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武汉市为例,探讨了新生代少数民族农民工文化生活困境,分析了其文化生活困境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仫佬族社会教育的方式主要有民歌传唱、民间故事的流传、生活习俗的浸染;仫佬族社会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伦理道德教育、历史教育、感恩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文学艺术教育、宗族观念教育和勤俭教育;民歌传唱受到冲击、传统节日活动的内涵发生变化、传统生活习俗日益消失、民族文化传承人难觅是仫佬族传统文化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导致困境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发展落后冲击着文化自觉,社会发展与部分仫佬族传统文化传承存在背离趋势,政府组织的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对民众的吸引力不够,没有充分发挥现代传媒技术在仫佬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现代德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存在,现代德育在其发展历程中陷入困境.因而,超越困境、构建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优化学校道德教育、构建新社会的和谐的德育观是现代德育走出困境的可行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零陵渔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旧社会低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需求,是当时社会、文化及思想道德的另一种表现,具有较高的文化与社会价值。对此,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零陵渔鼓,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并针对所面临的发展困境提出具体的传承策略,以期能够推动零陵渔鼓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疆口头传统文化作为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目前正面临濒危、衰退、消失的困境,亟需国家、政府及广大人民共同努力抢救。本文关注新疆口头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并就如何应对口头传统文化困境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保护和传承新疆口头传统文化起到某些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俊鸿 《民族学刊》2011,2(4):8-17,91
一年多来,汶川地震羌族移民异地安置工作已经结束,在邛崃南宝山居住的人们已经逐渐适应了永久定居点的生活。然而,由于定居地与迁出地在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羌族移民文化适应中的困境主要体现为未能充分利用南宝山当地的资源,借助现有生计方式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本考察报告将从南宝山异地安置政策和产业规划出发,着重考察羌族移民的生计转型及对家庭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影响,并结合南宝山当地农民生计方式的访谈资料,对异地安置点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零陵渔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旧社会低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需求,是当时社会、文化及思想道德的另一种表现,具有较高的文化与社会价值。对此,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零陵渔鼓,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并针对所面临的发展困境提出具体的传承策略,以期能够推动零陵渔鼓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以其传播主体多样化、传播路径互动化、传播客体个性化的特征,给民族文化的传承及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民族文化正陷入消费畸形、对外传播受限和民族文化符号机械复制的困境。而坚持在传播中构建国家共同文化,针对消费群体的特点分层传播民族文化,积极开发民族文化的传播产业链,利用大数据传播民族文化,是摆脱这种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世居在黑龙江省的赫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赫哲族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独特而又罕见的渔猎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进程,使赫哲族享受到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但其传统文化却受到强烈的冲击并面临严重的生存困境.目前,赫哲族文化传承途径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传承两类.静态传承中的记录态、展览态和商品态传承往往是把文化当作“对象”加以保存和保管,远离了生活;动态传承中的表演态、节日态、旅游态、教育态根植于生活实践,在传承中发展和创新着传统文化.因此,赫哲族文化传承的途径应以动态传承为主.在动态传承途径中,学校教育以其全员性、目的性、系统性、正规性等优势而成为最根本的文化传承途径.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来的财富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散居蒙古族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所持有的民族文化特征不再明显,却依旧作为纽带维系着各民族成员的身份认同。随着城市化、现代化带来的文化冲击、民族语言文化的缺失以及民族自身等方面的影响,散居少数民族在民族文化上面临着保护与传承困境。本文从探讨散居蒙古族文化传承困境的具体表现入手,试图寻找散居蒙古族文化传承困境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均有深厚的底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渐进入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发展,和逻辑理论的变化,我国文化可能会陷入相对主义的危险,走出多元主义困境是我国文化发展走出价值困境的主要工作和关注点.特别是对于新疆乐舞文化来说这种需求更加突出,在未来的艺术文化发展中必须要利用各种措施走出价值困境.  相似文献   

12.
实行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于人口迁移、自然增长和地方改建城镇制的原因,达斡尔族城市人口及其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增长较快,达斡尔族城市人口比例在全国各民族中的排序为第六位。达斡尔族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民族素质提高的表现,也为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作出了贡献,对于达斡尔族进一步提高文化教育水平,提高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发挥聪明才智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城市化对于人口比较少的达斡尔族来说,加剧了人口的分散,也出现了保留民族语言和传统文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对西蒙古牧区社会实地调查的材料,首先从牧民的人口和家庭模式、定居点建设、家庭收入渠道、生活设施以及牧民财富观念的转变、社会交往和信息流通等方面分析和描述了西蒙古牧区社会生活在各个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其次,对西蒙古牧区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增长的人口与有限的草场之矛盾、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草场纠纷以及传统文化面临的困境等进行了描述;最后,为如何协调好转型期越来越突出的人口、生态、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对策性建议,为牧区社会转型和发展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农牧交汇地带是区别于农牧交错地带和半农半牧区的概念,更多体现着文化交互的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该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但其文化建设依然存在一定困境。本文以内蒙古阿拉善右旗B嘎查为例,从文化认同角度探析农牧交汇地带文化建设困境。文化认同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间固有差异和文化身份认同,其中文化间固有差异是影响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而文化身份认同是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和表现,通过阐述二者分析该地带文化建设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均有深厚的底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渐进入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发展,以及逻辑理论的变化,我国文化可能会陷入相对主义的危险,走出多元主义困境是我国文化发展走出价值困境的主要工作和关注点。特别是对于新疆乐舞文化来说这种需求更加突出,在未来的艺术文化发展中必须要利用各种措施走出价值困境。  相似文献   

16.
鄂伦春族民歌不仅是鄂伦春族音乐文化的核心要素,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黑龙江地区鄂伦春族民歌文化深入田野调查基础上,就其传承中由于"现代性"进程造成的后继乏人、歌词汉化与歌唱语境消失等问题及成因加以梳理和澄明,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文章认为,文化系统的转型、生产生活方式的变更及人口城镇化发展是主要成因.故此,拓展传承群体、建设"圈群"、强化族群音乐文化认同是鄂伦春族民歌改善传承困境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17.
传播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不但可以弘扬民族文化,而且能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还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信息传播模式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这也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只有结合时代背景,运用新媒体传播民族音乐文化,才能帮助民族音乐文化走出困境。本文通过对大数据背景下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播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了科学的文化传播对策,旨在促进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几年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重大场合提及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基石,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推崇。传统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本课题对文化自信、传统手工技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展开调查,分析传统手工技艺的现状及发展困境,针对传统手工技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提出传统手工技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继承与发展的多条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湖北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关问题,阐述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湖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艺术精品灿如星海。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当前的商业市场环境下不断遭遇生存和发展困境,首当其冲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化是重要的国家资源,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文化资源向消费模式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道路,是每个非遗人面临的困境,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电影《百鸟朝凤》通过对唢呐这一非遗艺术在现实社会中被边缘化,唢呐艺人生存十分艰难的困境表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出路问题凸显了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