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纹饰的分析一直是商周青铜器研究的重要课题,人物形象作为青铜器纹饰中的一种特殊艺术题材,自然受到很多关注。但学界对人物形象的研究多集中于类型学与造型艺术方面,很少从哲学与心理学角度进行解读。结合青铜器人物形象的图像,从“原始思维”的角度解读这一青铜器艺术形象,可分析其产生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2.
青铜器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青铜纹饰的研究,为研究春秋时期人民的文化、艺术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依据。早期的动物纹饰趋向呆板与固定化,其形状所表现的神话式力量明显递减,动物纹饰神话性与超自然的魔力则远不及商周时期。中期的动物纹饰在结构上有某种粗犷的风味。晚期的倾向是追求精丽细密,以繁缛为美。春秋青铜纹饰...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先从夏商周三代青铜器艺术的总体美学特征出发作出一些比较准确的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从青铜器艺术的造型与纹饰风格的转变的背后读解出它的精神特征。进一步揭示青铜器艺术作品的美学性质及其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4.
殷商时期青铜纹饰的意象形态深受史前和原始艺术的影响,在史前时期的器物和装饰上,可以找到诸多商代青铜器纹饰的雏形。但从发生学的观点来看,史前和原始社会的器物造型和装饰具有的抽象或意象形态的审美属性,并非与器物和装饰的生成同步发生,它是在人类长期的实践活动中,经过若干个复杂的转换过程才得以显现出来的。同时,殷商青铜器的意象形态既折射了商代的社会性质,也表达了其内涵的丰富多彩和审美感染力,它是这一时期人、神灵、自然、艺术之间协调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在甲骨文、青铜器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这与他有科学的研究方法--考古学的方法密切相关.在甲骨文研究中郭沫若提出要重视地层、伴出器物的研究,对甲骨文断代有着重要启发作用.郭沫若还从考古类型学的角度对甲骨文进行研究,按字体风格不同将甲骨卜辞分为不同的王世.同时还采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青铜器进行系统的整理,从青铜器的形制、纹饰等方面出发作了开创性的研究.其所创"标准器断代法"在青铜器研究中建立了殷周青铜器研究的新体系,开创了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商周的青铜器常饰以动物纹饰,龙纹饰更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介绍了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分析了这种纹饰的特点及意义。认为这些神异的龙类动物是用来帮助巫觋通天地的,体现了龙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商末周初楚国始立,由于生产力低下,青铜器的发展尚未成熟。随着国力的增强和地域的扩张,楚国逐步统占了南方。通过文化上的融合,形成了独特风格的楚系青铜器。在淅川下寺二号墓和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楚国铜器,造型独具一格,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技术;受西周几何纹饰的影响,楚系青铜纹饰依从了周人纹饰的规矩排列,却在纹样上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浮雕、镂雕、镶嵌、铸镶等纹饰的工艺制法,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史上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8.
商末周初时期是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革,商王朝走向灭亡,西周王朝刚刚建立的时期,商、周两种文化在此交汇、传承和更替,因而造成了青铜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商周青铜器的分期和断代带来了很大困难.本文在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商末、周初青铜器的器类、形制、纹饰、铭文、组合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初步总结出了商末和周初青铜器各自的时代特征,为商末周初青铜器的分期断代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商周时期因青铜文化显著而叉被称之为青铜时代,根据对这一时期青铜器纹饰和青铜器用途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可以看出商周早期出土的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纹饰主要表现为对天和神的敬畏;西周中晚期以礼器为主,纹饰方面开始表现写实内容;东周时期的兵器和日用品增多,纹饰以社会生活的场面为主题。这些发展变化都彰显出商周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社会的认识和利用能力的增强,体现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草原文化因古代欧亚大陆游牧世界的一体性而获得世界性品格.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生命哲学,以重视生命的感性体验、肯定生命流变、感受生命的严酷与崇高为主旨,其生命价值观有着极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本文借助西方现代生命哲学、美学思想之光,试图寻访古代牧猎族群卓越的感性生命艺术遗存,作为个案分析,以岩画与青铜器动物纹饰艺术为对象,去透显游牧先民于生命历程中创造的精神文化世界,挖掘其合理内核,使之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汉代青铜器美学思想在现代铜艺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的青铜器已经开始摆脱礼制的束缚,向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汉代青铜器在尺度、技术、纹饰等方面都对汉人审美的多样性进行了体现。在汉代青铜器中充分考虑了文化的意蕴,其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对现代铜艺设计形成了重要的影响,并在现代铜艺设计中不断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物以载道"是中国造物艺术"载道"的一种特殊方式,它的意义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一样,所不同的是"载体"的区别。中华图案纹饰与造物艺术共为一体,独特地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从庙底沟彩陶盆上出现图案伊始,中华造物艺术就与图案融为一体。玉器、彩陶、青铜器、瓦当、漆器、建筑构件等造物艺术,无不包含了图案,同时,图案纹饰本身的独立意义也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看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表现形态,因而我们也可以说:"‘纹’以载道"。  相似文献   

13.
夏代的青铜器尽管朴实,但其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兼具,几何纹变化多样,动物纹装饰威严庄重,凸显了其鲜明的时代审美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和整体适应性。这为商周青铜器鼎盛时代的到来,在造型、纹饰和风格上均作了的铺垫。  相似文献   

14.
青铜器上的重环纹源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环纹是商周青铜器纹饰中的一种.它出现在西周中期,大量流行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是该阶段重要的抽象化纹饰之一.重环纹应起源于商代晚期的鳞瓣纹,表达的是动物躯体的涵义.春秋早期以后至战国晚期为其流变阶段,它作为装饰纹样仍然存在并使用具有深刻的原因和背景.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期的瓦当纹饰是瓦当艺术高峰阶段的典型范式,其造型多样,题材丰富,具有深厚的美学内涵,深刻体现了秦汉美的风范.学界目前对于秦汉瓦当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史料学价值上,缺乏从审美的角度进行审视,尤其在秦汉瓦当艺术美的构成诸如美感来源、艺术处理手段、成像方式上显然未能满足认知需求.本文通过大量瓦当图文的细致分析,从整齐一律、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美的构成法则研究泰汉瓦当纹饰形式美的构成,揭示秦汉瓦当艺术背后的审美观念及其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洛阳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偃师二里头的文化遗址和墓葬中发现的夏代青铜器是对初期青铜器的继承和发展。其数量和种类虽不是很多,纹饰也较简单,但在青铜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发掘的墓葬结构不同,出土青铜器在墓中的位置与组合也有差异。已出土的青铜酒器、容器、兵器、乐器、装饰品等,各具特点,具有重要的考古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当人们来到历史博物馆,进入殷商时期的文物陈列室时,心情就会被青铜艺术听呈现的那种神秘恐怖的气氛感染。只要人们稍加注意,将不难发现,在青铜器的纹饰上,有一个几乎无处不在并处于显赫位置的猙狞面孔,这就是所谓的饕餮。正是这个饕餮和其它的动物的图饰一起,构成了神秘恐怖的气氛。饕餮这个名称,自从见于春秋战国的记载之后,两千多年以来,一直被当作反面的丑恶  相似文献   

18.
《中原找锡论》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商周奴隶制社会,是以高度发达的青铜冶铸业闻名于世的。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围绕商周青铜器的用途、器形、纹饰诸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最近二十年中,对于合金成份的分析及冶铸方法的实验,也有不少的论文问世。唯独对于商周青铜器主要成份铜锡的来源,虽然很多学者在论著中都有涉及,但缺乏系统的研究。从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地  相似文献   

19.
1957年在晋宁石寨山出土了"滇王印",证实了古代"滇国"的存在,古滇国的青铜器种类十分繁杂,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滇"本身就是一个神秘的古国,其艺术的生动真实常常唤起一种经历的记忆与想象。给予我们美的享受。古滇青铜雕刻与图饰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充满了生活气息。生活实践,是古滇国青铜器艺术生动大胆的表现力、强悍灵动风格的基础。在古滇国青铜器中,雕刻图饰与器物是融为一体的,是古滇青铜艺术特有的构成形式。古滇国青铜器的艺术风格是非常写实的,布局上,疏密节奏的安排赋予韵律感与装饰美。  相似文献   

20.
2006年10月15日上午.宝鸡扶风县上宋乡红卫村五组村民李军娃,张铁路、李雄辉等在位于砖厂北边的断崖取土时.发现了一座西周墓葬.并报告了县文化文物局,经市、县文物部门抢救清理。共出土青铜器等文物59件。该墓葬西与眉县杨家村遣址相望,东与著名的北吕西周墓地相邻.是一座西周早期的墓葬,但出土器物多表现出商代晚期风格。这批出土文物中,青铜器造型精美,纹饰华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