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语义功能语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语法理论,它有助于认识语法的本质,建立新的语法观,扩大语法研究的视野,充实语言学的理论系统;更新语法学的研究方法,提高语法学的研究品位;科学地揭示语法发展规律;是今后汉语语法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列举汉语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概括出目前对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研究的总体情况:1.语法形式是在组合中产生的,是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2.目前的研究在两方面方兴未艾,一个是隐性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另一个是"三个平面"理论中的形式和意义研究;3.语法意义具有层次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简要综述语法化的基础上,提出了语法化研究元语言系统(术语系统)的概念,并结合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成果,在语法化的机制、语法化的动因、语法化的方向、词缀化和语言演变等几个方面尝试构建了语法化研究的元语言系统。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80年代语法化研究复兴至今,国内外的语法化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很多的分歧和争论。"什么是语法化?"这是语法化研究的本体问题,也是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很多学者基于各自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立场,对语法化的内涵作出了不同界定,但大多难以涵盖语法化的各种现象和领域。在语法化研究与类型学、构式语法等语言学前沿领域相结合,不断向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方向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语法化的内涵加以梳理并对语法化的核心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海外华语是现代汉语的域外变体.海外华语语法研究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部分,也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视角转换和外延拓展.以新加坡华语为例梳理了海外华语语法研究的现状,提出海外华语语法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1.隔绝期的海外华语语法研究(1950-1990年);2.交流期的海外华语语法研究(1990-).第一阶段的研究比较零散,偏重应用;后一阶段中外学者通力合作,研究逐步深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全球各地华语互动的增加,海外华语语法研究的一些重要议题应该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6.
海外华语是现代汉语的域外变体。海外华语语法研究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部分,也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视角转换和外延拓展。以新加坡华语为例梳理了海外华语语法研究的现状,提出海外华语语法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1.隔绝期的海外华语语法研究(1950-1990年);2.交流期的海外华语语法研究(1990-)。第一阶段的研究比较零散,偏重应用;后一阶段中外学者通力合作,研究逐步深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全球各地华语互动的增加,海外华语语法研究的一些重要议题应该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7.
汉语语法研究已有百年历史,作为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其研究成果和词汇、语音相比更为丰硕,本文从汉语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等角度进行了梳理,概述地论述了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轨迹及其趋势。  相似文献   

8.
构式语法是伴随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是在对传统的转换生成语法反思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个比较新的语法体系,为我们提供了语言研究的崭新视角。构式语法认为语言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语言研究应该将形式和意义紧密结合起来。构式语法研究特点使得构式语法对过去无法解释的一些语言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这也正是构式语法研究的价值所在,但是构式语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语法体系的产生是与时代紧密相联的 ,当一种语法体系不能适应语法研究发展的需要时 ,必然为另一种语法体系所取代。“小句中枢说”取代“词组本位” ,这是语法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汉语史学界通常将汉语历史语法的研究模式分为:专书研究、断代研究和语法史专题三类。近年来,在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下,专书、断代语法研究受到了普遍关注,取得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相比较而言,汉语语法史专题的研究就显得较为薄弱。就目前的语法史专题看,多着力于词法研究方面,有分量的句法研究成果可谓是寥若晨星。因此,加强语法史专题研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语法隐喻率先是由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创始人韩礼德提出的。语法隐喻主要是指用一种语法手段来代替另一种语法手段来表达某一既定意义的语言现象,所以韩礼德(1994)将语法隐喻称为"相同的所指,不同的能指"。语法隐喻系统内呈现了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三大形式。为了更好地阐明和解读语法隐喻的价值,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基于其中的心理扫描过程,原型理论和象似性来研究功能语言学中的语法隐喻现象(只涉及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以期揭示它的认知理据和发挥其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2.
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是指由语言或方言之间的接触导致的,方言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结果及表现有语法成分的替代、增加、融合和叠置等。在同义语法成分中,使用最普遍的成分容易被异方言所借用,当语法成分被借用后,句末位置相对容易吸收源方言的对应成分,并呈现出由句末向句中扩散的趋势。多功能语法形式借用或退出时,其不同用法并不是同时被借用或退出。方言间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机制主要有语法借用、接触引发的语法化和构式拷贝。  相似文献   

13.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现象,语言中的隐喻反映了人类思维的隐喻性。隐喻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对语法隐喻,人们有多种研究和界定方法。由韩礼德的语法隐喻观可以推出,语法隐喻是这种概念域之间的映合在句法结构上的不一致性体现。意义渗透到语法结构中是一种普遍现象,语法隐喻体现了语义和语法关系之间的转化。把认知语言学和语义学结合起来能更好地理解语法隐喻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语法对人们表述方式的影响十分强大。语言不同,语法的范畴也有差异。西方语言中,动词大都有明确的时态和数的概念;汉语等东方语言则不然。语法结构不同,常在翻译过程中使信息内容产生变化。语法问题的研究作为词汇和篇章问题之间的过渡在翻译中有其必要性。东西方语法中性、数、人称、时态,语体以及语态等问题的差异,对翻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汉语的句型研究是伴随着汉语语法学的诞生而产生的.由于语言学者在如何确立句型、确立怎样的句型时,目的、方法不一致,确定句型的原则也就不完全相同,因而得出的句型系统也就不一样.在汉语句型的研究过程中,应该注重句型系统的科学性、概括性、简洁性和实用性,同时也要注重汉语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6.
汉语无形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对汉语“形态”的研究形成了三种观点:(1)汉语没有形态;(2)汉语缺乏形态;(3)汉语具有广义的形态。语言事实说明:汉语没有形态,汉语语法意义的表达是通过其语法形式来表达的,这是由语言的民族性所决定的。印欧语和汉语在语法意义的表达上有本质上的差异,印欧语的语法意义是通过形态变化表现出来的,而汉语的语法意义是通过其语法形式如语序、虚词、助词、语音、实词、组合与变换、重叠、语境等来表达的。坚持汉语没有形态的观点,有利于从汉语本身的语言事实来研究汉语,从而真正搞清楚汉语的语法系统。  相似文献   

17.
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法隐喻理论建构语法隐喻的语篇功能分析模式。运用该模式,从小句内和小句间两个层级探讨三种主要语法隐喻类型的语篇功能变化。语义邻近性、时间顺序性等认知机制,以及语言的类型是导致语篇功能发生变化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8.
词的语法功能属性与词的使用频度之间的关系是汉语词义属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258个现代汉语感官动词的使用频度进行封闭测查,考察各个动词在语料库中的频次,以及各词感官义项、非感官义项、感官用法、非感官用法的使用频次,再将这些词的频度信息与它们的语法属性信息进行相容度分析,对词频与基本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描写和阐释。结果表明,感官动词的语义属性与动词语法功能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性表现。感官动词词义的特殊性表现在相对普通动词而言较弱的动作性,以及词义一般包含较强的对行为方式状态的描述,这是由感官活动在人类行为中的特殊性决定的。此外,词语的类聚特征越丰富,词语聚合的总量就越小,词语间就具有更高的相似度,这些相似度必然会在语法功能等方面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