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问题解决是进入80年代后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一个新提法.本文从问题解决的意义、问题解决与解题的区别、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阐述了问题解决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如何解决长期以来严重存在着的“文山会海”问题,已成为人们瞩目的一大问题,成为当前改革中亟待切实解决的课题。一、解决“文山会海”问题的紧迫性乱发文件、乱开全,已成为一种严重的公害,人们斥之为“文山会海”。党中央、国务院及诸多领导,曾三令五申,力图解决这一问题,可收效甚微。目前,还有发展之趋势。  相似文献   

3.
十六大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十六大报告阐述了党在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概括地说就是一个强调、两个明确强调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三农”思想博大精深,科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为什么以及应当怎样解决“三农”问题。政策和科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定性因素;体制创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遵循农业发展规律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是邓小平“三农”思想给予我们的时代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介绍了"三农"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对目前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工业化、城市化、德国巴伐利亚试验、城乡一体化和股田制等方法进行了介绍和评价。提出了我国"三农"问题解决的路径是通过改革现行公共财政制度和农村金融制度,加大对农村和农民的投入,从而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6.
从分析"问题解决"和"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含义入手,论述了在高等院校数学教育教学中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法的重要意义,即有利于学生求知欲的激发、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对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法的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学生求知的过程,是一连串的“疑”获得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什么是“疑”?这里所说的“疑”包括如下涵义:(1)“未知”问题即学生不能靠现有的知识水平、现有的能力所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疑难”,(2)似懂非懂、似能解决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怀疑”;(3)教者为了使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加深理解,有意识地设置出来的问题,即所谓“设疑”;(4)有待于商榷的问题,或是印刷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8.
剖析几种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案,即: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和税费改革的方法、城镇化的方法、产业结构调整的方法,得出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在知识点内、知识点间和知识系统间寻找数学问题的矛盾所在,分析矛盾、解决矛盾,从而解决数学问题,由此使学生学会解决数学问题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10.
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是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问题 ,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为及时、顺利、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政府应通过各种途径“反哺”农业 ,在这一过程中 ,政府应注重转变自己的职能 ,由过去的直接行政命令为主转变为间接宏观调控为主  相似文献   

11.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入地分析了台湾岛内政局演变和我们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总体上看,50年来台湾政局发展有利于“和”不利于“独”,但在“和”的道路上将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为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党三代领导人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并先后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八项主张”等战略方针,特别是在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从深刻而又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中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明确地提出了“解放台湾问题要有时间表”的重大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12.
随着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和民进党主政台湾,中美关系中的核心问题已经由台湾问题演化成了台独问题。尽管布什政府经历了两次剧烈的对华政策调整,但是这一基本情势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3.
从arctan c=arctan a arctan b和arctan x的级数展开式出发,对圆周率π可以推导出许多计算公式,并可设计出计算软件.基于此软件,可验证现有公式的正确性,找出现有公式的失误,并推导出收敛效率更高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4.
台湾问题既是中国内战的后遗症,也是冷战的遗留问题;冷战在亚洲的结束具有相对的非彻底性,即冷战结束的渐变性。这种特征反映在美国和日本调整对台湾的战略中;同时,日本染指台湾问题、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涉加强,两者殊途同归,也塑造和反映了冷战在亚洲结束的渐变性特色。  相似文献   

15.
《文学台湾》从“文学叙事”和“理论想象”两方面描述了台湾文学的基本概貌、发展轨迹,填补了台湾文学研究的某些空白,还通过塑造“文学台湾”的形象对台湾问题进行文学审视。为此,作者打造了一个由还原的记忆世界、感性的理解世界和理论的想象世界构成的“三重世界”。它们在从知觉形象、感性形象和“抽象形式”上丰富着“文学台湾”形象内涵的同时,也使得《文学台湾》对台湾问题的文学审视具有文艺学、社会学的意义和思想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宣扬“脱亚入欧”和“大亚细亚主义”的日本殖民者曾将其殖民扩张美化为“文明的义战”,宣称日本的统治将使台湾民众“从地狱来到乐园”,当前某些人也不断鼓吹日本带给台湾“现代化”的论调。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以现实主义的描写撕破这一谎言:法律苛严和贪赃枉法令台湾民众饱受欺凌;殖民经济导致台湾农民破产;“皇民化运动”则难以更改台湾人民固守的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7.
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内外形势,在坚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一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对台策略,做到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完美结合。尤其是“一国两制”理论,堪称邓小平卓越智慧的典范。  相似文献   

18.
台湾问题是当今影响和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梳理台湾问题对中日关系影响的历史轨迹,使我们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寻求现实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台湾问题上“联蒋抗美”的策略方针,是毛泽东对台工作的思想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策略方针是针对美蒋在金、马防卫问题上的尖锐对立提出的,其实质是挫败美国玩弄“两个中国”的阴谋.将金、马留在蒋介石手里,作为对付美国的一项绞索政策是这一方针的基本策略,以有限的地面炮火保持两岸的沟通是实施这一方针的有效方式.这一方针对中共日后的对台政策产生了深刻影响,它使中共形成了在台问题上的完整的外岛政策,牢牢掌握了与美蒋斗争的主动权,并以全新的角度思考两岸的统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前,民进党的“台独”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其执政所难以突破的结构性困境,“台独”意识形态不仅使得岛内政局动荡,也使得两岸关系持续紧张,并对东亚乃至世界和平造成了潜在的威胁。民进党究竟能不能抛弃“台独”党纲,实现彻底转型?这一问题牵涉的因素相当广泛,而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政党转型问题,如台湾社会能不能走出历史的悲情,台湾民众如何选择和确立自己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问题,美、日等国际因素对台湾问题解决的阻扰问题等等,但最根本的是台湾民众的民心向背问题。在判断民进党“台独”转型可能性的时候,只有紧紧抓住这些因素,才能得出比较合理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