦的父亲都被项羽掠去做人质,坐了两年多的牢,直到项羽愿与刘邦“中分天下”时,才把她释放出来。  相似文献   

15.
人们所熟知的楚汉战争爆发于公元前二○六年——前二○二年。这场历时达五年之久的战争,是两个阶级的生死较量,是两条路线的激烈搏斗,是自秦统一中国以来奴隶主阶级复辟与新兴地主阶级反复辟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今天,我们分析楚汉战争胜败的根本原因,对于吸取历史上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经验教训,深入批林批孔、评法批儒,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们所熟知的楚汉战争爆发于公元前二○六年——前二○二年。这场历时达五年之久的战争,是两个阶级的生死较量,是两条路线的激烈搏斗,是自秦统一中国以来奴隶主阶级复辟与新兴地主阶级反复辟斗争的继续和发展。今天,我们分析楚汉战争胜败的根本原因,对于吸取历史上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经验教训,深入批林批孔、评法批儒,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荥阳历来就是军事要地,自先秦以来,此地就是战争频仍之地;楚汉战争中,荥阳地区的战事对战争的最终结局有重要影响;汉朝建立后,荥阳地区在控制关东与保障关中安全方面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吕后(公元前二四一年——公元前一八○年),名雉(音质)字娥姁(音许),单父(今山东省单县南)人,是西汉开国皇帝、大法家刘邦的妻子。刘邦担任沛县乡村小吏“泗水亭长”时,与吕雉结婚。史书记载:“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这说明他们都是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秦末,刘邦以亭长身份率领一批沛县农民去关中服徭役,半路上领了愿意跟随他的十几个农民,逃到芒、砀山泽之间准备起义。而吕雉则长途跋涉,时常去探望他,大力支持他的造反行动。当刘邦响应陈胜、吴广所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而转战南北时,吕雉与两个孩子仍留在沛县家中种地。她与刘邦的父母在楚汉彭城之战中,曾被项羽抓去作为人质达两年之久,后来,项羽打算与刘邦平分天下,才把他们交还刘邦。  相似文献   

19.
刘邦反秦过程中批判了秦王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社会控制思想;楚汉战争时期,又以项羽为参照物,初步确立了自己的社会控制思想;汉政权建立后,依据汉初的社会现实,将其社会控制思想进一步系统化、体系化;在晚年经由陆贾的改造,完成了从马上打天下到马下治天下的转变。刘邦社会控制思想的产生与确立,为汉王朝的建立及其经济复兴、政治稳定起了重大作用,使汉初社会逐步走向规范化、秩序化。  相似文献   

20.
舆论对于战争具有重要影响,刘邦作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深谙此道,注重引导和控制舆论走向。楚汉战争中,刘邦能够取得最终胜利,与其善于利用舆论战术有着密切关系。起事之初,刘邦利用迷信,神化出身,通过发挥舆论传播的影响力,构建其领袖地位的合法性,吸引众人追随。起事之后,借舆论宣传之力,树立其"宽大长者"、"仁慈爱民"的光辉政治形象,实现收揽民心之目的。对峙之时,从道德层面声讨项羽,使之成为众矢之的,达到控制舆论之目的,并为发动战争寻求舆论依据。决战之际,刘邦再造舆论,瓦解项羽军心,挫敌锋芒,最终取得胜利。与之相对,项羽则轻信谣言,不辨真假,猜忌臣下,人才流失,民心丧失,舆论倒向刘邦,终致失败自杀。因此,赢得战争,不仅需要雄厚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更需要舆论宣传中的精神征服,对舆论的成功运用是刘邦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