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蒙授英语起始班的教学工作是内蒙古大学乃至全区英语教学领域值得关注的。如何搞好这项工作,如何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摆在教学单位和教师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且是一个刻不容缓、急需解决的课题,对内蒙古地区高校“蒙生班”的“零起点”英语教学研究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大学部分英语起始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针对内蒙古大学“蒙授班”英语教学提出了自己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以师范教育为主,开设英语、日语、俄语专业,设有蒙生和汉生两种授课班,在校学生千余名。具有民族特色的蒙授班的开设,填补了我国民族教育史上没有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外语专业的空白。为全区和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三语”(蒙、汉、英)人才,并承担着全校公共外语的教学任务,是全区专业英语自学考试听力和口试的主考单位之一。  相似文献   

3.
民族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与其他各类高校一样,走过了一段曲折而艰难的道路。现在,终于按照国家统一的要求,推行统一的教学大纲,使用通用的教材,进入了稳定发展的初期。可以说,民族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是民族高校与其他高校拉平距离、统一水准的探路石,在时下全国高校无一“幸免”的大学英语四级、立级统考中,民族高校的英语成绩,被真正地摆进了“民旗团结大家庭”的光荣榜上。这在民族高校的发展史上,无疑是一个值得纪念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透过学习迁移理论中的语言词汇迁移现象,理清蒙、汉、英三种语言词汇的构成特点,强调重视英语语言规律和英语教学规律,以求把握蒙古族英语专业词汇教学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5.
新疆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地方.民国年间,这里聚居着10余个民族,各族间发展着一定的经济文化交往关系.研究这一关系,不仅对我们搞清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民族关系的真相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搞好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关系,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一杨增新统治时期(1912—1928),新疆汉、回、维、哈、蒙、柯、塔等族杂居情况普遍,我们只要稍稍举几个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据杨增新本人记述,在1913年前后,霍尔果斯县西南境内的登元、卡磨湖等处;东境内的板桥卡、小卡子、三道河等处;东南境内的黑树窝、夹坝道等处以及北境内的大西沟、苜蓿台、察台、乌苏沟、大弓背、小弓背、清水河等处,均有汉、回、维、哈各族民户“新筑村庄”.这些民族杂居在一起,“有耕种稻田者,有耕种麦地者”,关系十分融洽①.额(?)勒河流域属蒙古族十苏木地面,“设市以来、汉、缠(维)杂处,种类极为庞杂”②.阿勒泰蒙哈游牧地面,这时也有不少回、汉、维等族杂处其间,“或耕或畜”③.精河县博尔塔拉,“向为察哈尔蒙民牧地”,民国成立,“汉、缠(维)、回民前往垦牧者,年渐加多,其中心地点名大营盘”④.这种情况,为民族间从事经济交往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初,内蒙古东部地区成为日俄侵略的重要目标。沙俄多次策动蒙奸蒙匪搞“独立”活动,目的在于利用蒙匪作为奴役中国的过河卒,完全占领内蒙古地区。日本一方面不断策动蒙奸制造“独立”事件,一方面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大肆对内蒙古东部地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由于两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侵夺,使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民族危机出现了空前严重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重视和加强蒙语授课小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将直接关系到内蒙古地区蒙语授课小学的英语教学质量,也直接关系到在全区民族小学开展的"三语"教学能否顺利实施。通过调查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这支年轻英语教师队伍中,有82.26%的教师为女性,有90.32%的教师年龄在20-30岁之间;他们对蒙语(母语)、汉语(族际语)和英语(国际语,即外语)的态度是积极的,也钟爱自己的岗位,但存在教龄较短,英语专业水平整体偏低、个体水平差异较大,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教学技能的掌握还很薄弱等方面问题;在英语课堂的教学语言选择上,倾向初期阶段利用汉语作为媒介语多于倾向母语者。  相似文献   

8.
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对于民族边远地区高校的学生极其重要。作者从“学习习惯”的本质出发,立足于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目的、学习兴趣和群体环境等因素,探讨了在民族边远地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提出了培养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新观点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蒙汉双语教学是发展内蒙古地区民族高等教育的基础。面对现阶段在高校蒙汉双语教学中存在的师资不足、学生蒙汉双语能力差异大、教学资源缺乏、蒙汉双语教学不均衡等问题,民族教育机构需要通过有效提高师资水平,实现真正的蒙汉双语教学;针对学生蒙汉双语能力因材施教;加强双语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均衡蒙汉语言因素等途径,最终实现培养"蒙汉兼通"高素质民族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论边远省区民族高校的英语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迅速发展对各类专门人才的英语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边远省区民族高校在英语教学中只有打破禁区,转变观念,进行科学的教学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投入多、产出少、效率低”的尴尬境况,走出低谷,真正抓好大学生的英语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从见诸史籍算起,蒙古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至少有一千多年以上的历史了。但蒙古族的真正崛起、强盛、拥有文字和文化,是从十三世纪初才开始的。在构成蒙古族文化的诸因素中,始终存在着汉族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文学艺术方面,这种影响尤为明显。本文想就这一问题略抒浅见,就教于专家学者。蒙古族的崛起及其语言文字蒙古族自古以来就生息在我们祖国的北方草原,是古代东胡系统室韦各部的一支。最初在《旧唐书》中被称作“蒙兀室韦”。在《新唐书》作“蒙瓦”。在宋盂琪《蒙鞑备录》里作“蒙古斯”,宋叶隆礼《契丹国志》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研究内蒙古地区的建筑文化.创造出既能反映民族特色,又富有时代感的建筑形式,已成为内蒙古地区建筑创作中的主题,本文对此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二语习得理论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英语教学的中面临的问题较多,有来自地域不同造成的英语基础状况的不同,也有来自学生自身英语学习的差异,如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完善教学机制,提高高校英语的教学质量。二语习得理论给高校英语教学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的动力。本文从二语习得理论开始论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实行因材施教和分级教学的的方式,同时对于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教师如何进行高校英语教学也提出了可以借鉴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统一国家政权。元朝统治时期,中原传统的儒家法律思想受到以草原游牧文化为背景的蒙古法律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蒙、汉两种法律文化相互激荡、融合,形成了元朝独具特色的二元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英语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国家教委在批转《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通知中指出:“《大纲》确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反映了国家对高等专门人才外语方面的要求,是我委今后检查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依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对高校毕业生大学英语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英语正是为适应这种需要,为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而组织教育教学的,全国四级英语统一考试,为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提供了较为客观的评价标准;同时,也是对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监测和检验。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信息的重要工具课—…  相似文献   

16.
皮雕艺术是蒙古族独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蒙古族传统手工艺之一,是蒙古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创造和发展并使其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造型艺术。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蒙古族皮雕艺术在内蒙地区高等院校课堂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丰富学生兴趣爱好,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在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力、想象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造的能力。基于上述观点,笔者在论文中将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蒙古族皮雕艺术应用于内蒙古地区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蒙古族皮雕艺术发展中所存在的一些弊端;蒙古族皮雕艺术应用于蒙古族地区高校美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英语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一样,获得成效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如何帮助青年任英语教师在专业上迅速地成长,是高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分析了青年英语教师的教学现状,根据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青年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构建的途径,以期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就如何实现高校民族预科语文课程民族性这一问题,以凉山高校彝汉双语“一类模式”民族预科为例,针对彝汉双语“一 类模式”,联系高校民族预科教育的地域性、民族特色以及语文教学实际,从增加民族文学经典、融入民族文学史、加强民族语 写作三个方面,初步探讨语文课程民族性的实现路径,以有助于实现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基础知识扎实、民族文化自信的合格 预科学生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9.
课程思政融入四川民族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可作为开展“三全育人”教育工作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重要渠道,也是民族地区培养德才兼备的英语人才、夯实民族地区大学生“四个自觉”“四个自信”和“五个认同”的重要抓手。四川民族地区高校的大学英语教育应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和谐稳定与长治久安的高度上,努力构建思政教育融通课程体系,引导教师深挖英语语言文化中的思政元素,创新教学形式,并全力打造育人师资队伍,促使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团结、和谐、友爱,同心共筑中国梦。  相似文献   

20.
在英语教学中,蒙古族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存在着若干书写方面问题。本文指出了蒙古族大学生英语规范书写的重要性,分析了其英语书写存在的问题及英语书写不规范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使蒙古族大学生进行英语规范书写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