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纵观俄罗斯近20年的银行制度变迁进程,银行所有权结构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和重新调整,银行国有化的重现反映出与其他转型国家发展模式的显著差别。俄罗斯不断引进新的制度以规范银行体系,直到今天,新旧两种制度产生的制度缺陷依然是银行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风险。俄罗斯核心银行的私有化遇到了很大的政治阻力,银行所有权转型的战略与中国的战略有近似之处,即在政府的控制下逐步稳定提高核心银行的效率。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很可能是俄罗斯通向构建一个有效的银行体系的机遇。  相似文献   

2.
国外关于世界环境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 ,全球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学术界的大量研究指出 ,全球环境治理中存在着治理体制分散 ,治理资源缺乏 ,国际环境治理决策执行不力 ,贸易争端与环境议题相互纠缠等问题 ,应当对现行全球环境治理体制进行改革。许多人因此提议创建一个新的国际环境管理机构———世界环境组织———以解决这些问题和扭转全球环境质量恶化的倾向 ,并运用全球公共品和跨国外部性等概念对创建世界环境组织的提议进行了理论论证。本文对上述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 ,并指出中国学术界加强国际环境管理问题 (包括世界环境组织 )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全球治理出现多元化、碎片化和风险化态势,由霸权国家主导设计的单中心全球治理制度存在价值、程序、结构和效率等方面的内在缺陷,难以有效应对全球治理的新挑战,导致全球治理失灵。全球化深刻改变了治理主体与客体,重塑了治理权力和治理思维,为全球治理制度变迁提供了持续动力,去中心化成为今后全球治理制度变迁的基本逻辑与发展趋势。全球治理制度变革应该要与时俱进,转变陈旧观念,倡导民主治理,限制霸权边界,培育全球市民社会,重塑全球治理网络,增强全球治理的效率与质量。  相似文献   

4.
国际环境治理机制是国际社会应对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制度安排,西方学界对国际环境治理机制的研究为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分析视角。通过对有效性评估、机制互动理论以及"机制复合体"松散治理架构的探讨,欧美学者为国际环境治理机制理论注入活力,为理解国际环境治理提供了分析框架。梳理和论述国际环境治理机制的诸多理论视角,使我们能够了解欧美学者研究思路的演变,探讨当代环境治理机制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从思想观念、制度结构、主体行为三个维度对收容遣送制度变革的动因和障碍进行经验总结,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管理制度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具体来说,收容遣送制度变革的动因主要包括:执政理念更新与社会观念进步、法律冲突与制度异化、公众参与的"倒逼"效应。收容遣送制度变革的障碍主要包括:以国家为中心的秩序观、制度路径依赖的制约、执法者的行为失范。变革的启示主要包括:观念变革是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根本前提,制度结构优化是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核心途径,行为改善是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诉求。  相似文献   

6.
当前,全球环境治理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正经历"多中心"的价值核变。就引发全球环境治理范式转换的外在致因而言,呈现国际政治、经济与社会结构中强化环境公共规制的基本转向,涵盖国内与国际层面的环境政策联动、世界经济振兴与整体性生态环保的交叠融合,以及多层级治理权威的社会互构。而全球环境治理所依存的国际法内生秩序孕育着自身规范结构与实施机制的复合性演进。全球环境治理范式转换在治理实践中表现为多层级协商合作体系的雏形初现,并已在贸易、投资、金融等国际法领域展露出环保规制策略统筹互补的特征。一方面,主要依靠合作网络权威与法律导向的公众参与;另一方面,强调跨领域整合多样化、竞争性的治理工具。全球环境治理的范式变迁将有效促动国际司法控制与环境条约遵约管理的共融支持,为滋养国际环境法执行的民主正当性与环境效率的共向发展创造有机土壤。  相似文献   

7.
农村环境的好坏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农民群众福祉,农村环境治理成效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成败。长期实施的命令控制型农村环境管制理念和措施执行成本高昂,农民的消极、抵制态度也使农村环境治理效果大打折扣。农民理应是农村环境治理中不可缺少的主体和力量,国家应以制度保障农民在农村环境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孙凤蕾 《社科纵横》2009,(7):45-46,49
在过去的几十年,跨国公司在实践中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麻烦制造者",但不可否认跨国公司有着解决和治理环境问题的独特优势:诸如它的跨国性,它在从事环境外交方面的财力和技术优势等等。因此,尽管跨国公司在全球环境问题上不断遭受着质疑和批评,但是,跨国公司应该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其未来应该是逐渐转变其在环境问题中的负面形象,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6,(9):94-99
京津冀区域环境治理中法律保障问题与困境包括:缺乏统一完善的法律制度环境;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合作组织机制缺乏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缺乏稳定的深度合作模式;发展不平衡成为推进环境合作治理的主要制约因素。为此,需要完善京津冀区域环境治理法律保障体系,形成区域环境治理法律框架,逐步完善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与运行机制,设立华北督察执法局作为统一的区域环境执法机构。  相似文献   

10.
1 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涵及背景分析 环境治理的理念起源于西方,其具体涵义在国际范围内仍有争议,但基本要素都是一致的.世界资源研究所认为,全球治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间国际组织的集合;二是国际环境法;三是资金机制;另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球环境治理内涵有类似的界定.  相似文献   

11.
李宽松 《探求》2005,(Z1):67
一、党和政府是制度现代化的领导力量 我国是一个后发式国家,党和政府拥有最全面的社会信息资源,是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协调员,在制度变革与现代化进程中不能不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从而成为制度现代化的动力核心,其它任何社会群体都不足以成为主导力量,去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同时,在没有哪一个阶层能够启动制度变革的情况下,我国作为后发式国家往往也只能借助党和政府的力量,去唤醒、激发民众进行制度变革与创新,进而建立起一套高效能的现代制度框架.邓小平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坚定地认为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是实现制度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并且是具有绝对权威的领导力量.  相似文献   

12.
引咎辞职、问责制与治道变革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2004年中国政府的重大举措之一就是推行引咎辞职,实行政府官员问责制.本文分析了引咎辞职以及问责制对于责任政府建设的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本文的核心观点是,中国政府的这些举措基本上还停留于行政性操作的范畴,要进一步推进责任政府,必须在技术上完善引咎辞职以及相关的责任制度安排,并在制度上重视从行政性问责走向程序性问责.在此基础上论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引咎辞职和问责制对于推进中国政府治道变革的意义,认为引咎辞职和问责制有利于提升中国政府治道变革的有效需求,从而有可能促进中国政府的治道变革,但这两个制度的有效推行,也需要中国政府的治道变革.这两者是行动改变条件,条件提升行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分配冲突视角下的新制度变迁理论以及产权结构-行为选择-经济绩效分析框架,对新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过程及其对经济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从历史经验的反思中得到如下对深化我国农地制度改革方向、方式有益的启示:其一,农地制度始终是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绩效的核心因素,其中由农地产权决定的农业剩余分配问题是构建科学合理农地制度的核心;其二,国家须适当参与农业剩余分配,落实农民应有土地财产权益;其三,农地制度改革的价值目标需做次优选择,最大程度地释放提升资源分配效率的制度潜力;其四,控制制度变革的摩擦成本,引导农民内生的制度变革需求和认知选择。  相似文献   

14.
环境治理中的三大制度经济学学派: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70年代,发达国家的环境政策在环境干预主义学派的影响下,以命令与控制为主;20世纪70~80年代,在基于所有权的市场环境主义影响下,以开拓市场调控机制为主;20世纪90年代至今,处于强化环境自约束管理阶段,以强化自愿协商机制为主。与上述三个阶段相应,本文对环境治理中的三大制度经济学学派(环境的干预主义学派、基于所有权的市场环境主义学派及自主治理学派)的理论、实践进行分析与总结。环境治理中三大制度经济学学派的演变,反映了人类在环境治理认知上不断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现代制度经济学认为,有效制度变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帕累托改进”的过程,是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而有效制度的形成与变革是制度变革需求和制度变革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正是在这种制度变革需求和制度变革供给的相互作用中,整个制度体系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制度批判、技术批判、消费批判和生态政治哲学是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论题.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反生态性质,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非理性运用和异化消费的必然性.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强调要解决当代的生态危机,就应该实现制度和生态道德价值观的双重变革.本文最后分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其他生态哲学思潮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杜旅军 《社科纵横》2012,(1):66-67,71
清王朝在仿行日本君主立宪制的进程中,伴随着新型裁判制度的建立,使检察制度得以伴生。但检察制度独特的立法演进轨迹,不但彰显了制度变革的缓步和艰难,也体现和蕴涵了制度变革所深具的时代特色,这对于法制变革的路径指向和规陈展布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夏柱智 《创新》2014,(2):83-86
广义的社会保障并非是现代工业社会特有。中国作为农业人口大国正处于城市化背景下大规模农民流动时期,社会保障制度正在快速变革,具备低水平的多元性。中国土地制度发挥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功能,土地仍然作为农民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是农民工城乡之间自由往返的制度前提,应该继续坚持。  相似文献   

19.
袁峥嵘 《社科纵横》2003,18(3):44-45
合理地开发和运用科学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以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第一推动力的新型经济形势正引起法律制度的巨大变革 ,保护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法制建设的重要方面。本文试从科技、经济、法律一体化的视角 ,论述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22,(1):1-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论述,为推动现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基本的规则遵循。规则意识指向方面,应以规则意识取代丛林意识,尊重和维护合理规则的权威地位,按规则办事。规则判断指向方面,应认识到全球治理体系规则安排的滞后性,也要承认现行全球治理体系存续的现实必要性。规则意涵指向方面,应强化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规则平等化、规则民主化和规则法治化,完善规则统一性与规则多样性并存格局。规则作为指向方面,应扩大规则的国际参与度与认同度,充分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从规则指向视角审视和把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重要论述的具体意涵,为新时代推动现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及打造人类共同价值提供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