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3 毫秒
1.
魏晋隋唐时期是道教得以发展和达到兴盛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道教仍以老庄道论为本 ,同时又结合儒学、融合佛学 ,形成了独特的理论 ,使道教哲学得到长足的发展。从魏晋道教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到隋唐道教“重玄学”体系的形成 ,可以看到道教哲学在发展中所具有的时代性和包容性  相似文献   

2.
以比较的方法,探讨中、朝、日道教文化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对深刻认识三国的文化很有启发意义。这三国道教文化的相同点就在于:其道教文化的建树皆基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上;三国道教皆具有相对“下位层次”文化的性质;道教研究一直受到忽视。中、朝、日道教文化的不同点表现在下列几点:其一,中国道教是一种大型民族宗教,日本道教是道教这棵大树上的部分枝杈,朝鲜道教是居于两者之间的既有中国道教似的宗教意义,又有日本道教似的非体系、不完善的一面;朝鲜主要是斋醒祭祀道教,日本主要是实用道教;中国儒、佛、道经渭分明;朝鲜、日本儒、佛、道三者常常搅成一团,无明确界线。道教在本土中国,同儒、佛一样形成巨大的文化洪流,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色。道教在朝鲜和日本,虽然远没有形成如同中国本土道教那样壮观的历史局面,但也深深地积淀到其民族文化性格底层之中  相似文献   

3.
壮族的文道教与武道教顾有识一、道教在壮族地区的传播壮族道教是汉族道教和壮族巫教相结合的产物。汉族道教始于东汉张陵的五斗米道和张角的太平道,南北朝时分为南天师道和北天师道,金、元时形成正一和全真两大教派。据传,汉族道教在晋代传入壮族地区。民间认定、晋代...  相似文献   

4.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形成于民间,又对民间风俗习惯产生较的影响。苏州道教源远流长,苏州的民俗节日中有浓厚的道教色彩,民间的神仙信仰习俗则是道教的神仙谱系、科教仪式和修炼方法等在民俗中的具体表现。另外,道教对民间生活习俗如丧葬、祛病、消灾等方面的影响也很大。剖析道教对苏州民俗的影响,旨在更好地把握苏州民俗的品格特性。  相似文献   

5.
作为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项目的《明清道教伦理及其历史流变》一书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于1999年5月出版。本书由姜生教授、郭武教授合著,全书约25万字。 本书上篇论述明清以前道教伦理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线索。具体论述了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伦理的形成与初步发展,隋唐五代北宋时期道教伦理的发展变化.以及南宋金元时期道教伦理的主要特征。下篇论述明清道教的伦理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其思想形态的流变。具体内容为:明清思想文化与道教发展状况,明清道教生命伦理、社会伦理、神学伦理,以及明清道教伦理的衰变。书中还专题论述了近…  相似文献   

6.
道教是中国的本教,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在道教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中国妇女一直是积极的参与者、迷信者,同时也是牺牲品。正是有了中国妇女的积极参与,从而在道教思想中形成了“重阴阳,等男女”的倾向;也正是因为道教思想中的这种倾向,因而对中国妇女的诱惑更大,毒害更深  相似文献   

7.
楼观之为道教圣地,道教界虽已共识,然学术界并无多少专论。本文从考察中国道教形成的历史过程出发,详细论述了老子之所以成为道教共尊之教祖、楼观之成为道教共朝之圣地的根本原因。对道教界和研究者均有一定启迪。  相似文献   

8.
道教是以“得道成仙”为基本信仰的中国传统宗教,其奉为最高宗旨的“道”至今都是越南文化中最具有象征性和影响力的符号之一.从时间上看,道教在创立之初就传入越南,从民间传播到上层社会,19世纪又逐渐回归民间,形成了漫长的传播史.从传播途径上看,早期道教先从陆路(云南或广西)进入越南,后来在东晋时,孙恩、卢循起义又通过海路将天师道传入越南.金元时创立的全真道在明末清初南下传教的过程中,又通过多条线路进入越南.中国道教与越南道教形成了源流关系.道教在跨文化、跨民族、跨宗教向越南传播中形成了如下特点:神灵信仰是道教在越南传播的主要象征符号;道教经常与佛教相伴而行;道教神灵与越南民间信仰相混杂,衍化出一些具有越南民族文化特色的新道派,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母道教与高台教;劝善书是道教在越南传递教理教义和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的一种方式,在维系越南社会结构和文化系统的动态平衡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唐代女性诗歌中的道教情怀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是我国道教最为鼎盛、道教信仰最为虔诚的时期,在其三百多年中,统治者对道教都大力提倡、倍加尊崇。与统治者大力提倡道教的举动相呼应,唐代社会形成了一股求道学仙、追求现世幸福、永恒生命和自由心境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同样也影响了唐代女性,从而使她们的诗歌和心灵世界弥漫着迷蒙的道教情怀。  相似文献   

10.
"家族道教"是道教传承的重要方式,但迄今罕有研究。从三国时代东吴起,尤其是到了东晋,江南道教的显著特色,就是一个个士族大家世代相传,形成家族道教;而各个奉道之家又结为秦晋之好,由此拓展了道教在门阀士族中的传播,带动了整个道教界的转型升格,使得道教足以与儒、释相鼎立而成三教之势。  相似文献   

11.
试论汉初道家思想的宗教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初形成的“黄老之学”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后与盛行于民间的神仙方术思想融合,演变为黄老道。在东汉后期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最终转变为道教。汉帛画及古代丧葬文化和道教养生学,正是黄老学对道教形成的影响的外化。  相似文献   

12.
道教的文化特征及其发展前景胡孚琛,张群英什么是道教?从道教形成、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可以这样定义道教的特征:所谓道教,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自发的原始宗教在演变过程中,综合进古老的巫术文化、鬼神信仰、民俗传统、各类方技术数,以道家黄老之学为旗帜和理论支...  相似文献   

13.
重视老年保健,提高生活质量,是全人类关注的重要问题。健康之要在于养生,养生集成之精华首推道教养生。道教养生是道教继承和汲取传统的养生方法,在内修外养的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系统的养生理论和综合技巧。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仍能引发人们深层次的思考。一、道教养生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人类自我保健意识的集合。  相似文献   

14.
纵观道教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道教、道派的创建,道教思想和各种修炼功夫的发展演变,乃至丹经道卷的收藏和流传,似乎都与各名山大岳结下了不解之缘。道教徒长年汇集于名山胜地,代代承袭,形成道教山居习俗的传统,并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道教与高山的关系,道教山居习俗形成的原因,不仅与神仙思想,更与原始宗教的魂灵观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拟从居住方式的角度,探索这些思想对道教的影响,以及  相似文献   

15.
道教有许多饮食禁忌,如禁忌食用自己和家人本命生肖动物、正一道禁忌食用牛肉、乌鱼、鸿雁、狗肉等四大荤。这些饮食禁忌的形成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道家道教思想的体现,二是道教本命信仰和北辰信仰的反映,三是儒释二家的思想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6.
老子在道教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其思想是道教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从道教教义、修炼方法以及神仙信仰等三个方面,分析并阐述了老子及其思想对道教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山东大学《文史哲》2006年第3期孔令宏:《道、学、术:道教史研究的新视角》指出东汉时期形成的道教,是黄老道家融合多种方术而形成的。道教形成之后,既从社会上纳入已有的术加以适当的改造而成为自己的东西,也创制新的术。这些术同样与道家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影响关系。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8.
道教美术主要是指以道教思想观念为核心内容或者为道教文化服务的美术作品。道教关术常常与人们的生活、工作相胶着,为普通民众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提供精神支持。它往往处于庆典、祭祀的中心地位,见证和参与世俗民众的宗教与信仰生活。它的内容或者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或者是将抽象的道经转化为感性、鲜明的图像,容易为普通民众所接受。道教美术是民间性、世俗性、大众性或草根性的,具有鲜明的“俗”之意蕴。这种“俗”之意蕴的形成是由整个道教发展、传播的特点以及道教美术自身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道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两千年以来,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和积累,形成丰富的道教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哲学、伦理、文学、艺术、医药学、养生学、古化学乃至政治和军事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食素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关人类演化的研究显示,我们的祖先都是天生的食素者。道教素菜源出道教养生学说,至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对人类保健作出的巨大贡献。传说,道教始祖老子倡导并坚持食素,高寿达两百余岁。  相似文献   

20.
唱道情是道教弘道宣教的一种文艺形式,在宋元明清以来的中国社会颇为流行。明清以来,道教唱道情在湖北的传播,是道教与楚文化相结合的民间文艺形式。道教唱道情在楚地民间的兴起,并形成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道情,是明清时期道教影响地域社会的结果。明清以来,道教唱道情与楚地民间信仰相结合,是拓展楚文化研究内容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