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前人对《山海经》姑媱之山“草”的诠释,常常只抓住“服之媚于人“的致媚性能而忽略了其叶,其华、其实等植物特征。“草”虽为“媚草”,但并非媚草类的通称。“草”亦非“灵芝”。在先秦文献中“芝”并无神秘意义,“芝”被神化肇端于神仙方术家,谶纬之学将其神学符号化。李善注引宋玉《高唐赋》云:“精魂为草,曰灵芝”,反映了战国后期神仙方术思想对楚文化的影响,是楚地原始巫风自然神崇拜向神道设教的圣物崇拜转化的一种表征。本文尝试将其致媚性能与植物形态结合起来加以考释,从而提出草即淫羊藿。  相似文献   

2.
《韩非子·五蠹》一文说“尧之王天下也 ,茅茨不翦 ,采椽不斫 ;粝粢之食 ,藜藿之羹 ;冬日裘 ,夏日葛衣 :虽监门之服养不亏于此矣。”其中“裘”何解 ?查《说文》:“ ,鹿子也。”“裘 ,皮衣也。”合起来“裘”就是“用幼鹿皮制的皮衣服。”再看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注 :“小鹿皮做的袍子。”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幼小的鹿。裘 ,以皮制的裘。”再翻翻目前通行的各选注本 ,亦无一不同上说。但笔者总有疑惑。首先 ,作者明白地在说尧王生活是极其艰苦的 :“茅茨不翦 ,采椽不斫”,讲住的简陋 ;“粝粢之食 …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高等学校管理中的管理熵原理、管理耗散结构原理、管理原理 ,定义了管理的概念 ,并讨论了管理与高等学校的“总质量”与高等学校发展速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二苏题画诗看元祐文人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文人题画诗于北宋元时期创作颇盛。以二苏为文学宗主的元文人在对艺术的审美体验中表现出强烈的“自寓”倾向 ,反映出在党争的时代背景下 ,元文人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和党争前途的担忧 ,而这一点正是元文人在进行题画诗创作时的主要心态。  相似文献   

5.
中原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和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展地区,其中以太伏羲氏与龙文化最为突出。太伏羲氏是不同部落在中原融合的结果,而龙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同样是在河南濮阳“龙”的基础上最终形成的。因此,我们关注中原地区历史与文化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6.
对华山命名用字变易及其相关问题,根据历代著名辞书与汉语音读转换及用字的分歧,从古音通假与时地不同、字有更革的角度,探究华山命名的正字为“”,而“”字只是其通假字。对章太炎先生的《中华民国解》所论“中华”与华山有关亦有辨议;并对“敷水”、“阳盱”、“阳纡”等名称亦从古音通假角度证明其与华山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赤溪源远 风月千秋——泰伯先生“赤溪风月亭”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座落在江西省黎川县城南的“赤溪风月亭”乃作者迁黎鼻祖泰伯 (李觏 )先生读书、讲学、著述之所。此亭屡毁屡建 ,保留至今 ,成为泰伯先生留下的惟一硬体遗迹。由此 ,“赤溪风月亭”成为黎川十二景之一 ,泰伯先生之后的不少名人常于此观光 ,并流下不少诗赋。但史料对“江书院”记载较多 ,这也是“江书院”名气更大更幸运之由。泰伯先生的成功并永载史册得利于母亲与妻子这两位伟大女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作为来自教育战线的人民代表 ,在听了朱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二天 ,我着重就有关我国教育问题 ,特别是我国高等教育问题 ,进行了认真的审议 ,发表了一些看法和意见。本届政府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十分重视。朱基总理一直把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在后来的各次全国人代会上 ,又反复强调 :这是“极其重要的任务” ,是“实现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本届政府四年来 ,抓得紧 ,力度大 ,成效显著。我们教育界普遍感到 :这四年 ,是教育真正受到重视的四年 ,是教育事业发展最快的四年 ,是学校变化最大的四年 ,…  相似文献   

9.
(一 )  罗重及其基础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的历史地位  罗重因其“一生埋首乡村 ,很少出校门一步 ;他的教育思想论述和教育改革经验也主要发表在校刊———《陶龛旬报》上 ;他逝世后 ,陶龛学校又一度不复存在 ;加上其他种种历史原因 ,尽管他的教育思想和改革经验是一块宝地 ,却长期以来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①发光的不一定是金子 ,是金子总有一天会发光的。经过 1 0年的研究 ,拂去历史的尘埃 ,我认为 ,罗重及其基础教育改革思想与实践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应该占居重要的历史地位。一、罗重的教育思想及其教育改革实践是中…  相似文献   

10.
徐訏、无名氏小说传奇特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奇性是后期浪漫派徐、无名氏小说的显在审美范型。异域风情、奇幻恋情、奇异人物是这种审美呈现的三个层面,它们与现代哲理的遇合,向俗众趣味的倾斜,使“传奇”的审美旨趣告别了古典形态并获得了现代品格。对徐、无名氏来说,浪漫主义的艺术主张,对外国传奇作家创作经验的接受,中国古代传奇审美精神的熏染,是传奇审美范型物化于小说作品的共同成因。  相似文献   

11.
"礼"命"仁"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概念,"仁"和"礼"之间是双向互含的关系,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命"是仁礼能否合一的关键.孔子在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时,立足于仁,着眼于礼,礼是一种手段,仁礼合一是一种最高境界."仁"礼"命"的关系影响了儒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等方面影响了中国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从作为胡塞尔“第一哲学”最重要的概念的“视域”概念向作为胡塞尔“第二哲学”最重要的概念的“共呈”概念的理论过渡,以及这一过渡在胡塞尔哲学中的重要的意义,认为它标志着胡塞尔现象学中的主体性理论与主体间性理论的真正的统一,并且宣告了作为所谓的现代哲学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最高产物的一种“先验现象学’学说的最终的确立。  相似文献   

14.
古书中"堕"和"坠"当"落、落下"讲是同义词,二者都有使动用法,但"堕"的使动用法比"坠"普遍,这对"堕胎"与"坠胎"的出现以及二者使用上的普遍与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堕胎"开始出现于魏晋文献,"坠胎"较为可靠的起源当在明朝,且使用的频率远不及"堕胎"普遍.<现代汉语词典>不收"坠胎",当是出于规范化的要求.今天,尤其是网络上普遍使用"坠胎",从历史渊源上看并没有错,然而从规范化的角度看,这是不合规范的.我们应该自觉地为祖国语言文字的纯洁与健康而奋斗.  相似文献   

15.
汉民族文字,即汉字,这一称谓毋庸置疑。但是,汉字在其初造的时候,是不是就叫“文”、“字”?抑或是其他称谓?试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从文字学和音韵学的角度论证汉字的最早称谓应是“书”、“契”,而“文”、“字”是后来的假借用法。  相似文献   

16.
当前人们对"非公经济"这个概念的质疑越来越多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问题,而是关系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战略和政策的问题.对经济组织最有意义的划分不是"公有"还是"非公有","国家所有"和"民众所有"的界限在市场经济中的界定才是十分必要的.希望国家在称谓上以"民众经济"取代"非公经济",并在相关政策上体现"民众经济"的理念.一个"众"字充分体现了"民众经济"的社会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17.
《老子》哲学以“道”为核心,而“有”“无”则是“道”的核心问题。对《老子》“有”“无”的考察,大体可分为“道”为“无”和“道”统“有”“无”两种见解。作为一种合理的诠释方式,从断句、词性、义理等方面来考察“有”“无”,可以看出“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最核心的概念,也是万物的本原、本体,从本质上来说,“道”是“无”“有”的统一。“无”是指天地形成之初的无形状态,“有”为实有,是万物之母,万物同出于它,“有”与“无”同出而异名。  相似文献   

18.
"文化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备受青睐的"意识形态"研究好像退出了文学研究的历史舞台。本文试图在阐明"文化研究"、"意识形态"概念内涵,辨析二者差异、互补关系的基础上揭橥"意识形态"在现时语境下的"改头换面"。  相似文献   

19.
词学批评中"大"与"小"这一对范畴内涵的形成与丰富,与词孕育之初的社会文化背景、"大"与"小"本身的文化内涵、尤其是与其在诗文批评中的运用及词学批评的特性有密切的关系:词起源的民间性和女性化色彩决定了词在正统文学观念中长期被视为"小道""卑体".随着李易安的词"别是一家"、苏轼的"自是一家"、张炎的"清空""骚雅",到清代"西泠十子"以大雅为旨的尊体论,在一系列词学批评的影响,以及词本身的文人化、案头化和雅化的过程中,词逐渐从"市井小技"走向了"大雅之堂",词学也一跃而成为清代以来直至当代的"显学"之一.  相似文献   

20.
“别人”与“别个”在汉语词汇史上是两个很重要的词。通过实例证实表“另外之人”意义的“别人”在隋时已经出现,在中唐后成为习语,经宋元明清沿用至今,现在发展为专门的人称代词;“别个”一开始是以“另外之人”意义在宋代开始使用,元明代“别个”发展到不仅有表其他的人之义,还有表指其它事物、其它方面之义。“别人”只用作旁指人的指示代词,而“别个”除此外,还可用于旁指事物的指示代词,它们在语法功能上没有表现差异,都能作主语、宾语、定语、同位语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