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哒"是开县话中一个常见的助词,它有三种用法:用在动词和形容词的后面表示动作和状态的完成(或实现),用于句末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变化或出现新情况,或既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又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变化或出现新情况;也表示动作和状态静态的持续;还可以用在句末表示处置。  相似文献   

2.
"嗒"在苍溪方言里是一个用得较普遍的动态助词,它有两种用法(1)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相似文献   

3.
姚婷 《九江学院学报》2008,27(1):100-103
趋向词"起来"的词性变化及其虚实词性共存的现象,使其意义和用法十分复杂。当"起来"能与助词"了"同现时,"起来"是实义动词,表示动作义或趋向义;当"V起来"能与助词"了"同现时,"起来"的意义开始虚化,"起来"表示动作的开始、持续或状态、结果义;当非谓语结构"V起来"不能与助词"了"同现时,"V起来"或做状语,或做独立成分,"起来"完全虚化。  相似文献   

4.
德宏傣语(下简称傣语)中的助词“了”常用的有hau~4和he~1两个,它们在使用上是有区别的。hau~4“了”所表示的意义是完成,情况有了变化或将出现变化,可以用在句末。“he~1“了”在连谓句、非独立句里只能出现在前一动词后,表示前一动作完成;在“把字句”和“祈使句”里he~1“了”可以用在句末。hau~4、he~1的语法意义上的差异与“了”的词组结构模式和结合的动词有密切的联系,这是由动词的性质决定的。本文试就hau~4“了”和he~1“了”的词组的结构模式及语法意义上的差异和用法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高邮话的动态助词“块”与“住”。“块”可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后所产生的结果、状态的延续或存在 ,可以用“在某处”替换 ;可以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块”还可表示动作在量上的特征 ,表示动作的量多或量大 (这是未完全虚化的用法 )。用在动词后的“住”在高邮话中或表示表示动作、行为的完成、实现 (有时兼有保持的意思 ) ;或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 ;或表示动作行为的正在进行。它与动词构成的有关结构及其重叠式 ,各自表示了一定的语法意义 ,本文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赣语乐安湖溪话中表示动作完成的句中助词有"哩"和"了"两个。用"哩"一般只表示完成,表示谓词和其他谓语形式的词义所指处于事实的状态之下。用"了"除了表示动作完成的现实外,还表示说话者对所说内容的强调。  相似文献   

7.
关于“了_1”和“了_2”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了_1”和“了_2”边勤奋一般的现代汉语语法著作,都把虚词性的、轻读的“了”分为“了1”和“了2”。“了1”是动态助词,附着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了。”是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等语气。十多年来关于“了1”和“了2”...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中的句末"着"是一个粘着性的定位语素,常用于表示事件未然的句子,表示说话人对若干件事情先后的排序;带句末"着"的句子所表示的事情一般在先实施.  相似文献   

9.
“哒”是恩施话中一个常见的动态助词。“哒”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和状态的完成、实现、持续和开始的语法意义,用在形容词、数量词和名词后表示状态的变化,并且“哒”在恩施话还出现了词汇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西昌话中的"在"跟普通话中的"在"的区别有三:1、"在"可以用为助词放在句末表示状态的持续或者动作的进行;2、"在"可跟"这儿/那儿"组成介词短语"在这儿/那儿"放在动词前作副词用,表示动作的进行;3、"在"还可以跟"还"组成固定搭配"还在"做副词,直接修饰形容词,表示事物正处于某种状态。  相似文献   

11.
衡山方言中"是咯"可用在句中,也可用在句末。在句中,"是咯+V"作为焦点标记,用来强调正在进行的动作或状态;"是咯+V"可作谓语、补语,少数作状语。句末的"是咯"是语气词,可用在祈使句和陈述句中,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否定副词"不"、"没(有)"进行比较,指出"不"是表示句中主语的主动否定或说话者的主观否定;"没"是用于客观叙述,陈述动作没有完成和事件没有发生。同时,考察了"不"、"没"与时间词语的搭配情况,揭示了时间差异性是二者不同的否定意义在时间上的表现。并且还讨论了"不"、"没"与动词的搭配情况。  相似文献   

13.
邵阳话中,"NP+V+起+咖+哩"句式的基本语义是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或发生新变化,除此之外,该句式还有表示某个动作行为或事件发生得恰到好处、令人非常满意或不合时宜、令人非常不满意等主观性用法。本文讨论该方言中"NP+V+起+咖哩"句式的句法、语义特征及其主观性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一些对"来着"的句法环境的描述有局限性."来着"在句子中的位置不仅限于句末,还可能在句中."来着"句的谓语大部分是动词,但也有形容词和名词."来着"前的动词可以有状态修饰语,重叠式和否定式也可以出现在"来着"之前.  相似文献   

15.
从分析相关歧义结构入手 ,并结合确山方言 ,可把“了”分为三类 :了1 用在句中或句尾 ,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发生 ;了2 用于祈使句或条件从句句尾 ,表示希望或假设动作、变化发生 ;“了3”用于部分形容词谓语句的句尾 ,只表示肯定的语气 ,不表示动作或变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呢"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语气词之一,主要用于疑问句和陈述句的句末,表示疑问或指明事实,不容置疑,略带夸张。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同的书写形式。"呢"的来源和最后形成很复杂,和"尔""聻""哩"等语气词都有密切的关系,而这种复杂的情况恰恰表现在近代汉语这一段。  相似文献   

17.
英语动词过去时表示时间方面、真实性方面或心理方面的距离。当英语动词过去时形式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发生在说话时间之前时,这是时间距离;当英语动词过去时形式所表示的动作或状态与说话时间同时发生或发生在说话时间之后时,这是真实性距离或心理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说,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实质就是"距离性"。  相似文献   

18.
时间范畴在语言学领域是一个重要的语义范畴。对殷商时期出现的表示时间的副词进行研究,归纳出甲骨文时间副词和动作关系密切,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进行和有序发生三个状态。  相似文献   

19.
合肥方宫中,"在"有一种和普通话不同的用法:用在句尾,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现在状态意.旨在分析这种"在"的分布情况和意义类型,并试图证明其语法性质是表示进行、持续意的体标记.  相似文献   

20.
当语言中的一个新词诞生以后 ,只要表示与之相关的动作变化或状态的动词或形容词没有产生 ,就很可能直接用这个词来表示这种相关的动作变化或状态。因此 ,词的兼类是各种语言或方言、或各个不同时期的同一语言中常见的现象。在语言的发展史上 ,尽可能减少词的兼类现象 ,特别是通过形态变化等手段把兼类的词分化为不同的词 ,还有些词存在活用现象 ,显得很有地方特色。从此角度说 ,客家方言保留着较多的古语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