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社区养老是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最佳替代模式,是家庭养老转型为社会养老的必经发展阶段,也是大庆市结合现实发展情况应该倡导的最佳社会养老方式。  相似文献   

2.
宋代民间的养老,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养老模式中颇具代表性。两宋王朝民间养老的形成,主要表现为两点,即民间养老有了法律上的保障、完善的侍丁制度。宋代民间养老的形成有其特殊的社会原因,同居大家庭的重新形成、孝文化的推广以及政府养老政策鼓励等,最终使得民间养老蔚然成风。民间家庭养老风气的形成一方面维护了两宋王朝的统治,另一方面使得老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同时,提升了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并对后世民间养老模式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养老模式与优化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解决养老问题已迫在眉睫.本文将养老问题划分为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模式,认为,在现阶段单靠家庭养老或个人养老难以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必须把家庭养老、个人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井朝着社会化养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一晗 《天府新论》2021,(6):115-124
在农村,“搭伴养老”现象呈现普遍化趋势。在搭伴过程中,通过形式保障、隐性契约、资源交换、策略表达等方式,双方老人突破了原有的子代赡养模式,实现了自养。习惯上一般将“搭伴养老”视为老年男女自主选择的表现,但事实上,农村“搭伴养老”是在家庭转型背景下,老人为了实现家庭扩大化的生产目标进行的养老牺牲。家庭形态的改变、家庭积累的极化、家庭伦理的偏移共同挤压了老人接受子代赡养的空间,在反哺失效的情况下,老人只能被迫开展自养实践。“搭伴养老”的内核是家庭伦理的弱化,一旦形成惯例,农村老人将遭受更为残酷的剥削及挤压。  相似文献   

5.
老龄化社会是当今中国面对的一个严峻社会问题,城市除了要满足老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更要满足老人们参与政治、实现个人价值、个人尊严、获得家庭归属感和临终关怀等多层次的精神需求。城市应该在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充分关爱老人,优先发展养老服务设施和机构,营造多种经济成分参与的全社会办养老的良好氛围。在城市转型发展建设大数据、大健康和大旅游产业同时,适时建设好大养老产业,满足城市社会老龄化需求。本课题正是六盘水市“十三五”开局之年,在六盘水市开展的一项基础研究,通过大范围社会调查,了解和掌握城市养老所面临的问题,梳理出未来城市养老产业的发展模式,为城市建设完善的现代养老体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西养老伦理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老年问题已成为社会最关注、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要解决中国目前的养老问题,我们必须把目光投向古今中外已有的养老伦理与养老模式,力求从比较中获得思想的启迪,进而找出适合当下中国的最佳养老方式.从养老伦理的哲学基础看,中西存在理性与实用的不同;从养老伦理的文化根源看,中西有着敬神与尊老的区别;从养老伦理的模式选择看,中西显示出社会与家庭的差异.通过比较我们认为:未来中国养老模式的选择,必须走中西综合的养老之路,社会养老家庭化无疑是一种国家、老人、子女三方受益的合情合理的养老方式.  相似文献   

7.
网络化居家养老:新时期养老模式创新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既有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虽各具优势但也各有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尝试提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即“网络化居家养老”.网络化居家养老将既有的三种养老模式纳入其中,发挥其各自优势,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和统一的为老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全社会为老服务资源形成网络,为居家养老人提供方便、快捷、高效、随需的为老服务,使老年人能够尽享现代社会带来的便利.同时,本文也希望通过探讨这种新的养老模式,对我国社会治理与服务模式转型升级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8.
邵岗 《理论界》2010,(7):199-200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阶段的到来,老年人的生活照顾需求日益增加和家庭能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日益减少的矛盾日渐突出。现行的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模式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应探索综合居家养老模式:制定养老护理员从业与服务标准和养老护理员配置与服务模式,构建城市社区养老机制,培养一支养老护理员队伍,依托社区进行管理,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法,直接进入家庭,为居家养老的高龄老人提供标准的、较为专业的养老护理和家庭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9.
在人口老龄化已成为现代社会常态的当下,一种介于家庭养老模式和社会养老模式之间的互助养老正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悄然兴起。互助养老模式以其老有所为、活化资源,互助互爱、自立自治,参与共老、共享伴老等特质,为老年人营造了一个有尊严、有意义的生活共同体,使其展现了自我价值,减轻了家庭的生活负担,节约了政府的财政支出,也达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实现了个人、家庭、政府和社会四个层面的多赢效应。应通过政府支持、社区主办、老人集中居住、互助服务等路径,有效实现"积极老化"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部分社会化的家庭养老方式,社区互助养老以其社区性和互助性的优势,在促进全社会养老观念转变、缓解全社会养老服务压力、促进社区和谐、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等方面起到了其他养老模式难以达到的理想效果。而且,较之其他类型的养老模式,社区互助养老更容易得到老人的支持和参与,不仅符合我国家庭养老和互助养老的历史传统,而且符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村集体办得起,老人住得起,政府支持得起,这些都保证了社区互助养老的可行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农村居民养老支持力系统模式是缓解我国农村老人养老困境的必然选择。新农保的出台填补了政府缺位的状态,弥补了政府支持力的短板。然而,以新农保为主的政府支持力在高参保率的“泡沫”褪去之后产生了参保老人福利水平不升反降的“倒逼效应”,导致农村老人获得的来自政府的支持力水平大打折扣。其背后的机理在于新农保制度设计中关于集体经济是否参与养老支持的自愿机制设计和新农保缴费中家庭参与强制机制设计也即捆绑缴费制度。建立弹性的集体经济强制参与机制,壮大农村居民社会养老支持力;发展地方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给予家庭自愿机制下的政策经济支持,夯实家庭养老支持的基础和条件,充分发挥家庭在养老支持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是我国政府应对当前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关键着力点;逐步做大财政直接支持的力度,真正起到兜底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论家庭结构变化对农村传统养老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养老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但随着农村经济形态的变化、人口流动性增强以及计划生育政策效应的显现,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家庭的养老功能受到冲击。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使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与权威降低;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使可获得的家庭养老资源减少;空巢家庭的大量出现造成家庭成员间情感联系的弱化以及家庭养老地理不可及性的增强。重构新的家庭养老模式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河南省郑州等六市养老现状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针对我国现行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的不足,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的构建应以互助理念为切入点,以社区为依托,顺应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建设养老服务业健康体系的潮流,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出构建"4+5"养老模式的新思路,即集合政府、社会、社区与老人自身四方力量,以社区连接家庭与机构,同时结合互助理念和医养结合模式的优势,建设以"一刻钟"社区助老园为核心的多元化养老模式。同时,对城市社区互助养老模式构建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进行预防和规制研究,以实现老人在社会各界以及彼此的扶持下守望美好未来的"安老乐老"夙愿。  相似文献   

14.
养老产业化的发展路径选择——从物质养老到精神养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家庭养老的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然而,我国的社会养老机构在服务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这使很多老人在面对社会养老时望而却步。在满足老人物质生活需要之后,精神层次的养护是社会养老机构提升服务层次的关键。同时,这也是民营社会养老机构吸引老人入住的重要策略。当越来越多的老人选择社会养老之后,养老产业的发展空间将是巨大的。在养老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产业要通过多样化经营、资源整合等方式发展成为更具综合性的"银发产业",从而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已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寻找一种适合目前老人长期照护及家庭养老照护的模式越来越迫切。通过深入家庭实地调查,分析和评价单一居家照护模式中对日常生活、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状况,并探索相关的需求影响因素。从而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护理工作在老年人家庭养老照护中的内容和方式,探索老年人家庭照护的新模式。为居家养老提出新的可行性较强的照护模式。  相似文献   

16.
家庭养老作为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其内涵、内容、目标和方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为此通过重新陈述"家庭养老"这一概念来分析家庭养老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并通过与社会养老的对比分析,探索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人口城市化与人口老龄化的双重作用下,农村家庭养老面临危机,家庭主导养老和社会主导养老都不能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基层农村创造性探索的家庭——合作养老,作为一种过渡性养老方式,其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动员了乡村的养老资源,通过变通的方式既保持了乡村养老传统,又满足了老人离家不离村、继续感受家庭亲情、乡情和子女照顾的需要。这一方式的乡村社会环境支持,还面临乡村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乡村集体经济发展、乡村传统养老文化的自身现代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居家式社区养老方式与老年群体的社会化管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老年群体的需求依强弱程度排列为健康需求、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常生活料理需求和经济需求。老年人的养老依赖从单一的家庭依赖向家庭与社区的双重依赖转变。在社区功能转型和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背景下,“居家式社区养老方式”是符合老人意愿、中国养老传统、具体国情的最佳选择,社区养老能力与老人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加强社区养老能力建设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6,(8):17-24
在全面剖析失独家庭四种养老模式及其弊端的基础上,基于养老服务提供者、养老服务接受者以及成本——效用的视角,比较分析了居家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模式以及集中养老模式的异同。最后提出从构建政府主导与多方分责的责任体系、以失独家庭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及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来完善失独家庭养老模式,以有效地提升失独老人的生活福祉与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出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贺楠  王敏  李振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1):202-205,219
为城乡老年人提供社会化的服务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正在成为现实,我国的养老模式正朝着社区居家养老迈进。对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概念的分析和界定,可以帮助我们还原一个全面满足老年人需求、社区提供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即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其具体内容包括针对不同类型老年人提供相应居家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功能,促进社区养老福利设施多样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