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3 毫秒
1.
其一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其二再游玄都观绝句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注:承召,奉到朝廷的召书。玄都观,唐时长安城内最大的一座道教庙宇。紫陌,京城的街道,陌,原指小道。红尘,闹市的飞尘。无人不道,没有人不称说。中庭,即庭中,院子里。前度,前一次。唐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司马,十年后,刘禹锡从朗州被召回长安。目睹腐败的政治局面,刘禹锡内心无比愤慨,…  相似文献   

2.
论白玉蟾对南宋道教科仪的创新--兼论南宗教团的雷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玉蟾是南宋著名道士,被尊为金丹派南宗五祖.白玉蟾的南宗教团倡行内丹道,并将内丹修炼与斋醮仪式相结合.白玉蟾在斋醮科仪申融入雷法的仪格,以增强斋醮济世度人的法力,这既是宋代雷法盛行的时代背景所决定,也是白玉蟾对道教斋醮科仪格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3.
唐代道士人数辩说张泽洪《新唐书·百官志》崇玄署条载:“天下观一千六百八十七,道土七百七十六,女官九百八十八。”此记载的男女道士数合计仅1764人。从行文的逻辑顺序看,此处继天下道观数后,应记天下男女道土人数。但全国仅1000多名道士,却与唐代道教的兴...  相似文献   

4.
当代道教宫观经济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是对于华东某大都市(A市)的青年宫观道士--即经由该市道教协会所属道教学院训练出身、目前供职于道协下属宫观的道士--的主要经济活动模式的人类学研究报告.以一种认知、学习的视角,探讨了青年宫观道士如何在A市的整个道教经济变迁的过程中,通过对道教经济体中其他重要参照群体如"领导"、"散居道士"、"香头"之经济模式的试误学习,逐步地认清自己的生存空间(niche),从而形成他们目前融"公共供给经济"、"市场经济"、"礼物经济"和"贡赋经济"四种不同的交易逻辑及伦理道德为一体的特殊经济活动模式.  相似文献   

5.
道士是《聊斋》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往来于仙道与人世,既沾着神道的灵光,又隐身茫茫人海。文章试就《聊斋》中出世的自度型与游戏人间的入世型道士探讨蒲松龄的游仙思想。蒲松龄对飞升的想往使他在某种程度上把道教作为精神上的归依。然而就人生态度而言,蒲松龄又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干预现实生活,积极营造生活的和谐。  相似文献   

6.
马祖常的题赠道士诗以元代包容的宗教政策为背景,记录了道士的日常生活、斋醮科仪,以及其与道士的交往活动,并从这一独特角度展现了元代文人与道士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马祖常诗对“仙”意象的自觉追求,营造出了澹泊空灵与奇幻瑰丽的意境,在元代涉道诗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7.
五斗米道北迁后,三张的传统传教方式被打破,道教的传播体系陷入混乱状态.紧接着佛教迎来了传入中土后的第一个发展高峰,这对道教的传播也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为了重振道教,以寇谦之为首的上层道士借鉴佛、儒思想,清整旧天师道的传播体系,将新天师道建立在依附上层政治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8.
葛洪早年南隐罗浮考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葛洪早年南适岭表实际上有道教活动的背景,并与著名道士鲍靓有过确实的师承关系。岭南以巫觋为特质的少数民族文化亦是早期天师道的文化渊源,同时也是葛洪一生两度南适岭表以及六朝天师道发展与岭南关系至切的最深刻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小说《西游记》对舶来品龙王形象持贬斥态度,并多次质疑其"水神"的合法性。这种态度和质疑透露出作者可能是一位道士。孙悟空的本领是长生之妙道,种种现象表明这个道士来自于内丹派。内丹派常常采用春秋笔法来阐明自己的主张。  相似文献   

10.
转折点     
1900.7.12敦煌莫高窟发现藏经洞这年(清光绪二十六年),莫高窟当家道士王圆箓无意间在十六号的洞窟中发现了从西晋到北宋的5万多件经卷、文书、绘画,大约是北宋中期为避乱而封藏于洞中的,这个洞就被称为藏经洞。在第一时间对该洞产生强烈兴趣的是帝国主义的文化强盗。王道士的愚昧和贪财帮助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美国人华尔纳把大量的文物运出中国。藏经洞文物流失,王道士只是一个替罪羊,藏经洞失窃是在一个大政治背景下发生的,190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1.
张全义居洛近四十年 ,历经唐末、后梁、后唐的朝代更迭 ,却能稳坐府尹之位 ,除了他注重垦荒务农、储备军用外 ,最卓越的成就在于其对洛阳城的多次修复 ,使其由唐末的一片废墟再度成为三朝帝都两代陪都 ,具有再造洛邑之功  相似文献   

12.
陈国符是我国道教学研究的建立者,与前代学者根本不同的是,他以现代科学观念与方法,继承传统的考据学之长,对道教经典集成《道藏》、道教史、重要的道教历史人物、道教实践方式之一的外丹黄白术、道教音乐等,穷毕生精力,进行了广泛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赢得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肯定。自觉运用新方法指导自己的研究,坚持不懈地以求真精神揭示道教的内涵,是他取得研究成就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3.
吴筠既是唐代著名高道,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他的赋歌颂了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展现了崎岖坎坷的修道历程,对现实世界往往也具有批判的精神。他的赋蕴含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忧世情怀及向往山林、追求逍遥自由、希求延命成仙的道教文化意蕴,对当时的假隐之风也进行了批判。同时,还具有浓厚的道教色彩及丰富的道教哲学思想。在语言表达方面,善于化用或引用前人语句、篇名入赋;在赋的表现方式方面,善用比兴手法,不愧为唐代卓有成就的赋家。  相似文献   

14.
南京栖霞寺的创立与南齐征君明僧绍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明僧绍出生于山东平原郡一个有信佛传统的世族家庭里。他有很高的儒学修养,自宋至齐,多次拒绝朝廷的征辟。最初,他在长广郡即今山东青岛一带聚徒讲学。泰始二年(466),由于淮北四州沦于北魏,他随家族南下建康,升明元年(477),又随其弟明庆符到郁州。三年后,他回到建康,并定居摄山,修筑栖霞精舍。永明二年(484)明僧绍去世后,他的儿子明仲璋舍宅为寺,永明七年(489)法度禅师以栖霞精舍为基础,正式创立了栖霞寺。  相似文献   

15.
道家最重明哲,长于远害,见时局不利就往往及时全身而退,不愿作无谓之牺牲。船山说"以几远害者,黄、老之道也",深得道家壸奥,所以他才到永历帝那里不久就心存隐退,并最后退居山林。船山于道家中最重庄子,受庄子任物自然、放达不羁的熏染,隐逸后更加洒落不拘、桀骜不驯。道教方术也是船山退居山林"爱身以全道"的重要方式。他向慕道士并同他们交往,既有同他们心灵的深契,也因此从道教医术中获益。  相似文献   

16.
叶维廉以对东西方语言思维及文化的敏感思考,不懈追寻中国山水诗中道家的诗学中轴,并以对道家诗学传统超乎常人的理解、感受及怀恋,以诗人的触角与智慧不断地尝试古老的道家诗境语言的魅力。其语言思维上,寻求美感生成;表达方式上,应和有无本真。追求一种象出于自然的物我通明,吸取一种更加澄澈心慧的秘响旁通。  相似文献   

17.
陆象山的老学观是其心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象山认为,无论是从时空还是从同异、是非之理看,都不能简单的视老学为异端;之所以称老学为异端,是从其理论和现实的根据而言的;同时,象山还肯定了老学作为一家之说的可取之处。文章从象山对老学的认识、理解出发,对象山的老学思想作出分析和评判,从而丰富、深化象山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张旭卒年 ,史无确载。由于对相关资料理解、认识上的分歧 ,学界围绕这一问题自来颇多异说。我们认为 ,在纠缠于资料而难以确证的情况下 ,考察张旭之仕履经过 ,就成为确定其卒年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李颀的江东之行可知 ,张旭在开元二十三、二十四年 (735年、736年 )之际结束常熟尉之职而赴京 ,其任左率府长史 ,约在此后不久。约在开元末年 ,而任金吾长史。其天宝五载 (74 6 )退居洛阳时 ,年初逾六旬。由此 ,结合李白《猛虎行》所叙与张旭天宝十五载 (75 6 )三月在溧阳酒楼会晤之事 ,和他《草书歌行》诗中“张颠老死不足数” ,我们认为 ,张旭卒年应以乾元二年 (75 9)为是。张旭《千文》末“乾元二年二月八日”之注 ,应是张旭所书。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一生对佛、道二教并非一视同仁,他早年即有远佛亲道的倾向,晚年亲道态度更加明显,这从他的诗文与言行中可以发现。欧阳修一直没有解决"神仙有无"这一令他困惑终生的道教问题,却因始终相信"有道",而且越来越认识到道教求仙的生活胜过名教求富贵功名的生活,以至于晚年出儒入道。  相似文献   

20.
张经是明朝嘉靖时期的一位抗倭将领。他临危受命,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任职仅一年多,便取得王江泾大捷。然而就在捷报频传之时,他却蒙冤被杀。严嵩专权结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皇帝的个性以及嘉靖中后期特殊的政治格局才是导致张经悲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