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 要彻底的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存在的原因和那些产品是商品的問题,必须首先研究商品的概念,商品的价值实体和价值标准等基本問題。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疇,反映着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生产关系。自从人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到了产生社会分工、出現私有制度的时候,社会产品分别地由各门独立的生产者专业生产,并归不同的所有者占有,劳动成为私人的事情,不能直接地表現为社会劳动,于是社会成員的經济联系和交換活动,就不能不采取把产品当作商品来交換的方式,結成互通有无的商品交换关系。劳动生产物一經当作商品投入交換过程之后,生产它所耗費的劳动,  相似文献   

2.
一、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在討論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的时候,首先在思想認識上要明确,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与在資本主义制度下的商品,是有本質的差別的。这个本質的差別是:在資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的基本矛盾,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它乃是对抗性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現为週期性的經济危机,还表現为資产阶級与無产阶級的根本利益是冲突的。这个冲突在資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用增加生产力,改良人民生活和統筹兼顧的經济計划来解决。在社会主义下的商品,虽然也存在着基本的矛盾,即是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因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現在变为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编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社会主义部分)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一章中,第一节第三题有如下的论述:“社会主义商品二重性的矛盾,根源在于商品中的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社会主义企业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已经不是私人劳动,而是直接的社会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不应该被看作是仅仅存在于简单商品经济社会,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而应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社会;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归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同时并存于资本主义社会,二者之间不存在一种替代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传统经济理论只把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产品视为商品,把科技产品仅当作公共产品而否认其商品特性。然而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对科技产品是否商品的问题必须理性地、现实地加以审视。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的科技产品,从理论认识上来看它理应是商品,从时代发展的需要角度来审视它必须纳入商品范畴,从社会现实性上来考察它已经成为商品,从现代商品的构成维度来透视它是现代商品构成中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6.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运动是商品经济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内在动力。社会主义公有制度的建立,消除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之间的对立状态,但不可能取消这对矛盾,因此,社会主义经济依然是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劳动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全民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及劳动力的所有权与支配权的分离,决定了社会主义劳动力的商品性质。一商品经济,即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形式的经济,在人类社会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商品经济的出现,以开放的性格蚕食着内向封闲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类社会以极大的“魔力”从自然界获取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商品经济的灭亡,将使人类社会以全新的面貌进入产品极其丰富的产品经济时代。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科学地考究了商品经济的存在原因等一系列有关问题。社会分工把人们按照不同技能分配到不同的产业部门,从事不同的活动。在生产领域,人们劳动生产的“各种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总和,表现了同样多种的……有用劳动的总和,即表现了社会分工。”①社会分工限制了每个劳动者特殊的劳动方式,每个劳动者和特  相似文献   

7.
尽管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劳动产品”所表现出的社会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是“劳动产品”始终是社会经济的细胞形式,它包含着社会经济机体一切矛盾的胚芽。正象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制度是从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入手一样,对社会主义经济内在矛盾运动体系的研究,也应以社会主义经济细胞作为分析的逻辑起点。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形式是商品。马克思说:“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或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经济的细胞形式。”原因是由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一切社会财富都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成为社会财富的原素形式。因此,马克思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相似文献   

8.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不应仅仅看作是存在于简单商品经济社会而成为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同时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存在于一切商品经济社会,当然也存在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9.
<正> 人们习惯地认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为生产社会化和占有私人性的矛盾,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今天,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已经没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所以,目前理论界公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但还是不提及这种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产品成为商品是人们经济关系的产物,与宗教的虚幻观念不同,商品拜物教不是人们头脑错误的幻想,而是生产关系的物化,它只是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关系的虚幻形式。它来自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是商品形式本身所固有的特征。当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有商品存在,就必然有商品拜物教的存在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 保险是否属于商品,必须按其劳动的性质加以鉴别。无论资本主义社会或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划分决定着商品的划分。一、生产性劳动创造商品生产性劳动产生社会物质财富。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作为生产成果的社会产品是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体。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亚当·斯密  相似文献   

12.
广松涉认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二重属性,并由此使它的所有者“经济人”以商品为中介实现着人与自然界以及他与人类社会他人的经济联系,因此商品世界的构造中内在地包含着人类社会的整体构造,商品经济的发展历史中内在地包含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契机和线索.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殊社会性质即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作为具体劳动生产商品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它又必须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所生产的商品使用价值中凝结为非感性的商品价值实体,并且必然要通过商品的交换价值等各种价值形式来表现.一般价值形式或货币形式的出现与发展,是具有整体性的商品世界内在包含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私人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商品使用价值和其价值、商品所有者和消费者之间一系列矛盾运动的结果和体现,这个矛盾过程体现着人类社会一系列的历史发展和过程.而随着劳动力商品的出现,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和整个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随着货币被转化为资本和资本在其运动中其价值和统治不断扩张、无处不在,人们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且扩展到世界的每一角落,广松涉认为这时的整个世界历史也就都可以被纳入到人们对商品世界的考察中来认识.  相似文献   

13.
商品是用来交换和出卖的劳动产品,商品生产就是以交换和出卖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生产。商品和商品生产的产生要有两个条件:第一,社会分工;第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因为社会分工,人们需要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人们需要经过买卖来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商品体现着不同所有者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经济关系,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出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私有制,才开始产生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经过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末期,从商品生产中产  相似文献   

14.
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的需求已经不止于有形的商品本身,他们还要从服务中得到愉悦、尊严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服务行业对利益的追逐,直接推动了情感劳动市场的形成,情感变成了一种可供购买和消费的商品.社会组织制定一套情感体验与表达的标准来培训和管理工作者的情感劳动,当人们的情感被用于商业目的时,它不再是个人的真实性情感的流露,而是经过组织化的操纵之后的商品.当情感整饰不再是私人的行动,而成为获得价值的工具时,情感已被异化了,并带来了严重的身份混淆危机.  相似文献   

15.
通常情况下,当人们讲商品的价值时,总是指的数量可以由人类劳动来增加,生产可以不受限制地进行竟争的商品.这类商品的价值显然是由生产它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但是对于象古书、古画、雕象等稀有商品的价值,又是怎样决定的呢?文章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同一部门内部生产同种商品的必要劳动;二是指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根据社会对某种产品的需要,把社会总劳动分配到各个不同部门的必要劳动.对于稀有商品价值的决定,关键在于如何理解这两种含义,特别是第二种含义.明确了这一点,就可以找到稀有商品的价格千百倍地高于它自身价值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商品二重性、劳动二重性问题上,我国经济学界至今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认为,要搞清楚商品二重性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历史范畴还是永恒范畴这一问题,就必须首先搞清楚商品二重性与产品二重性之间的本质区别;以及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生产产品的劳动二重性之间的本质区别。如果把产品和商品混为一谈,把体现在产品中的劳动二重性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混为一谈,那就很  相似文献   

17.
从体育的第三产业论出发,以马克思的商品理论为依据,揭示体育劳务商品的本质特征。体育劳务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体育工作者为了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凭借独特的劳动形式而创造的非实物形态的体育劳务产品,其中也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作为商品的体育劳务产品是用来交换的,它的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体育劳务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在本质特征上表现出非实物性、交换与生产消费的不可分性、使用价值的多样性等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8.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反映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则反映商品的社会属性。由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只反映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只“为商品学这门学科提供材料。”长期以来,上述观点普遍地流行于政治经济学教学和有关读物之中,也被视为无可非议的真理。其实,只要我们仔细地加以推敲,就会发现这种观点包含着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因为商品是受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制约的历史范畴,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按照  相似文献   

19.
<正> 在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中,商品货币关系已不存在,这是众所皆知的。但是,马克思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这个问题,却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试从六个方面谈一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未来社会商品经济的论述。第一,从马克思对商品生产存在条件的论述来看。社会分工使每个生产者只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而每个生产者的需要又是多方面的,这些需要只有通过社会其他成员的劳动产品才能得到满足,这样就产生了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必要。“社会分工使商品所有者的劳动成为单方面的,又使它的需要成为多方面的。正因为这样,他的产品对他来说是交换价值。”如果没有社会分工,  相似文献   

20.
个别(私人)劳动只有通过自身的异化才表现为抽象一般的、社会的劳动,本文沿着这一线索探求了商品价值的量的规定性——社会中必要劳动时间,认为须把社会需要引入价值决定之中。只要严格区分社会需要与(市场)需求,即使社会需要参与价值决定,也仍能明晰地区分价值与价格。只有用系统的、动态的观点,既从由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所组成的生产总过程角度,又从再生产过程角度考察商品价值,才能完整地把握它。笔者还就第一、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提出了异论,其中着重推敲了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本文旨在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