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界一般都以政治代理主义和垂直的公共性来解释当代泰国的“买选票”现象 ,乡村选举被视为以金钱交易为基础、薄弱的公共性的产物。一个泰国村庄的选举实践向我们展示了公民代表如何与选民建立密切联系 ,以及地方头人如何在政党、政府部门与村庄之间或者说国家与地方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 ,从而造就发达的公共交往空间。国家试图通过法律约束候选人与选民的交往方式 ,这必然导致民间社会的抵制。本土的公共性逻辑的可贵之处在于 ,公民总是在与其他公民的关系中来定义自己的公民身份 ,国家不是一个抽象的符号或虚构的场景 ,而是通过公民之间的交往投射到日常生活和公共生活当中。在将关于民主的普遍理解融入到本土实践方式的过程中 ,知识分子必须正视由历史、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所决定的多样化的民主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2.
该文用庇护主义作为一种分析范式和理论视角对党内存在的庇护现象进行分析,发现公共权力的异化、不正当的利益诱导、特殊群体保护、特殊人身依附关系、获利的生态链存在是其产生的缘由,指出把党内民主作为破除"庇护"关系的基础路径,把制度治党作为破除"庇护"关系的根本保障,把法治作为破除"庇护"关系的规约之道,把党内监督作为破除"庇护"关系的关键举措,能够有效破除党内政治生态中的庇护主义,保障党内政治生态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云南省两个县8个自然村262名选民为被试,采用自编“农村选举行为问卷”探讨了选民人口学特征及其与选举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1)性别、政治面貌、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因素对选民选举行为没有显著影响;(2)40岁以上的大龄选民更看重选举对于维护村民权益的意义;(3)汉族选民比少数民族选民更看重选举对落实国家政策的意义,而少数民族选民在投票时比汉族选民更容易受候选人身份、候选人背景和政党意见的左右。  相似文献   

4.
近现代意义的选举制度是关于选举代表机关代表和某些公职人员的各项制度的总和.选举权的确定、选举的基本原则、选举的组织和程序以及选民与当选人的关系构成一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它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伴随着宪法、人权、代议制等资产阶级民主形式而产生的,是代议制的基本环节和重要内容.由于阶级关系状况、政治文化传统等的差异,各国的选举制度内容不尽相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我国,选举制度主要指的是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程序及方式方法的制度.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村民选举是国家权力从外部输入的,村民选举呈现出明显的"运动式推动"的特色。这种权力嫁接式的民主与乡土社会还有一个磨合期,所以村民选举在乡村政治文化领域还造成了很多的碰撞和不适,产生出一些负面效果。村民选举过程中的传播失效或传播负效果,正在伤害农民的政治价值观,耗散乡村社会的凝聚力。要想让村民选举不再伤害乡村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在乡村社会结构上进行必要的纠偏与调整。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合并已成为乡村治理单元变革的必然趋势。而“合并村”能否通过有效选举产生适合的治理主体,是其实现善治的关键所在。从作为典型“合并村”的湘中L村来看,合并带来的村庄社会结构变化、选举社会基础弱化、选民利益冲突加剧等问题,已严重影响换届选举的开展。但L村多措并举,成功消解了上述不利因素,实现了有效选举。L村的实践经验可为“合并村”实现有效选举提供启示:应采取促进村庄集体经济发展、提升村民政治素养、增强村民文化认同感等长期措施夯实选举基础;同时,通过树立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制定详细的选举规则等短期方式破除选举困境,实现有效选举。  相似文献   

7.
英国下议院一直采用单一选区相对多数制的选举模式,近些年其民意代表性缺失的弊端逐渐凸显。选取异军突起的英国独立党作为研究案例,从英国国内疑欧主义思潮、反移民社会心理和工人阶级衰退的民意基础出发,以相关理论和实证数据论证该党崛起是基于社会结构性因素的民意变迁。通过多方面分析独立党在该选举制度下的受制约困境,进一步揭示下议院选举结果与选民意志的背离程度,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可能的制度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8.
人大代表的选举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作的基础.人大代表选举的实践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的公信力.普遍平等的选举、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无记名差额选举等选举方式为人民代表大会赢得了公信力.但是,直接选举层级低,间接选举层次多,选举的竞争性、选择性不强,代表与选民关系不够密切,个别代表素质较低等选举中存在的诸多瑕疵影响了人民代表大会的公信力.必须把完善人大代表选举当作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来推进,从而进一步提升人大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长期垄断政权,塑造了“选举民本权威主义”的合法性结构,这种合法性结构具有三重权威性:制度上的选举权威主义、理念上的民本权威主义和工具上的政绩权威主义,三者相互作用,其中最重要的是起黏合作用的作为人民行动党执政理念的具有东方色彩的民本权威主义,即民本权威主义来自于中国古代儒家与法家的政治思想,是“好政府”和“法治”混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英国独立党自1993年成立以来,其政治动能一直受制于单一议题政党的困境。然而,英国独立党在2014年欧洲议会选举、2015年英国大选和2016年脱欧公投中异军突起,成为英国选民在传统两党以外的最重要选择。作为欧洲疑欧主义思潮的代表性势力,独立党在此期间也完成了主流化转型。本文试从选举市场的理论框架出发,从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两方面分析该党转型和崛起的多方面动因,揭示英国政党格局的重构与疑欧主义的深化,并对独立党的未来前景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40个村村委会选举的观察研究,发现在选举中村干部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它对选举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从分析村干部对选举的心态入手,通过对他们在选举中的作用途径、方式的分析,揭示其角色与行为特征。此外,还分析了选举对村干部所带来的实际影响,指出尽管乡村政治权力结构的变迁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事实证明,村民直选对村干部的冲击是客观存在的,选举作为村干部的一种约束机制,它能促进村干部进行必要的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12.
村委会选举中选民登记标准必须以选民权益保障为出发点,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逻辑.长期以来,我国以户籍为标准认定选民资格,这是与城乡二元体制相适应的.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乡村社会更加开放和多元,原村委会组织法的不足日益显现,为此,新村委会组织法有条件赋予户籍与居住地不一的居民在本村具有选民资格,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仍然无法克服以户籍为准进行选民登记固有的缺陷:与村庄日趋开放治理模式相冲突,不适应新型村治的需求,限制了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应以居住地为标准进行选民登记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其基础和条件是村委会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分离和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  相似文献   

13.
选举政治在伊朗伊斯兰革命后30年间成为常态,具有史无前例的多元性、竞争性和民众参与性。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选举政治表现为政治派系之间的权力角逐,而派系政治尽管并非政党政治,毕竟包含政党政治的若干元素,代表不同的政治倾向和施政理念,在选举政治的框架内成为民众表达诉求和实现参与的政治平台;争夺选票无疑是不同政治派系角逐政坛的首要方式,而民众参与决定着不同政治派系之间的力量对比和政治天平的历史走向。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政治生态包含宗教与世俗的双重元素,民众选举具有鲜明的世俗色彩,承载着共和制基础上的世俗政治实践;不同政治派系的竞选纲领大都内含着诸多的世俗元素,折射出常态化选举政治的世俗倾向。由于宪法规定之安拉主权与民众主权的双重法理原则,非民选机构与民选机构的长期并存,加之宪法监护委员会作为非民选机构对于选举政治的干预和影响,选举政治无疑存在诸多局限。然而,选举政治并非徒具虚名和流于形式,选举结果具有非操纵性和非确定性,不同政治派系在政坛的消长取决于民众的选票和选民的意志,而选民的投票意向无疑是决定选举结果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在印度政党政治的发展进程中,印度人民党以其特殊的"印度教特性"改变了印度政党竞争的格局,同时也使人们普遍担心兴起后的印度人民党是否会偏离印度独立以来的世俗主义,奉行激进的、同质的印度教主义.从印度人民党的发展历程来看,党的意识形态具有价值与工具的双重诉求.印度教主义这一意识形态始终是服务于其壮大实力、争取选民、上台执政这一目标的.受选举政治和多党竞争的驱使,印度人民党所追求的激进印度教民族主义立场最终会向世俗主义的中间路线靠拢.  相似文献   

15.
特朗普"推特选举"不仅仅是选举竞争的策略性行为,而且是自由代议制民主从"说服"选民向"塑造"选民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现象,其可以有效地迎合和操控选民的政治心理。具体来说,通过高频度的信息发送来强化选民的"反馈效应",从而增强选民对于政治人物的虚假"控制感";通过发布观点模糊、甚至自相矛盾的信息来迎合选民的"选择性记忆",从而提供选民想要的信息;通过运用反常、简洁、形象等选民大脑"喜欢"的语言来调动选民的政治热情。  相似文献   

16.
农村政治选举作为我国村民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民主化水平。如何认识和解决民主政治发展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现代化的一个大课题。以中国西部山区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M村选举中的高票通过现象为切入点,从理性经济人的视角对选举中的主要参与者——候选人、选民进行分析,试图发现除了候选人个人才能使得村民投出选票以外的其他因素,从而对该村的高票通过现象进行解释,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7.
政治冷漠,是一个与政治参与相对应的概念,即在政治活动和政治行为中表现出消极的政治态度,不参加政治生活,对于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的冷漠和不关心。一言以概之,就是政治不参与。在现今中国农村,虽然农民的政治素质在整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政治冷漠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文章论述了乡村选举中的政治冷漠现象,并从成本一收益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提出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制度建设和降低选举成本等建议,旨在提高村民的政治热情,以使其通过长期参与选举等政治活动逐渐明白社会问题的症结和自身政治利益所在,从而产生应有的政治热情,减少选举中的政治冷漠行为。  相似文献   

18.
在推进社区居委会由选民选举产生的过程中,选民的参与程度亦即参选率如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W市L社区的参选率超过90%以上,这个实实在在的数字和事实告诉我们:在当今城市社区,吸引绝大多数选民参与居委会选举投票,并不是天方夜谭。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后,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的影响出现了结构性变化:国家权力在汲取乡村资源方面一度呈强化趋势;在乡村公共事务管理中所承担的功能却不断弱化。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基层政府、候选人和普通村民之间的信息传播互动模式。基层政府对乡村社会政治信息传播,尤其是官方政治信息传播的内容、渠道和路径的控制力越来越强,并在“家国框架”中建构起叙事逻辑。然而,在政府主导的信息传播通道内,“虚拟选举”与“现实选举”的巨大反差,正在使选举传播的公信力受到广大农民的质疑。  相似文献   

20.
李凡 《社区》2003,(12):20-20
宁波市海曙区的这次社区选举,出现了我国城市社区选举制度上的首次创新,这是以前的基层选举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情,大致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候选人为了使自己的选举能够取得胜利,开始组织自己的选举后援团或者选举智囊团。这些选举的后援团或者智囊团,是候选人为了更好地参加选举,让选民了解自己或者掌握选举的变化而出现的,是完全自发的,是选民积极参与社区义务的一种表现。他们帮助候选人出主意,制定选举方案,甚至包装候选人的形象,以期引起选民的支持。2、候选人为赢得胜利,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开展竞选,接触选民,并加大了对于选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