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剖析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一个有影响的小说流派。这个小说流派所显现的整体风貌是对“全般”社会做“缩影式”的描绘,并对其进行深刻的剖析。它通过精心结构故事、细致描写场面、注重塑造人物等艺术手段,真实地再现社会生活。这个小说流派的创作实践,提供了认识中国社会的生动教材,显示了革命文学的实绩,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相似文献   

2.
本文指出,《子夜》之后,形成了一个创作方法、美学原则以及风格等与之相近的小说流派——“社会剖析小说”。作者从小说的内部要素及其联系出发,对这个流派作品的表层模拟、因果认识和价值判断三个层次,分别作了具体阐释和分析,然后从这个流派的整体总论它的文学意义,肯定它是中国现代文学诸流派中成就最高的一个,预言在呼唤表现社会历史的史诗性作品的今天,有理由期待“社会剖析小说”所确立的美学原则的复兴。  相似文献   

3.
社会剖析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茅盾、吴组缃、沙丁、艾芜等人是其代表作家。 “社会剖析派”在创作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形成了独特统一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主题具有时代性和重大性,结构布 局宏大繁复,注重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社会剖析派”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文章将结合“社会刹析派”具体作家作品和相关史料对其艺术成就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演进的历史描述──王才路《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序谢冕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研究,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方面的著作也日见增多。但从流派归纳的角度进行文体史总结的尚不多见。王才路这本《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在这方面作出了贡献,因而值得祝贺!这本...  相似文献   

5.
如果把中国现代小说流派比作一曲气势磅薄的交响乐,那么,问题小说派则是这乐章的序曲.所谓问题小说,即是以小说的形式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凡“提出一种问题,借小说来研究它,求人解决的,是问题小说。[1]翻开人类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任何具有社会价值和社会反响的文学作品,都或多或少、或课或浅地提出一些社会问题.宽泛地说,凡是思想性和社会针对性强的小说,均可纳入“问题小徽.不过本文所论及的问题小说有其独特的含义.它是“五四”时代启蒙思潮的产儿,“是‘五四’启蒙主义精神和初步入世的青年学生的社会热情和人生思…  相似文献   

6.
文学社群与多元文化——现代中国文学社群文化类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化视角切入,将传统的现代中国文学近40个代表性的社团流派纳入综合的文化语境里,考察其丰富复杂的文化价值取向。首次提出以相似相近的文化体中一个或多个社团流派整合的“文学社群”概念,重新辨析文学群体。从而归理出“文化接受”、“文化社会阶层”、“文化人格心理”三大类型的现代中国文学社群,剖析了多维的社群文化结构,透视了文学社群的多元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派文学的“诸神”中,施蛰存无疑算是颇有影响的一位了。就他的创作思想与创作实践来看,他大抵是属于“新感觉”这一路的。在这里,我准备就施氏的创作实践中发掘出“本真生命意义”的内涵来,从而对整个中国现代派文学对“自然生命形式的呼唤”得见一斑。高尔基的“文学是人学”这个定义至少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学,不管其出发点是社会的还是自然的,也不管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其归宿必然是要道出人的生存的“生命意义”来。因此,虽然中国的现代派文学(广义的),众所周知,是在大量借鉴和对照西方现代主义诸流派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小说流派的京派小说家 ,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文化视角来认识世界 ,通过对“文明、野蛮 ;城市、乡村 ;城里人、乡里人”等几组对立社会、人物的描叙 ,来表现作家对现代文明进程的质疑 ,希望在乡村人民身上重造中国现实 ,重造民族品格。本文作者认为 ,京派小说对世界的观照方式是现代派文学的一个序曲 ,前奏。  相似文献   

9.
正统的与异端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鸳鸯蝴蝶派作为一个小说流派的存在是无庸置疑的,它与文学史上公认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根本区别在于思想,而不在于形式,它所倡导的文学的娱乐功能正好弥补了中国现代小说重社会功利的偏颇。只要承认文学的审美作用中包含娱乐功能,鸳派小说就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是在日本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三十年代初进入鼎盛时期,其代表人物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杜衡,此外还有徐霞村,黑婴等。这些作家大都比较熟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并且在上海生活多年,对上海的工业文明有着独特的感受,这就决定了新感觉派小说在上海这个大都市的背景笼罩之下,所表现出的泪异于其它流派的特质:以对中国现代社会独特的人生体验、情感模式、文化意味和艺术创新丰富和发展了新文学的诸多元素,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一)二十世纪中国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11.
东北作家群是一个伴着炮火烽烟而崛起的小说流派。这个小说流派的作品都追求一种阳刚的、粗犷的美,也就是“力之美”。在东北作家群的一系列作品中,对敌人的深刻揭露,对人民的热情歌颂,显示了生活本身的凄苦、惨烈和悲壮,也体现了作家们崇高愤慨的情怀,这主客观的结合,使作品获得了一种强力美的品格  相似文献   

12.
高下文野之别─—对两个小说流派相近审美追求的辨析杜显志,薛传芝“革命小说”派和“东北作家群”是30年代先后出现在中国文坛上并且极为引人注目的两个小说流派。这两个文学群体在审美追求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显露出一些具体的差异。研究这些共同的因素,尤其...  相似文献   

13.
“文化批评”是鲁迅作品的重要艺术特色,也是鲁迅小说的重要艺术特点及美学创新。即他的小说并不局限于对某些不合理的社会与现实生活现象作直接的单一的平面化的批评,而是力图以此为起点,对它背后所潜藏的更为隐秘的“社会-文化”结构进行艺术性的多层面的立体化的剖析、怀疑及反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鲁迅小说不仅秉承有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与20世纪现代派小说的美学特质,而且更进一步发展为拥有新质的“文化批评”小说。它的“新”则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生活所作的整体性文化反思及批评上,这正是鲁迅小说具有长久艺术魅力的奥秘。  相似文献   

14.
1920——1922年间,王统照、叶绍钧、冰心等写了一些以歌颂童真、母爱为主导倾向的小说,这就是被人们称为“爱”与“美”的小说。关于这类小说的审美形态历来有不少分歧。有的看到其作者都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而文学研究会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因而断定“爱”与“美”的小说也是现实主义的。  相似文献   

15.
寻根派小说作为最近几十年以来惟一自觉的小说流派 ,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重点。寻根派小说纠结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 ,暧昧的传统特色与模糊的现代特征导致了寻根派小说具备着罗杰·福勒所说的“文本间性”的特征 ;寻找与背离 ,是寻根派小说的文本品性。  相似文献   

16.
小说类型理论与批评实践——小说类型学研究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说类型是一组时间上具有一定历史延续、数量上已形成一定规模、呈现出独特审美风貌并能在读者中产生相对稳定阅读期待和审美反应的小说集合体。小说类型中那些具备相当的历史时段、具有稳定的形式和内涵样貌、具有一系列典范性作品的小说样式叫做“类型小说”。中国现代小说发轫之初,中国文论家、创作家们就开始了对小说类型理论的关注和对类型小说创作理论的研究,进入“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的“阶层化”带来了“小说类型化”的新趋势。研究小说类型理论、发展类型小说批评是深入认识中国现代小说史的要求,也是新时期以来小说创作类型化新趋势的现实要求。小说类型研究的范围包括小说分类问题研究、类型更替及演变规律研究、类型关系及等级研究、“类型批评”实践等诸多方面。当前建构中国小说类型学要从综合性、体系性、原创性、实践性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春明外史》是张恨水早期的代表作。它以一个青年的两段不成功的爱情经历为线索,引出了当时北京广阔的生活画面,使得“言情”小说同时具备了“社会”的特征。在这部小说中还体现出了作者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特殊时期对旧文学流派的承袭和对新文学技巧的探索,在当时是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的,对以后的通俗小说创作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的“新小说”观念,作为现代中国小说理论批评“逻辑起点”的重要构成内容,鲜明地体现着偏重小说社会功利性的现代理论诉求。其以“小说界革命”、“小说为国民之魂”、“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等为鲜明思想标志的“新小说”理论批评,使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在小说的价值观念、本体观念、类型观念、叙事观念乃至小说文论话语方式等方面发生从古典向现代的急遽转换,呈现出勿庸置疑的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吴宓认为小说不是生活的消遣,而是人生的表现,赋予了小说对个人、社会和世界以厚重的文明教化功能。他从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流派那里吸收“写实小说”的概念,把自己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作为小说主旨追求的目标,强调小说对真、善、爱等终极价值的张扬。依此为标准,吴宓展开了对中外“写实小说”的批判。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小说理论的现代性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文学的外部研究而言 ,梁启超发动小说界革命 ,弘扬小说的社会功能 ,具有比“文学现代性”更为宏伟、更为中心的“历史现代性”意义。就文学的内部研究而言 ,梁启超强调小说的文学性质及其在文学中“最上乘”的地位 ,使之从边缘走向中心 ;系统论述小说的艺术魅力 ;引进西方文论术语 ,为小说进行流派划分等等 ,体现出现代批评的特征。所有这些 ,在中国文学与文论由古典传统向现代形态转换的过程中 ,具有深远的现代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